浅谈英语阅读文本信息提取和整合时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
2020年50期总第542期
ENGLISH ON CAMPUS
浅谈英语阅读文本信息提取和整合时存在的问题
文/张经璐
【摘要】阅读文本中有表层信息和深层次信息,文本阅读时的信息加工也就相应地分为浅层信息加工和深层信息加工。
我们在信息提取和整合时常常会遇到提取失败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信息理解不畅,甚至有误,从而降低阅读教学效果。
本文利用部分课例片段,阐述阅读文本信息提取和整合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阅读文本信息;提取;整合
【作者简介】张经璐,南京市钟英中学。
World Games”,讲述了刘明作为残奥会的志愿者在志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Before class: Enjoy a short video
(视频内容是一些残疾人受访者讲述自己眼中的残奥会。
受访者讲述的最多的是对自己身体残疾的遗憾和不满,对残疾人运动员身残志坚的肯定与敬佩。
)
(after the video)
T: What's the theme of the video?
(学生沉默,没有太多反应,老师给予提示)T: The theme is that you can do more than you think. To take par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win.
Prediction
T: Look at the title and make a guess. What's special about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学生依旧没有作出回应)
【问题聚焦】课前互动环节的目的不外乎活跃气氛、 拉近
师生距离,同时兼顾文本主题。
本课例中,教师选择了视频多媒体的形式,但是内容难度较高,教师缺乏必要的铺垫。
在这样没有背景的“盲听”下,学生很难理解有关内容,更不用说提取出视频的主题了。
教师可从设置与视频具体内容相关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视频的主题。
如:Q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in the video and us?
Q2: 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mselves and athletes in the Special Olympics World Games?
Q3: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video's theme?
学生在预测这个环节,未能作出回应。
一方面,学生对于
“残奥会”这个话题不熟悉,也缺少做志愿者的经历。
另一方面,生活阅历不足,学生对于生活中“参与”与“取胜”的关系
很难领会。
二、信息提取零散,主线模糊
课堂不是教学活动和任务的杂乱无章的堆积,它需要一条贯
穿始终的线索,这条主线能整体带动对文本的理解、品读。
教学时,教师只有抓住主线,才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使课堂环节条理清楚、逻辑通顺,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果教师没有抓住主线或主线不突出,阅读教学势必事倍功半。
一、信息提取失败,理解受阻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出现无法从文本中提取信
息的问题,这是教师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当信息提取失败时,课堂阅读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必会受到影响,同时学生对本环节和下一环节的信息理解也会产生偏差。
若处理不当,课堂会演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阅读效果甚微。
发生信息提取失败的原因如下:
1. 课堂指令不够明确,导致信息提取失败。
课堂指令的作
用是引发、启动或制止学生的学习行为,组织和维系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指令应简明清晰,教师指令一下,学生马上能听懂。
如果教学指令不明确、不具体,会导致学生提取的信息不准确,甚至信息提取失败。
【课例片段1】该课例片段是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8 Reading“Green Switzerland”。
Pre-reading: Let's watch a video clip.
(after the video)T: 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
(学生没有回应,接下来教师呈现PPT,自行讲解视频中的信息)
【问题聚焦】教师想让学生关注的是瑞士的青山绿水和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
学生们没能提取出相关信息的一个原因是视频中的信息容量多而杂,学生很难全部记下来。
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的指令“ 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笼统而不具体,学生不知道重点要关注哪些信息。
教师可以尝试提示视频的
背景和相关内容,给出明确的视频观看目标。
如:
Do you know Switzerland? 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Let's watch a short video about Switzerland. Try to describe the environment around Switzerland.
2. 问题设置缺乏梯度,导致信息提取失败。
教师的提问是课
堂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问题的步步深入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阅读课堂中的设问要有梯度,有层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问题设置过难或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都会导致信息提取失败。
【课例片段2】该课例片段是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7 Reading,文本材料的标题是“The Special Olympics
212
2020年50期总第542期
ENGLISH ON CAMPUS
【课例片段3】该课例片段是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8 Reading“An earthquake”。
文章中,幸存者Timmy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经历的台湾大地震。
从刚刚被埋在地下时的焦急和恐惧,到最后被救出时的希望与感动。
授课教师对课文的段落作了如下处理:Part 1: Answer questions
Q1: How did the writer do when earthquake happened? (Paragraph 1)
Q2: What is the order of the passage? (Paragraph 2-5)Q3: What does the phrase “the bright daylight” 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 (Paragraph 6)
Part 2: Put them in the correct order I saw the bright daylight.I screamed for help.I was trapped.
Some people ran out of the building.The walls came down.The earth started to shake.
【问题聚焦】本文的标题是“An earthquake”,阅读的重
心表面上看应落在地震的发生上,实则应该落在写作者的感情变化上。
作为一个大地震经历者,他的情感变化藏于他的所观、所思、所感中,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弄清楚发生了什么,浅尝辄止。
很显然,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中缺少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主
线,看似对每一段都予以了关注,作了处理,但缺少对整个篇章的行文逻辑和情感脉络的把握。
设计的问题相对孤立,缺乏彼此之间的联系,而且问题多以从字面信息提取为主,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造成学生对信息的肤浅理解,难以达到情感与态度上的提升。
三、信息整合过少,挖掘粗浅
课堂上,我们不难观察到一些“明知故问”式的互动。
这些
课堂表面看似顺风顺水、一气呵成,但实际上只触碰到文本的表层,缺乏对于文本的深层挖掘和思考,自然难以实现真正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
【课例片段4】该阅读片段是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下册
Unit2 Reading“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主要介绍了首次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人生经历和登月经历。
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更多地了解阿姆斯特朗登月影响;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阿姆斯特朗努力、严谨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问题聚焦】对于文本内容的处理,授课教师常常设计类似的表格,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阿姆斯特朗的生平事件,然后很快过渡到读后环节。
显然,教师只是对部分表层信息作了简单的梳理,师生之间因为没有信息差的存在,自然会导致教师、学生、文本间互动的缺乏。
教师尝试问以下几个问题:
Q1: What did his experiences in the childhood bring to him?
Q2: How could Armstrong successfully bring the spacecraft down into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Q3: Why did he say,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由这几个问题,学生能感受到阿姆斯特朗扎实丰富的专业知
识和责任担当。
童年的飞行经历让他对飞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他自己的不断钻研,才能被选为宇航员。
遇到危险困难时,他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帮助他渡过难关,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信息的提取应该为整合服务,正如导入为之后的阅读作铺
垫,而阅读又为读后活动打基础。
任何一个环节的任务设置都不应该是孤立的。
当整合脱离提取的信息独立发生时,教师既忽视了学生先前的阅读体验,也会无视文本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和精妙的语言。
这样的整合多是学生原有知识、观点的复现,而并非对当前所接收的信息加以吸收、分析、整理、利用后的思维结晶。
【课例片段7】该阅读片段是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Do it yourself”。
文章介绍了Andrew痴迷DIY,但因做法不当导致家里被弄得一团糟。
执教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导入本单元话题“Do it yourself”,教师导入的图片丰富而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读中,教师设置了以下环节:标题预测,整理Andrew DIY的信息等。
在读后活动环节,教师设置了以下活
动“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make things themselves”。
【问题聚焦】教师的读后活动环节显然脱离了文本内容和语
言而独立存在。
从效果来看,学生的语言输出仍是原有语言积累和观点陈述,与当前课堂提取的大量信息无关,与先前的阅读体验无关。
基于以上针对阅读课堂的观察与问题剖析,我们发现在信息
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多是由于教师自身对阅读文本解读不到位、教学设计不严谨,或是具体教学环节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面对文本中繁多的信息,找不到切入点,又怕厚此薄彼,而要达到抽丝剥茧、拨云见日也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
参考文献:
[1]葛炳芳.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译林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九年级上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Neil Armstrong
Time
Information
5 August 1930He was born.When 6took his first flight
When 16received his student pilot's license
In 1949joined the army
In 1955became a test pilot In 1962became an astronaut
In 1966went into space On 20 July 1969
became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