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两位抗联老前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身边榜样
20多年来,我的书柜里一直珍藏着两幅墨宝,都是陈雷的手书真迹。
每每睹物思人,都会唤起我的思念和景仰之情,忆起当年走近陈雷和李敏的那一幕幕难忘经历。
追寻抗联足迹
1993年,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已经离休五年的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与刚离休的夫人、黑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敏来到边城鹤岗,寻找几十年前抗联英烈的战斗足迹。
作为陪同的工作人员,我有幸走近两位抗联老前辈。
那时,两位老前辈都身体硬朗、精力充沛,连续数日驱车在林区、农垦及周边县域奔波,依然不觉疲惫、心气满满,完全不像年逾古稀的老人。
出于对抗联英烈的深深怀念与敬意,即使天气变差、山高路远,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对重要遗址的瞻仰。
一天早上,风和日丽,在去往抗日英雄赵尚志殉难地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
路旁的枝叶打湿了衣服,脚下的杂草也很湿滑,但两位老人依然坚持随向导走下深坡,并向树上挂有字牌标识的遗址处鞠躬行礼。
回到公路上,恰逢雨停云雾散开,众人聚拢在一起,听李老介绍说,当年赵尚志冬夜袭击敌人后身负重伤,他命令战友携文件前往苏联后,便陷入昏迷,在方才看到的地窨子里落入敌手。
近几年,我在看过《赵尚志传》后才知道,当年李老讲得如此详细,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她持续多年参与了寻证英雄遗骸的重要过程。
黑龙江畔太平沟,在一块刻有“此石可烂,倭匪之仇不可
忘,九一八”字句的“爱国石”前,陈老手扶石面,连声赞叹:“有骨气!说得好,石刻也好!”
李老会意,深沉地连连点头。
陪同前往的鹤岗市领导、随行人员靠拢过来,与二老在“爱国石”前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到宝泉岭参谒尚志公园时,山顶很高,陈老放弃坐车,招呼一声:“走上去吧!”
于是,大家边走边歇,拾级而上。
走进赵尚志烈士纪念堂,看着英雄的画像,陈老感叹道:“将军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呀!”
随后,众人在山坡上采来各色野花,由李老编成花圈,敬献在英雄纪念碑前,二老率领众人鞠躬行礼。
获赠陈老墨宝
陈老的书法用笔遒劲有力,仪态端庄潇洒,有凝重浑厚、气势夺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风格。
陈雷性格温和,没有架子,听说他来了,求字的书法爱好者便纷纷找上门来。
每到一处,稍事休息,热心的陈老就挥毫泼墨,尽力满足大家的心愿。
遇到求写字词欠妥的,他总是先与人家商量修改,确认满意后再写好。
我知道陈老是著名书法家,也想求一幅字,但转念一想,不能给老人添麻烦,就一直未曾开口。
没想到,在离开鹤岗前夕,陈老挥笔写完几张条幅,抬起头来对我说:“小伙子跟我一星期了,送你两幅字吧!”
“谢谢老省长!”在我兴奋地思量着写什么时,只见陈老
○任树庆
难忘两位抗联老前辈
54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编辑:
柳菲絮186****************
展纸挥毫之间,已将“天道酬勤”赫然泼洒在宣纸之上;接着,一幅“松竹梅”也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
行书大字写好后,陈老又换细笔书写受赠者姓名、农历时间,落款挥洒“陈雷”两字。
此刻,一直站在桌旁的李敏接过字幅,熟练地于天头地角处分别盖上引首闲章和陈雷名章,形成两幅完整的墨宝,一并赠给我留作永久纪念。
在此后的岁月里,我曾在位于佳木斯的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纪念塔上看到陈老1984年题写的“一览江天、大江东去”八个石刻大字,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看到老省长挥毫的“水阁云天”艺术匾额,在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上看到陈雷1986年手书的竣工牌匾……每一次欣赏到陈老的墨宝,我都有一种见字如面的感觉,在流连之中去深深品思这位抗联前辈对龙江大地的一片赤诚,及其心系龙江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博大家国情怀。
聆听李老歌声
经省委批准,李老在同院邻居迁出后的空房和自家屋里,办起了东北抗联纪念室,还成立了一支由抗联后代和志愿者参加的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很受群众欢迎。
2018年初夏的一个下午,我和老伴儿去省城,想借机参观一下纪念室。
临进李老家之前,我俩和工作人员商量好,不麻烦老人家了,到院里或展室看一看就走。
待我俩跟工作
人员进院子不一会儿,却见李老精神矍铄地迎了出来。
我顿感意外,又有些受宠若惊,一边做自我介绍,一边打开手机中当年陈老所赠墨宝的照片,说明来意。
李老一眼就认出了照片上的字:“这是老陈的行书。
”说着,便带我俩去几个展室参观。
站在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
等抗日英烈的画像前,李老表情
凝重地说:“抗日战争太残酷了,很多英烈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还需要继续查找啊!”
在英烈事迹、战斗纪实等诸多图文展品中,间或悬挂着《露营之歌》《团结抗战歌》等十多首抗战歌曲曲谱。
李老面对仅有的两个听众,时而绘声讲解,时而引吭高歌,情绪饱满,歌声昂扬,完全不像一位95岁的老者。
面对“快去休息”的劝说,她或笑语“不要紧”,或说“这是我的工作”,给年近古稀的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思想教育课。
走出小院前,我看到院内墙边摆满了形状各异的数十块雕刻石板,那是自谓“老泉山人”的陈老离休十余年间镌刻的碑廊遗作,包括楷、行、草、隶、篆各类字体,内容涵盖讴歌抗联精神的精语、志士仁人与陈雷的诗作、铭志与处世格言等。
内中少量雕刻石板是李敏老人的手书作品,多是纪念抗联战役、英烈、驻地等内容的碑文。
在没有电动雕刻工具的年代,陈雷夫妇硬是带着工作人员一锤一凿地亲手刻制出
来,既展示了他们的书法功力,也体现了这对抗联伉俪博大坦荡的内心世界。
斯人仙逝,风范永存。
然而,他们的音容笑貌仍然是我难忘的记忆。
他们寻访英烈抗战足迹、歌唱诗书勉励后人的崇高境界,为后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
(作者单位:鹤岗市信访局)
陈雷(左三)、李敏(左二)瞻仰赵尚志最后避难地——地窨子遗址(左四为作者)
任树庆/供图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