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含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综析】从整体上看,期中考试难度适中,但也不乏亮点命题。

仿照高考的试题模式,题型及分值均没有变化,角度也几近相同。

选择题整体难度较低,都是常规内容,形式没有太大变化,属于必拿的分数。

字音字形辨析为常规题型。

错误仍然出在一个字音和一个字形,考查内容也是常出现易错字音和字形,难度较低。

词义辨析难度不大,通过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成语运用出现的都是常规词汇,难度不大,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病句题设置常规陷阱,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六大常考病句类型,此题也可轻松选对答案。

语句衔接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仔细辨识句语句之间的前后文关系才能正确排序,所以面对语序题,学生必须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文言文仍然是传统的人物传记,从故事性的角度难度低于高考考过的论述类文言文。

出题模式和高考相似,分值分布也相似。

选择题部分仍属于常规题目,从题型上看没有变化。

文言实词题属于常规题型,除需要考生读懂文言材料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词储备。

文言虚词题仍在十八的虚词的考查范围,因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变化。

语句翻译错误选项本身有与文章内容有矛盾,所以通过文本阅读很容易选出。

文本理解有一定陷阱,偷换了故事的主人公,因此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文本,才能辨别。

因此文言翻译一定会是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文言文的阅读不在致力于答题技巧,而更倾向于对文本的理解,这边要求考生真正掌握文言语法,真正学会阅读文言文。

断句题属于常规题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标志,难度不大。

诗歌鉴赏,从诗歌题目到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在透露出文章主旨。

考生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对诗歌意境是主旨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选择。

默写要求考生注意字迹工整,不要因为字迹辨识度的问题而在此处丢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生需要对原文有整体理解并进行综合分析来回答问题,这种“理解原文——综合分析——整理概括”思路,可以说是答题的主要思路,所以语言概括仍是考查重点。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2017·和平模拟)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浸渍高潮叠起肤浅人才倍出B . 弘扬相应成趣拓宽辽阔无垠C . 悒郁仓皇失措蕴藉满腔热忱D . 辟谷立椎之地格局跋山涉水2. (4分) (2019高二上·嘉兴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饶宗颐先生学术艺术道路非常广阔,可谓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理想高度。

(甲)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观赏饶宗颐先生的书法作品时,让人感到,饶先生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写自己的人格精神,写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写自己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某种领悟。

当代中国书法界的现状是多种潮流的多元并存,但又各自为政。

(乙)一些书家反经典书法,乐于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和新发掘出的瓦当、墓志中去寻找——把碑学、简牍学、敦煌写经、民间墓志等很多东西融入个人的书法创作。

而西化的现代后现代书法家,将绘画墨象和书法整合起来,使书法更像抽象绘画。

但遗憾的是,真正有学术建树的知识型推进尚不多见。

书法前景是令人堪忧的。

(丙)丧失了“汉字”和“线条”这两个基本点,丧失了文化继承和创新这个底线的话,未来的“用毛笔蘸墨的纸上运动”,我不知道该怎么命名之?(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源远流长B . 名不见经传C . 尚D . 堪忧(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3. (2分) (2015高二上·宁夏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科技工作者以“填补空白”为使命,对大豆的基因组成进行深入研究,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9高二下·鹤岗期中) 补出下面空缺处。

(1)苏轼《赤壁赋》中展现一叶扁舟任凭漂荡,浩渺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登高》中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7高三上·浦东期末) 按要求把正确答案写在括号中。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A . 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B . 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C . 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

D . 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

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感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

()A . 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B . 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C . 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D . 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3. (19分)(2018·北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当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2015届高三开学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5届高三开学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5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文科语文试卷

2015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文科语文试卷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1分)(2)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辛弃疾《南乡子》)(1分)(3)《观刈麦》中揭示农民凄惨生活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分)(4)“群臣吏民___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分)(5)默写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最后四句。

(4分)2.根据原文填空。

(12分)①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戎马关山北,。

④八月湖水平,。

⑤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隆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琵琶行》中创造性运用延宕,使这两句成了千古名句,同化了不同读者的心理内涵,甚至成为独立的谚语、格言,该两句是__________,。

⑦用静物,进一步烘托箜篌演奏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古诗文填空。

(8分)⑪、“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表达了诗人望月思人的美好期待,而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祝愿之意与此相近,但意境上更胜一筹。

⑫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诗人极力描写月色皎洁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⑭《别董大》中,诗人给友人以鼓励的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高三2014-01-03 20:42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

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

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开封市2015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5月)

开封市2015届高三冲刺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5月)

2015届开封市高三语文冲刺模拟考试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多年以前,原始人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彩陶艺术,彩陶上面的的鱼纹、网纹、鸟纹、太阳纹等图案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被赋予祭祀、祈佑、崇拜、吉祥等含义。

早起先民对于未知的自然界,有太多的畏惧和害怕,不懂得刮风下雨的原因,不知道雷鸣闪电的奥秘,不明白生老病死现象,只能求助于神灵,于是便出现了图腾崇拜,远古图饰多为先民们崇拜的图腾及生产生活场景。

从数千年前的彩陶、青铜器、玉器,到后来的漆器、金银器、木器、纺织品等都不乏各式精美的装饰图案,人们千锤百炼,精雕细琢,图案纹样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民族的文化特色,饱含了丰富的造物思想。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题材广泛,从动植物、器物、人物、风景到几何纹样,或神秘威严,或浪漫绚丽,或清新自然,或典雅繁复,人们生活中见到的或想到的无所不包。

图案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形式和内容巧妙结合,意趣横生,赏心悦目。

动植物是古代装饰图案常用的题材,动物类的装饰图案大多是一些祥禽瑞兽,龙、凤最为常见,常用的还有被当作长寿仙鸟的鹤、当作报喜鸟的喜鹊等。

蝙蝠和寿桃组成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蝙蝠和古钱寓意“福在眼前”。

大象性情柔顺安详,象驮花瓶图案寓意“太平有象”。

鹿也被认为是长寿仙兽,常被用来表达祝寿、祈寿的意愿。

作为装饰图案,竹不仅常与松、梅组成“岁寒三友”,还可与松、萱、兰、寿石组成“五瑞图”;桃又称寿桃,寓意长寿,常与蝙蝠、双钱组成“福寿双全”。

石榴是多子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月季四季花开不断,瓶插月季常用来寓意“四季平安”。

2015开封一模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

2015开封一模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分$每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乡村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城市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城市化#人们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个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从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但假如城市太与自然隔绝"长在城市居住的人"心力体力不免会逐渐衰颓#人在大群中"易受感染模仿"学时髦湮没个性#职业不安定!居处不安定"在活动中会逐渐感到匆忙!疲累"因而精力不支"鼓不起兴趣"于是再向外寻求刺激"乃至于神经过敏"种种文化病皆从违离自然"得不到孤独与安定而起#乡里人走向城市"来创造"来奋斗"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是消散精力的$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逐渐恢复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人类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城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人类文化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城市僵化了!群体活动僵化了"再求文化之新生"则必在彻底崩溃中求得之"此乃人类文化莫大之损失#大都市易于使城市僵化"近代%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无限集中"机械工业无限进展"易于使工商业生产种种活动僵化#此乃近代文化之大殷忧#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特点"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打击"为自然所毁灭#近代世界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乃至高度机械工业化"正犹如武士身上的铠甲"终将逼得向人类自身求决战"终将逼得不胜负担而脱卸#更可怜的则是那些羸夫而亦披上这一副不胜其重的铠胄"那便是当前科学落后民族所遭的苦难"这正犹如乡里人没有走进城市去历练与奋斗"而徒然学得了城里人的奢侈与狡猾#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活动"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面临的两大问题"而求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需要各自的智慧"谁也不该学步谁##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下列关于乡村与城市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乡村代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城市代表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页&共#!页#第!文语三高之叶!水之流(离开乡村!城市发展渐失生机"'$虽然乡村生活安定'轻松!但乡里人对城市充满羡慕'向往之情!希望到城市创造和奋斗!过紧张的生活!乡村也都在逐渐地城市化"($人们想要摆脱自然!摆脱孤独!想要离开落后而封闭的乡村!于是就创建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建出先进'热闹而繁华的都市")$人的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是从自然中汲取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的人生活紧张'匆忙!精力不支!容易出现各种文化病"*$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乡里人带着充沛的心力体力和满腔的热忱走向城市!在紧张'进取的生活中创造和奋斗(城里人却回到乡村来养息精力!解放身心"'$城里人在长期的大群活动中容易相互感染模仿!以致湮没个性!消散精力!需要重返乡村!从大自然中汲取新的力量后再入城市"($如何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如何解决城市发展过度的问题!使僵化的城市重获生机)这两个矛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人")$*托拉斯+企业资本势力无限集中!机械工业无限发展!易于造成群体活动的僵化!而大都市的出现容易带来城市的僵化""$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虽然乡村逐渐城市化!但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城市不可能完全取代乡村!乡村也不可能完全城市化!可见!二者相互依存!不可隔绝"'$人们从大自然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丰富了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又容易使文化与自然隔绝!由此可见!文化兴盛于乡村!衰落于城市"($终将把人类逼迫得负担不起!甚至带来苦难的正是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乃至高度机械工业化")$乡村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减小!反而日渐凸显!人类更需要亲密接触自然!享受乡村独特的情味"二%古代诗文阅读!"+分"!一"文言文阅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该博文史"有筹略#少与太宗友善"太宗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时突厥新与中国和盟"政教紊乱"言事者多陈攻取之策#太宗召无忌问曰'%北番君臣昏乱"不违旧好"便失攻昧之机$取乱侮亡"复爽同盟之义#二途不决"孰为胜耶(&无忌曰'%今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太宗从无忌之议#突厥寻政衰而灭#或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太宗以表示无忌"无忌深以盈满!!为诫"太宗曰'%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太宗欲立晋王"而限以非次"犹疑不决#无忌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于是建立!!遂定#高宗即位"尝谓公卿'%朕开献书之路"冀有意见可录"比者上疏无可采者#&无忌对曰'%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帝将立武氏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显庆四年"许敬宗称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鞠之#敬宗曰'%无忌威能服物"智能动众"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不日即收捕#&帝泣曰'%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帝竟不亲问"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敬宗寻遣袁公瑜重鞫无&页&共#!页*第!文语三高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节选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分&%$今务在戢兵!!!!!!!!!!!!!!戢兵)用兵打仗"'$无忌深以盈满!!为诫盈满)骄盈自满"($于是建立!!遂定建立)确立储君")$籍没!!其家籍没)登记没收".$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敬宗曰-汉文帝明主-薄昭有大勋-于后惟坐杀人-文帝令朝臣丧服就宅-哭而杀之-良史不以为失-+$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分&%$长孙无忌深受太宗信任"他年轻时就和太宗关系密切!能出入太宗卧室(大臣密奏他权势过盛!太宗将奏章拿给他看"'$长孙无忌敢于直言"太宗立储君时犹疑不决!长孙无忌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晋王仁孝(高宗想立武氏为皇后!他多次明确反对"($长孙无忌见识过人"他反对背盟攻击突厥!结果使突厥不战而亡(高宗认为上书献策没有可采纳的!长孙无忌则认为应坚持开启言路")$长孙无忌结局悲惨"高宗听信了许敬宗的诬陷!长孙无忌被免去官爵(许敬宗还指使人以谋反罪名审讯他!逼迫他自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朕之授官!必择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故委之台鼎"#*&言事者率其鄙见!然须开此路!冀时有谠言!如或杜绝!恐下情不达"!二"古代诗歌阅读!##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病后登快哉亭$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注'$快哉亭)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黄华)菊花"!&$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分&!!$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分&&页&共#!页"第!文语三高。

【全科】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高考仿真统一考试卷(5月) 扫描版含答案

【全科】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高考仿真统一考试卷(5月) 扫描版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 (明代的山水画《阔渚晴峰图》是改头换面前的作品。

)2.A (“在以后的朝代中愈演愈烈”错,原文说“元代稍有衰落”。

)3.D (偷换概念,文中“画家们对此事的表现非常含蓄”中的“此事”指代的是作伪这一整体现象,而非单指“吕纪《杏花双雀图》被改作宋代的黄筌款”这一具体内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 B(建:册封)5.C6.A(“放弃一切家务”错,“人事”的意思是交际应酬。

)又《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十年》:“子乔等三人,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7.(1)我将从权势之门招募游民,让他们回到土地上,经过几年努力,希望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至于那礼乐教化,只能等开明的太守来做了。

(“且”“如”“俟”每处1分,大意2分,共5分)(2)王公虽贵重,道理上却不能对他尊敬得过分,行跪拜礼的建议(说法),这或许是各位(考虑)的事。

鄙人老了,不识时务。

(“虽”“偏敬”“或”“降礼”每处1分,大意2分,共5分)参考译文:颜含,字弘都,是琅邪郡莘县人。

颜含少年时就有德行,以孝悌闻名。

兄长颜畿,咸宁年间得病,全家照看他,顿时荒废了生产,即使是母亲妻子,也不免有些厌倦了。

颜含于是放弃一切交际应酬,亲自服侍,十三年足不出户。

石崇看重颜含的高尚品德,赠给(颜畿)美味佳肴,颜含委婉地谢绝了。

有人问他原因,回答说:“病人身体虚弱,神智不清,生理未能恢复,既不能吃饭,又不能理解别人的好意,如果错误地留下,哪里是施惠人的本意!”二嫂樊氏因病失明,颜含督促鼓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亲自品尝汤药察看饭菜,打探病情时一定别上簪子穿好鞋,整饰衣冠系好腰带。

本州征召,没去就职。

太子刚被册封时,颜含因儒雅质朴、品行敦厚,补任太子中庶子,他参加讨伐苏峻有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授予吴郡太守。

王导问颜含说:“您如今任职名郡,治理将从哪方面入手?”回答说:“国家的军队每年都出动,百姓虚耗,南北的豪强竞相招募游民,国家空虚而豪强充盈,这是当权者所忧虑的。

2015开封模拟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 语数物化4份 含答案

2015开封模拟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 语数物化4份 含答案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理数试题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物理试题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化学试题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化学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等填写在答题卷密封线内的相应栏目。

3.请将答案按题序号填写在答题卷上.考后仅收答题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S:32 Ca:40 Fe:56 Cu:64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理科单独化学试卷,知识考查综合性较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考查了较多的知识点:化学与环境、氧化还原反应、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热化学、电化学、溶液中的离子关系等;试题重点考查: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元素周期律、溶液中的离子、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平衡的移动等主干知识。

注重从题目中提取信息,难度中等。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题文】1.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用水湿润pH试纸测量某溶液的pH值B.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塞的磨口瓶C.用50 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 mLKMnO4溶液D.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知识点】基本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D1J1【答案解析】C 解析:A、用水湿润pH试纸导致溶液的浓度减小,故A错误;B、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硅酸钠,黏住瓶口,应用橡胶塞,故B错误;C、KMnO4溶液具有强氧化性,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故C正确;D、溴的苯溶液密度比水小,从上口倒出,故D错误;故答案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及一起使用,需要平时积累,难度不大。

2015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河南省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15.1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

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

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

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

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

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

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

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201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201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2015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四校联考)语文试卷(A)语文试题部分本卷分A、B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A卷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说服(shuō)揶揄(yú)町畽(tiǎn)萎靡不振(mǐ)B、帧数(zhēng)汤镬(huò) 宴席(yàn)血海深仇(xùn)C、丹墀(chí)舆图(yú)水榭(xiâ)娓娓动听(wěi)D、胡诌(zōu)枭鸟(xiāo)颓巢(cháo)采樵(qiáo)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句是()A.首先登陆华夏天空小说网,然后在搜索框中搜索《凤凰斗之绝色皇妃》,这样你就可以看到它的详细信息了,更多章节更新请关注凤凰斗之绝色皇妃官网、纵横中文网/readmore/390779.html或qq群:凤凰斗之绝色皇妃320400291关注新浪微博凤凰斗之绝色皇妃。

B.明星(袁姗姗、陈晓、范冰冰、韩庚等)到底会不会有自己的微信号、qq号或是MSN,到底会不会亲自回复普通网友的留言?或许是工作太忙,或许是自身感情的牵制。

毕竞,他们是公众人物。

C. 英国《XXX报》的报道说,今年已经是四年来航空事故死难最多的1年。

仅14年7月就出现了3起飞机事故,使不少网友认为飞机是交通工具的杀手涧。

但华尔街见闻整理发现,目前飞机还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D.中国如今维护其海洋主张有多重战略:不仅诉诸小棒外交,还奉行钓鱼竿外交,北京的钓鱼竿外交能否如愿以偿?或许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在自己的领土上做些“寻常事”,如闲庭信步般地钓鱼。

从某种程度看,北京这种战略乃“天才之道”。

3.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组是()学习语文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如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因文而异,多数放在文章开头,但也不尽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读者去归纳。

2015开封一模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文综

2015开封一模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文综

!"#$%&'(!!!"#$%!#!&'(")%"#!*&'("+,$#%!#)%"#-!".# /#-#$$$#0"12!%$$3#4567$!&8#9%0:;<=>?@AB&0C&0D&E F&G D H I J!K L M"N8(# @OPQRS#0"TU%VW8(##"&%!#!&'("&X8YZ%1[\]8(#^_P(R@8Y`DLM%abc d%1efghiZ%j&Lkl8Y`D%mn8N"(#^']%"#!*&'("@8 Y%IJN8(#^@OPQRS#%!#!&'(%-!'$$"!"#$%&'#()*+!,-!#"."!&!"#$%&'()*+,(&-.!/0+!!!)&-/+!!!*&/.!-0+!!!+&0.+"&!"#$123'/04#5678(&9":;<=>!!!!!!!)&9;?=#:;?@*&9":;<A@+&9;?@#:;?=/+0,12!--#34567!89:;<="!--.3!>1?@A/'B8C D EFG"HI!>1?JKL89@,MNO"PQ,-##'."#&!"$B1CD'EFGHIJKL(&MNOP)&MNQR*&SMNTUVWP+&SMNTUXWP'&YZ[G H I J'\]#$Z^#,_GH`abc'd6ef8(&gh2!!!!!!!)&ijkl*&m%nop#qrst+&uvwx!!/+R"STUV-W!!XY"Z[\]"#^_`a#bcdefZghij! PQ,-%#.."%&y#z{|L(&}~\]0 !!)&S \]-.;!!*&. \]/.;!!+&0 \]0 /&y#(&2 O!!!!)&2 O!!!!*& O!!!!+& O.&y #y#1 z{ 'E 8(& E )& E *& E +& E"BklCDEmn"oX!pm#!oX$qrstu!%#!-0!vm#!oX$qrs tu!"#!'0"/+RB8>lCJwxy#z{|}"~P }! -#1."-&y #'1 ¡¢£(&#¢)&%¢*&1¢+&!!¢1&¤ ¥#Z^#¤#iGy(&9¦?§)& jkl*&¨¦©ª+&«¬­R [ D Jq\ " J& )! \! ¡¢ £J ¤ \"/+ )*¥¦ "$$$2"$!$3 gh!!+!,-!$#!!."!$&:® ¯#Y.°¦"$$$2"$!$±²¦³´µ¶·¸¹º»¼½¾ ¿´'8 (&À ÁÂE à )&ÄÅÆÇÈÉ^Ê9Ë*&U#ÌÍÎ\+&ÏÐÄÅÑjZ Ã!!&.°¦²¦³´µ¶·¸¹º»'Ò)RÓ8(&ÑjÔÕ·Ö×\)&ØÙÚÛÜÖÝ\*&ÞßÕàcÖ×á+&²¦âã¹äåÃ!"&æç'ºèÐéêë ãìí'îï&ðñòóôìí ãõ )'(ö÷øfù),!"$ú# ãõ )ûü,'$$$ ú&ýþÿ!"e f# "$!'±!!¢!% #æ'øf(ö÷'îï$^!±%ú â&'æç%â&''!$$ ú$()æç%â&''!$$ ú$"$!'±!!¢!% %&#$ú"$!#±!!¢!% /&!$ú(& #"úâ&'!!)& #"úâ&'!!*& 11úâ&'!!+& 11úâ&' !#&:!'*+ ,ò- .ÄA'/"8!!"#$%"&'()*+,-./0123456789:;<=>4?@A# BCD$E!FG"HIJ$KLM2345H&N O P Q"H I J!K L M236 7HR"2345NOSTP#UVW':"#$%XY$&'.#$D021è23'^4!!!!!!%567D8Ý9:ÄA&DÕ;< = .>?' É'D@AB167'()R C(&$%!!!!!)&%&!!!!!*&&'!!!!!+&$'!'&"$!'±Dò2EFíGHIJ.".K#L i5M:#N \O Gý5 (.9P)Q R ST#UVý5 W X|YZ3[[\\#ý OG]^(_`í5^í)#a ý \OFíG]^bcOde&Lfg\OG'`í"^í$ºh8Ýij#k´`í¦© -%ºh8Ýl,# =mânopq&ºh8Ýrs#Ítuv¦©º»'ºh8ÝCè#wíxygzÃ(&$%!!!!!!)&&'!!!!!!*&$&!!!!!!+&%'!%&({m|}îï'~íýÐ, · '¦© Ñ ÷#) G â l ¸ ~í# | îï8V õ 'RÓ {&9 ¸ g $¦©= ý{ q ÄÅ ÷'¡¢%ìí| îïýîL02Ñj7£¤ç。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开封市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物候学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门》,如说:“四月里葽草开了花,五月里蝉振膜发声。

”又说:“八月里枣子熟了可以打下来,十月里稻子黄了可以收割。

”完全是老农经验的记载。

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记录物候的传统,《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有依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目的是指导人们适时农业生产。

我国唐、宋的一些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至今还被人称道。

明代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对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唐代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四句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年年进行着的。

寒冬之后,人们希望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李白诗云:“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李白、王安石在诗中都用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可见,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的指标,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来看,杨柳最多,绝非偶然。

一是杨柳抽青早,二是杨柳分布区域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

唐李益诗:“漠南春色到,碧柳青青塞马多。

”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中原名校联盟2013—2014学年高三上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项最新研究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大约5亿年前,海底有一条无脊椎生物经历了两次成功的DNA复制——这是一次“程序错误”,但是这一个“错误”却意外地触发了其他生物包括人类的最终出现。

好消息是这一次古老的基因“突变”极大地改善了细胞通讯系统,因此我们的身体细胞整合信息的能力比现有最先进的智能手机还要好。

不过也有坏消息,那就是这种信息通讯偶尔会出现崩溃,导致这一现象的基因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时期,这一缺陷会导致糖尿病、癌症和神经错乱。

有关这一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英国邓迪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卡罗尔〃麦肯托什教授表示:“借由有性生殖的生命体一般拥有两份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方和母方。

而在5亿年前所发生的事情便是:这一过程在一只无脊椎动物的身上出现了错误,它继承了两次原本应当又继承一次的基因组。

而在后来的几代中,这一错误反复发生,基因数量再次翻掊。

”麦肯托什教授的研究组对人体细胞内数百种不同的蛋白质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对生长因素和胰岛素的反应情况,胰岛素是荷尔蒙的一种。

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性蛋白质被称作14—3—3。

在这项最近的研究工作中,科学家们对这些蛋白质进行制图、分类并展开生物化学分析。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她们回溯到了最初的基因复制时期,回溯到了寒武纪。

世界上最初携带这一基因组的生物究竟是什么,目前仍然无从知晓,不过麦肯托什教授表示现代生活在海中的文昌鱼似乎和这种早期无脊椎生物在它发生那两次严重的基因复制错误之前的状态相当相似。

因此,麦肯托什教授认为文昌鱼可以被视作是今天所有脊椎动物的“非常古老的姐妹”。

这种被一路继承下来的蛋白质似乎已经经过演化,它会形成一个“小组”,相比单个蛋白质的情况,这种蛋白质组能生成更多的生长因子。

【名师解析】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名师解析】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

【名师解析】河南省顶级名校2015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将第Ⅰ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在第Ⅱ卷的答题卡中。

第Ⅰ卷阅读题【题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⑴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

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⑵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

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

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

”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⑶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⑷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

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

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⑸陈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

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

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

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开封市2015届高三毕业班调研考试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开封市2015届高三毕业班调研考试

2015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物候学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门》,如说:“四月里葽草开了花,五月里蝉振膜发声。

”又说:“八月里枣子熟了可以打下来,十月里稻子黄了可以收割。

”完全是老农经验的记载。

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记录物候的传统,《吕氏春秋·十二纪》各纪的首篇、《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有依节气而安排的物候历,目的是指导人们适时农业生产。

我国唐、宋的一些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热爱大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写成诗句。

其中许多诗句,至今还被人称道。

明代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

月、露、风、云、花、鸟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

”对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成就的。

唐代白居易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四句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年年进行着的。

寒冬之后,人们希望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李白诗云:“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李白、王安石在诗中都用绿字象征春天的到来,可见,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的指标,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来看,杨柳最多,绝非偶然。

一是杨柳抽青早,二是杨柳分布区域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等中原名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试卷综析】从整体上看,期中考试难度适中,但也不乏亮点命题。

仿照高考的试题模式,题型及分值均没有变化,角度也几近相同。

选择题整体难度较低,都是常规内容,形式没有太大变化,属于必拿的分数。

字音字形辨析为常规题型。

错误仍然出在一个字音和一个字形,考查内容也是常出现易错字音和字形,难度较低。

词义辨析难度不大,通过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成语运用出现的都是常规词汇,难度不大,学生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病句题设置常规陷阱,但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六大常考病句类型,此题也可轻松选对答案。

语句衔接给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仔细辨识句语句之间的前后文关系才能正确排序,所以面对语序题,学生必须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文言文仍然是传统的人物传记,从故事性的角度难度低于高考考过的论述类文言文。

出题模式和高考相似,分值分布也相似。

选择题部分仍属于常规题目,从题型上看没有变化。

文言实词题属于常规题型,除需要考生读懂文言材料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词储备。

文言虚词题仍在十八的虚词的考查范围,因此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其变化。

语句翻译错误选项本身有与文章内容有矛盾,所以通过文本阅读很容易选出。

文本理解有一定陷阱,偷换了故事的主人公,因此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文本,才能辨别。

因此文言翻译一定会是高考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文言文的阅读不在致力于答题技巧,而更倾向于对文本的理解,这边要求考生真正掌握文言语法,真正学会阅读文言文。

断句题属于常规题目,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语法标志,难度不大。

诗歌鉴赏,从诗歌题目到诗句的字里行间无不在透露出文章主旨。

考生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前提下,对诗歌意境是主旨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正确选择。

默写要求考生注意字迹工整,不要因为字迹辨识度的问题而在此处丢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生需要对原文有整体理解并进行综合分析来回答问题,这种“理解原文——综合分析——整理概括”思路,可以说是答题的主要思路,所以语言概括仍是考查重点。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

“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

霾就不同了。

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

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

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

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

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

“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

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

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

”“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

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

《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

《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

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

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

”“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

“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

“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

原来的读音为mái。

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

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

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

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一直”错,“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

这说明“霾”在商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

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

”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人。

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年五十有二矣。

张差梃击事,刘廷元倡言疯癫,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

昌期愤,语朝士曰:“奸徒狙击青宫,此何等事,乃以‘疯癫’二字庇天下乱臣贼子,以‘奇货元功’四字没天下忠臣义士哉!”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

给事中刘文炳劾大学士吴道南,遂阴诋昌期。

时方授检讨,文炳再疏显攻,昌期即称疾去。

天启元年还朝,一燝以次辅当国。

其冬,首辅叶向高至。

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向高不悦。

会给事中孙杰承魏忠贤指,劾一燝及周嘉谟,忠贤遽传旨允放。

昌期急诣向高,力言二人顾命重臣,不可轻逐,内传不可奉。

向高怫然曰:“上所传,何敢不奉?”昌期曰:“公,三朝老臣。

始至之日,以去就力争,必可得也。

若一传而放两大臣,异日天子手滑,不复可止矣。

”向高默然。

昌期因备言一燝质直无他肠,会顾大章亦为向高言之,一燝乃得善去。

杨涟劾忠贤疏上昌期适过向高向高曰杨君此疏太率易其人于上前时有匡正是疏行安得此小心谨慎之人在上左右昌期愕然曰:“谁为此言以误公?可斩也。

”向高密具揭,请帝允忠贤辞,忠贤大愠。

会有言涟疏乃昌期代草者,忠贤遂深怒不可解。

及向高去,韩爌秉政,忠贤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及涟、光斗,爌皆具揭恳留。

忠贤及其党谓昌期实左右之。

而昌期于诸人去国,率送之郊外,执手太息,由是忠贤益恨。

五年春,以汪文言狱词连及,削职提问。

忠贤恨不置。

明年二月,复于他疏责昌期已削籍犹冠盖延宾,令缇骑逮问。

逾月,复入之李实疏中,下诏狱。

四月晦,毙于狱。

(节选自《明史·缪昌期传》)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光复和之,疏诋发讦者讦:攻击。

B.谓不当诧之为奇货,居之为元功元:原来。

C.廷元辈闻其语,深疾之疾:痛恨。

D.小人间一燝于向高,谓欲沮其来沮:阻止【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元:首要。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