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中学高新部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新部高一中期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每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
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
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
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
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
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
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②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
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
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
有时候,他引
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淡然
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
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③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
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同来玩月
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莎士比亚的《第十
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
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节选自钱钟书《谈中国诗》,有删改)
1.对一、二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C.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一、二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选文行文机巧:明里赞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中讥讽西洋诗歌之短弊。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考。
D.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钟书的文章可见一斑。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越短越好,长篇是没有价值的。
B.作者引用贾岛的诗,是想说明中国诗有很多是使用疑问语气来作为结束的。
C.外国诗不够含蓄,却是尖刻斩截的。
D.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是中国诗歌的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侯兆川的客人
赵春亮
在侯兆川这块地界上,二小儿绝对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二小儿自幼眼瞎,几乎全盲,每天拖一根竹棍,走街闯巷,卖唱乞讨。
每到一个村子,二小儿就拿出竹板,“当、当、当”敲打几下,循着响声,有人便陆续从家里走出来:
“二小儿来了?”二小儿“嗯”一声,摸索着找块儿石头,坐下,自说自话:“我叫崔光活,光活不死的意思。
”大伙谁也不加理会,仍然喊他二小儿。
只要不是农忙季节,乡亲
们大都会拿着手中的活儿,围聚在二小儿周围,谈天说地,逗二小儿开心。
二小儿就像个巨大的磁铁,总能迅速聚拢起一个不小的人场。
“笑几声!二小儿!”有人喊。
“笑啥呀?”二小儿反问,但不等人答话,二小儿便“嘎嘎、嘎嘎、嘎嘎”地笑起来。
二小儿的笑声很有特点,像是一只孤单的鸭子抻着脖子鸣叫,两个音节一组,一声高一声低,颇具节奏。
二小儿的笑声刚起,大伙的笑声就铺天盖地地响起,瞬间将二小儿的笑声
堙没了。
二小儿止住笑,抖开一块脏兮兮的红布,摸索着铺开,再伸手从分辨不出颜色的
挎包里掏出卦牌来,小心翼翼地摆放好。
二小儿的笑声就像开戏的铃声,接下来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好戏便上演了。
大伙笑一阵子,也便淅淅沥沥止住了。
有人说:“二小儿,又拿算卦骗钱,一点也不
准呢!”说归说,仍会有很多人走到二小儿面前,明知故问:“算一卦多少钱?”
“五毛。
”
“便宜点——两毛!”也不待二小儿答应,就伸手去抽卦牌了,抽出三张,依次交给
二小儿。
二小儿便摸索着打开卦牌,先用右手拇指摸索几下,然后凑到眼前仔细辨认。
接着便
给算卦的人讲卦:“好事呀,最近家里定会进财。
”
“哪有什么财呀?花钱如流水,好久都没有进财了!”抽卦的人反驳。
“收礼了吗?”
“没有!”
“粜粮食了吗?”
“也没有!”
“鸡下蛋了吧?”
“鸡下蛋也算啊?”
“算!算!当然算!这就算是应验了啊。
”二小儿一边说一边如释重负地摸索打开第
二张卦牌。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他准
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背出来。
卦算完了,二小儿接过递来的票子,凑到眼前仔细辨认一番,心满意足地塞进上衣兜里,等着下一个顾客。
围聚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也临近中午。
有人提议:“二小儿,唱一段吧!”
二小儿站起来,摸出竹板开始敲打,锣鼓声、铙钹声、二胡声,诸多乐器的声响源源
不断地从二小儿口中发出,惟妙惟肖,热闹非凡。
二小儿唱的曲子多半是乡亲们耳熟能详
的戏曲,穆桂英挂帅、秦雪梅吊孝等,所唱的却大都是旦角,二小儿手捏手绢,翘起兰花指,扭捏作态,不时惹得听众哄堂大笑。
唱过两三段,就该吃饭了,乡亲们吃啥,二小儿吃啥,连给自家男人准备的鸡蛋汤,
也会有二小儿的一份。
吃饱喝足,二小儿择一处向阳或背风处,眯眼小憩,休息足了,起
身敲着棍子,“哒哒哒”地回去。
在乡亲们的意识里,二小儿从未被看作是一名乞讨者,
而是整个村子最受欢迎的客人。
有人说,二小儿有个哥哥,在云南某地当县长呢,也曾把二小儿接了过去,二小儿在
那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实在没意思,便瞒着哥哥偷偷溜了回来。
是真是假,不得而知。
倒
是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让很多有儿有女的人也羡慕不已,都
说二小儿前世积了德。
那天,二小儿艰难地扭了扭头,看看身边的乡亲,灰暗无神的眼眶里竟然溢满了浑浊
的泪水。
“这么多年,侯兆川的乡亲们待我不薄啊,我知足了!”二小儿说,“拜托各位,请在我的墓碑上刻上我的大名——崔光活,光活不死......”二小儿的声音逐渐小了下去。
“你放心吧二小儿,你叫崔光活!”乡亲们回答。
“我还得问大伙一句,”二小儿双唇翕动,像是一条濒死的鱼,“这么多年,我虽然
要吃要喝,但也给乡亲们带去了很多开心和欢乐,你们说是不是啊?”说完,侧着耳朵等
待众人回答。
在场的乡亲们已经有人泣不成声,赶紧点头说:“那是,我们都把你当亲人呢。
”
二小儿走得很安详。
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二小儿是侯兆川“响当当的人物”,不仅因为他会算卦,会唱曲,更因为他出身
不凡,有一个当县长的哥哥。
B. 二小儿的卦牌无非就是“老三篇”,进财、动土、遇小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将
他准备讲给抽卦人的卦辞完整地背出来。
且明知是骗钱,但人们还会抽卦牌、算卦,说明
侯兆川的人都很愚昧、无聊。
C.二小儿临终前“床前聚集了不少偷偷抹泪的乡亲”,甚至有人泣不成声,因为乡亲
们已经把二小儿当成了他们的亲人,他们为二小儿的离去而伤心。
D. 小说结尾说“没有了二小儿,侯兆川乡亲们的生活突然索然寡味了好长时间。
”
说明二小儿就是乡亲们生活中的调味料,没有了他,生活里就少了味道。
5. 二小儿不过是一个走街闯巷,卖唱乞讨的乞者,可是在侯兆川乡亲们的意识里,
他是整个村子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为什么?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5分)
6. 二小儿临终前请乡亲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他的大名——崔光活,乡亲们说:“你
放心吧,你叫崔光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赢得高收视高关注诗和远方唤你去读书
文/莫斯其格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巅峰对决”,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比拼,近来圈粉
无数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
终战胜擂主彭敏获得年度总冠军。
展开余下试题
网友表示通过节目受益良多。
“感谢诗词大会使我体会到了现代语言难以描绘的情感。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快餐时代,网络段子流
行多了,优秀诗句传播少了;以功利心阅读的人多了,以诗词提升素养的人少了;生硬刻板的
诗词教育多了,教学生懂得欣赏诗词的少了。
”“唤醒传统文化基因需不懈努力,即便走得
再快,也请勿忘‘诗和远方’!”
“繁华落幕,速去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后,不少观众感慨,通过节目
感觉自己知识储备还是欠缺很多,激发了读书的兴趣。
“看过比赛,马上捧起诗集背诗
去?”“诗词大会终究是节目,看完节目,是洗洗睡了,还是秉烛夜读?这是个重大的问
题。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杨绛先生的这句话,送给大家,也用来自勉。
”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则认为:“尽管时空相隔,但古诗文中
蕴含的情感是贴近当下的。
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之情,当人们
遇到挫折和烦恼时,心灵也同样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
”
观众对中华古诗词的日渐关注和喜爱,让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
总负责人李定广欣慰,但他表示,目前大部分人学习古诗词还是基于实用主义,尽管中小学
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
李定广认为,需要加强古诗词的
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自然地、自发地体会诗词中的温暖和情意。
对于武亦妹的获胜,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王白云则认为,“在诗词大会上,比的并不是
对诗词美的感受和品味,而是九宫格、干扰项,在熟稔中高考套路的语文教师眼里,简直是
一场标准化考试。
古诗词或传统文化复兴的端倪,在这样的诗词大会上,能看到几何?实事
求是地说,不多。
”
有的网友则认为:“作为一个中学生,武亦妹的才华和形象都令人喜爱和佩服。
但我始
终不赞成以这种方式来接触和理解古诗词,诗词这玩意儿说白了还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
体现,是心灵与自然借助传统文化的对话,它没有那么功利,那么直接,那么紧张,那么剑拔
弩张。
”“一部手机在手,哪首唐诗查不到?干嘛还要背?”
(摘编自《广州日报》)
材料二
昨天,一位专家表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饱受关注和喜爱,正在于它带着深埋于
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了大家心中的情怀。
此外,古意盎然的诗词,也将观众不知不觉地带入到古风意韵之中,让人体会到流落在
当下焦躁忙碌的生存环境缝隙中的一丝优雅和浪漫。
这使得很多人开始怀念旧时的诗意生活,选手陈更曾说,“诗歌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点是,它与技能无关,所以接近它,被它吸引,
被感动,让人觉得心不死。
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表现大千世界。
”由此可见,诗词——这属于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东方人内心的丰富情思,正是这种文化
造就了独特的东方诗意,也使得《中国诗词大会》一播即热。
(摘自《扬子晚报》报道《诗词大会为何能引发如潮思考》)
材料三
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文化素养和文化基因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诗词大会》圈
粉无数,恰恰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愿意亲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
“诗和远方”。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学者嘉宾对诗词内涵、创作背景等内容的解读,更是一场文化大餐,让人如痴如醉。
然而不可回避的话题是:既然每个人身上都有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但这样的基因为何常常被压抑,而不是被唤醒呢?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快餐时代,浮躁的气息似乎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即便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许多人依然缺乏耐心与沉静,不愿去品味诗词歌赋带来的美好意境。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上,我们走了弯路。
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教育曾经被挤到了边缘,近些年才再获重视。
课堂中的诗词教育,往往抛却诗词的绝妙词句和美好意境,专注于反复咀嚼诗词的中心思想,专注于由此衍生的各种试题。
这样的传授方式,往往让学生瞬间对诗词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在许多家长的内心中,过度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让诗词歌赋等浸润心灵的知识不知不觉间受到冷落。
在这样一个节奏明快、资讯发达的时代,坐下来聊聊诗歌、品味人生无疑是奢侈的。
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除了奋斗的力量,还需要“诗和远方”。
中国的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内心的精彩将会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希望《中国诗词大会》引起的这股风潮,能够一路走下去,让古老的诗词歌赋再度焕发青春,也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更多人的追求。
(摘自央广评论《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远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快餐时代人们功利心作崇,使现代语言干瘪苍白,很难表达现代人丰富的情感,也使诗词教育越来越枯燥无趣。
B.材料一中,李定广和王白云均对当下中学古诗词教学表示不满,认为古诗词教学仍以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为主,而缺少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C.材料二中,选手陈更不仅提到了诗歌的不足,而且指出了诗歌的优点,它既可以感动读者,也可以反映纷繁变幻的外部世界。
D.材料三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二者都是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追求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同,但都对央视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发表评论,大家都一致认为该节目办得非常成功。
B.材料一和材料三写作目的不同,但都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都认为基于实用、应试、技能的古诗词教学难以浸润学生心灵。
C.材料一呈现了关于《中国诗词大会》的不同意见,材料二、三则主要是一家之言,相
比之下材料一的评论更客观、更全面、更深刻。
D.三则材料均以小见大,通过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评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以期引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E.三则材料的语言风格各有特色。
材料一诙谐幽默,材料二典雅生动,材料三以充沛的
说理见长。
9.《中国诗词大会》产生了哪些积极的社会影响?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范祖禹,字淳甫。
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
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
若无所容,闭门读书,未尝预人事。
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
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
”进士甲科。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
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
时王安石当国,尤爱重之。
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
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
弼薨,人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
吴中大水,诏出米
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
谏官谓诉灾者为妄,乞加验考。
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
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
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
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具,见祖禹疏,遂附名
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
”竟不复出其稿。
时有相章悖意。
祖禹力言悖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
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言者论祖禹
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
祖禹平居恂恂[注],口不言人过。
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尝讲
展开余下试题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有删改)
[注]恂恂:小心谨慎。
10.下列对文中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
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B.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C.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D.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C.斛,文中指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实录,文中指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专门记录古代某一皇帝的一言一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祖禹小时候就被看好。
他幼年时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闭门读书;他到京城后结交的都是名人,他的叔祖称赞他为贤士。
B.范祖禹看淡官职,正直刚毅。
他跟从司马光编修书籍,不求官职;他因司马光推荐而被王安石看重,后来他却将别人批评王安石的奏章上报。
C.范祖禹文才突出,受到苏轼称赞。
宣仁太后去世,人心不稳,他决定上奏,他的奏章被苏轼看到后,苏轼决定放弃自己的奏稿,并称赞范祖禹的文章。
D.范祖禹既谨慎又大胆。
他平时谨慎小心,但遇到大是大非问题,往往坚持原则;他为皇帝讲书,有一次讲到关键处,直到皇帝“首肯再三”,才肯罢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
(2)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7一18题。
雪诗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①泥四壁。
到处爇②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①椒:植物名,古人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
②爇:烧。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开头两句用“鸟雀难相觅”写出了长安冬天冰天雪地的情景,为后面情感的
抒写营造了氛围。
B.“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陈设,分别用“到处”、“周回”来修饰“爇”红炉、“下罗幂”,极写室内的温暖。
C.“醉唱玉尘飞”两句,写豪贵人家在大雪纷飞的雪天里的征歌逐舞、纵情酣饮、
寻欢作乐,场面令人愉悦。
D.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照应开头“鸟雀
难相觅”,构思巧妙精当。
E.全诗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虚写豪贵人家的宴饮,描写生动逼真,色彩秾丽,不失
为讽喻诗中的佳作。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 ”;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
”来进行侧面描写。
(2)韩愈《师说》中“ ,,”两句说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第II卷(选择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祝福》中,我虽然早已不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但是对祥林嫂的问题却作了
含糊的回答。
B. 像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贫困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理解
支持啊。
C. 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封建宗法势力的吃人实质,在《祝福》这篇小说中表现得淋
漓尽致。
D. 小说中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居然在儿子死后把儿媳卖到深山野
墺里赚钱。
18.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暄雕梁画栋走头无路内帏厮混
B.诡密百无聊赖彩绣辉煌寻死觅活
C.蹙缩文彩精华咀嚼赏鉴腮凝新荔
D.蹒跚浑世魔王抄手游廊轩竣壮丽
19.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谈美》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既适合文化人阅读,也适合下里巴人阅读。
B.文如其人,杨绛的文字如她温暖的气质,散发出知性的光辉,读来使人如沐春风。
C.艺术设计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的结合体,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要依赖数据分析。
D.高一女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20.仿照画线句在下面横线上写两句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5分)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过去的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进步,
见证了奋斗者的足印,千千万万的奋斗者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一个民族的成就感
和获得感。
那些面对困难和危险,冲锋在前不计利害的人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他们的奋斗和奉献,点滴创造
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定义着自身的价值和成就。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