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聊斋志异》中的花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聊斋志异》中的花妖
摘要
古有“梅妻鹤子”之美谈,也有“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感叹,但人花有别,又如何结发?但《聊斋志异》中,此现象比比皆是,蒲松龄更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多姿多彩、各具风神的花妖形象。

本文尝试根据花妖的不同性格特征,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骄傲尊贵的富贵花:葛巾、玉版、绛妃;才华洋溢的解语花:香玉、绛雪;内方外圆的君子花:黄英、陶望三;清贵疏离的脱俗花:荷花三娘子。

结合故事情节和花妖形象,研究花妖的艺术成就,重点探讨了花妖身上的人性与物性的统一,蒲松龄对于传统士族观念的反思,对于处于封建压迫下的女子的同情和期望,以及进步的婚姻观、情爱观。

关键词:《聊斋志异》;蒲松龄;花妖;深层意蕴
An analysis of "the flower"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Abstract
The ancient "a lofty scholar" legend, there are flowers will sigh, but as my lady flowers are different, and how the first? But "this phenomenon"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Pu is the shape meet the eye everywhere, a colorful and distinctive spirit monster image.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of flower characteristics, they will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ypes: the Waratah pride distinguished: Ge towel, jade version, Purple Princess; talented, Jiang Jie Yuhua: Jade Snow; within the outer side of the flower gentleman: Huang Ying, Tao Wang three; refined lotus flower: Alienation of your three wife. The combination of story and flower of flower image, artistic achievement, focusing on the u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substance of flower on the body, Pu Songling reflection for traditional family concept, in the feudal oppression of women's sympathy and expectations,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of marriage and love view.
Key Words:"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Pu Songling ; flower ; deep meaning
目录
摘要-----------------------------------------------------------------------------------------------1 Abstract-----------------------------------------------------------------------------------------Ⅱ目录----------------------------------------------------------------------------------------------Ⅲ
一、骄傲尊贵富贵花---------------------------------------------------------------------------1
二、才华洋溢解语花---------------------------------------------------------------------------3
三、内圆外方君子花---------------------------------------------------------------------------6
四、清贵疏离脱俗花---------------------------------------------------------------------------8 参考文献------------------------------------------------------------11
一骄傲尊贵的富贵花
这一类的花妖形象主要有:葛巾、玉版、绛妃。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雍容华丽的牡丹向来都是花容中的佼佼者。

在《葛巾》一章中,曾这样写道:“微窥之,宫妆绝绝。

眩迷之中,忽转一想:此必仙人,世上岂有此女子乎!”①“女郎近曳之,忽闻异香竟体,即以手握玉腕而起,指肤软腻,使人骨节欲酥。

”②“纤腰盈掬,吹气如兰”。

从常大用的所见、所想、所感、所为中可以看出,身为牡丹花妖的葛巾,相貌、身段都是极为出彩、迷人的。

在之后的内容中,也写到身为妹妹的玉版其相貌也是不错的。

这样的描写比较符合牡丹本就天香国色的自然规律,也符合人们对于牡丹的常规印象,并没有为了增添神秘色彩,过分地夸大其词。

明伦在评《葛巾》时指出:“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夭矫变幻之笔,不为笔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以转笔于此文,思过半矣。

”“事则反复离奇,文则纵横诡变,观书者即此而推求之,无有不深入之文思,无有不矫健之文笔矣。

”③由此看见《葛巾》一章中的转折很是成功。

葛巾与常大用私奔成亲,将妹妹玉版做媒于常大用的兄弟,各生一子,幸福地生活。

但是转折由此开始,强盗来袭,常大用的猜忌,花妖身份暴露,二人掷儿弃夫离开。

在这些出其不意的转折中,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也将花妖葛巾这个人物形象刻画地丰满而出彩,很是抓人眼球。

在《葛巾》中,常大用与葛巾相遇于牡丹园,常大用初见葛巾时,便惊为仙女,后来思念成疾。

而与常大用情况相反的是,葛巾对于常大用并没有显现出一见钟情,一往情深。

没有显现出是不是就代表没有情?那肯定不是的。

常大用对于牡丹,是相当的痴狂,痴狂得可爱、真诚。

葛巾对于这份痴狂,是欣赏的。

但是,同时葛巾也是矜持的,谨慎的,是理性高于感性的。

面对常大用真挚、炽热的深情,她也只是说:“偶为情动耳。

”甚至,因为对于常大用品行的不了解,葛巾与常大用的每次相见都是一场人品的考验。

花园初见时,常大用“疑是贵家宅眷,
①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38页
②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40页
③罗纽金.谈《聊斋志异》中三篇花妖作品.鹅湖月刊[J].1996年,第21卷第11期,第34页
亦遂惴返。

”④二次相见,常大用“从容避去”。

三次“急返身而搜之”,被桑姥姥训斥,回去之后,悔惧交集,后转为思念成疾。

常大用的三次反应,让葛巾感受到了常大用的朴实,以及深情。

但是,葛巾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她还设计“林中巧遇”、“红窗待夜”、“花墙设梯”、“促伏床下”等一系列考验,每一次相约,都没有与常大用有实际的亲密举动。

在这一系列的设计之下,常大用经受住了考验,于是成功使葛巾放下心防,两人终于在一起。

两人确定关系之后,决定私奔,对于私奔,罗纽金是这样评价的:“她并未满足于和男主角短期的好合,胸怀白头到老的。

”⑤葛巾虽然表面上不如常大用深情,但是实际上却是外冷内热,私下里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感情,比如一起私奔,对待“浮言”,坦然处之,将妹妹玉版嫁给常大用的弟弟,巩固两家关系,巩固自己的爱情。

当强盗骤至,聚薪楼下,纵火威胁,挺身而出,喝退强盗。

所以,虽说“偶为情动耳。

”但是,依然是珍视与常大用的感情的。

按道理说,经过一系列的考验、磨难,葛巾与常大用两人的感情应该是愈来愈深,最后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但是蒲松龄的安排却不是如此,两人的结局最后是支离破碎。

为什么?一对经历过种种磨难的有情人,是这样一个结局?罗纽金认为是性格的扜格:“常大用最后刨根问底,恰与葛巾坚决、不容猜疑的个性起冲突,导致了爱情的悲剧。


⑥爱情,最忌讳“疑”。

常大用此人生性多疑,和葛巾在一起之后,葛巾稍微透露了一些有关自己身份的讯息,引起了常大用的惊恐和猜疑,甚至愚蠢地去试探葛巾,这引起了葛巾的愤怒,最后葛巾和妹妹玉版掷儿弃夫,离开。

这样的结果表现出了葛巾性格中的另一面,果敢决绝,自主性很强。

对于爱情,葛巾是追求的,但不是盲从的。

葛巾心中的爱情是两情相悦,彼此信任。

就如同文章中所说:“今见猜疑,何可复聚!”如果猜疑对方,又如何能够在一起生活!在葛巾的眼中,信任是爱这座大楼的地基,既然地基毁坏了,那么爱这栋大楼势必轰然倒塌。

所以,葛巾没有丝毫犹豫的,果敢决绝,掷儿而去,决不妥协。

由葛巾的种种行为可见,她是一个自主性很强的女性,是骄傲的,在她的潜意识里,人格和自尊的地位要比自己的爱情、丈夫、甚至孩子要高,她的思想行为颠覆了传统。

许多人认为,《葛巾》是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因为结局并不符合我们中国人所认可的大团圆、大圆满。

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结尾写到:“怀之专一,鬼神可通,偏反者亦不可谓无情也,少府寂寞,以花当夫人,况真能解语,何必力穷其原哉?惜常
④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38页
⑤罗纽金.谈《聊斋志异》中三篇花妖作品.鹅湖月刊[J].1996年,第21卷第11期,第37页
⑥罗纽金.谈《聊斋志异》中三篇花妖作品.鹅湖月刊[J].1996年,第21卷第11期,第35页
生之未达也。

”⑦那么是不是可以猜测,蒲松龄其实是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悲剧,只是有些许遗憾,对于常大用在爱情中的“疑”是批判的,而对于葛巾是欣赏的。

而罗纽金也在《谈<聊斋志异>中的三篇花妖作品》中这样写道:“纯真脱俗的男子配于美女发生浪漫的爱情,一旦有了俗世的猜疑,便被美女遗弃,如葛巾弃常大用而去,这样的布局别有用心,无非是作者的内心在肯定自己的脱俗性格,认定唯有志凝,方能成功。


而且从《葛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蒲松龄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吕扬在《聊斋人物新论》中也将这种爱情主张称为矫情论。

就是女子向男子求爱要把真实的感情深藏起来,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女子不要轻易地主动献身,要对男子进行考验,对付男子重难轻易的心理。

这种爱情观放之现在也是使用的。

《葛巾》也投射出蒲松龄的一些先进意识。

较之前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形象,可以发现葛巾的花妖女性形象雍容硬派,有了全新的突破。

首先,葛巾有了人格上的觉醒,有了自尊、自爱的意识。

葛巾对于常大用的种种考验,表明了葛巾没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主动献身,能够保持警惕防备,爱惜自己。

而常大用的猜疑对于葛巾来说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葛巾无法忍受。

其次,葛巾在整篇文章中,一改往常文学作品,甚至是封建现实生活中的女子依附者的形象,不再是菟丝花一般的柔弱者,相反,葛巾很独立自主,在得知常大用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花妖身份之后,并没有惊慌失措,委曲求全,而是直接挑明,然后掷儿弃夫,自己离开,这样的举动一反常态,与封建观念中:“女子以夫为天,只是男子的附属品”的观念相悖,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态的举动呢?在这段感情中,身为花妖的葛巾、玉版将自己的位置放的与人一样,与男子一样,并不觉得自己不如人,不如男子,该放下自己的姿态,放下自己的自尊,突破了传统的桎梏,敢于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公,有了新时代女性的特点,开始有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也体现了蒲松龄对于封建社会下,女子地位低下,饱受压迫的反对。

蒲松龄对于绛妃的描述并不是很多。

在《绛妃》一文中,只记述了绛妃是花神,至于她的本体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

但是她的身上和葛巾是有共通点的。

从她请先生写檄文讨伐封三娘子就可以看出,她也是一个有主见的,性格果敢,无畏恶势力,自主意识很强的花妖形象。

蒲松龄对于她的态度同样是欣赏的。

二才华洋溢的解语花
解语花的代表形象是香玉、绛雪。

⑦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48页
本体形态上,香玉是一株白牡丹,同为牡丹,但是葛巾和香玉不同之处在于品种,葛巾是名贵的葛巾紫,而香玉只是寻常的白牡丹。

品种的不同造就了性格的截然不同。

如果说《葛巾》是女汉子的作风,那么《香玉》就是女神的感觉。

与骄傲尊贵的葛巾相比,白牡丹香玉是如水般的温柔娴静,像一朵解语花一般,陪伴在黄生的左右,即使死亡了也要复生,一起缠绵厮守。

在整个文章中,香玉才华横溢,是一个才女的形象。

香玉的爱情可以说是因诗而起。

与黄生相遇,初始,香玉是惊慌失措,仓促逃离的,并不是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后来黄生在树下题诗一首:“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窗。

恐归杀吒利何处觅无双?”⑧这样一首相思诗就吸引了香玉。

两人日常的相处也是处处透露诗的影子。

比如香玉与黄生幽会,次日离开前赋诗“良夜更易尽,朝暾已上窗,愿如梁上燕,栖处自成双。

”⑨香玉在整个花妖形象中,是鲜有的、独特的女诗人形象。

一般来说,诗人的内心总是火热的,对于自己的追求总是炽热大胆的。

所以从表面上看,白牡丹香玉柔情似水,但是她对于爱情也是主动大胆的,因诗而起,毛遂自荐式地相识。

这与传统观念中,依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方式是大相庭径的,在那样一个“男女八岁不同席”的封建社会,香玉的举动无疑是离经叛道的。

但是这就是蒲松龄塑造花妖形象的又一大突破,对于自己的爱情婚姻,如果喜欢,就自己主动去追求,毛遂自荐又何妨?自己的人生幸福要自己来给,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有了自己的婚姻自主选择权,而不是盲婚哑嫁。

而且香玉与黄生情深似海,因爱而结和的婚姻无疑是幸福的,长久的。

这又不同于传统婚姻当中,只考虑门当户对、家庭利益,将爱排除在外的观念。

从这里,可以看出蒲松龄对于封建婚姻的思考,他的这种婚姻观还是挺超前的。

在香玉毛遂自荐式地追求爱情之后,香玉和黄生两人幸福地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香玉》篇到了第一个小高潮:“即墨蓝氏,入宫游瞻,见白牡丹,悦之,掘之移径。

”不久之后,“日就萎悴。

”在香玉离开死亡之后,黄生也作哭花诗五十首,悼念香玉,体现出了香玉与黄生的感情深厚,表现初花妖与人的关系的改善,花妖进入了人类社会,和谐相处,并且以传情立世。

也可以说,在香玉与黄生的这段情谊中,因诗而起,由诗而合,用诗而终。

在第一个小高潮之后,另一个主要的人物绛雪,就开始以第二女主角的身份地登上舞台。

她的本体是一棵耐冬树,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山茶花。

山茶花一般都是淡雅高洁的象征。

而绛雪在文中近乎于这样的形象。

罗纽金评价其有“热于中而寒于表
⑧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86页
⑨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886页
的沉稳性格。

”⑩与香玉相比,绛雪的性子是偏冷的,香玉也曾对黄生说:“绛姊性殊落落,不似妾情痴也。

”她对于爱情的态度,与香玉也是截然不同的。

香玉会被才所吸引,认为有才华的人就可以托付终身。

但是绛雪却认为,“年少书生,十九薄幸。

”男子必须固至情人也,才可与君交。

正是在这样思想的作用下,在香玉与黄生在一起之后,即使黄生表现出一丝亲热之意,绛雪都不为所动,一直恪守礼节,不越一步,对于这方面一直保持着警惕,从某种方面来说,她的性格也是固执的。

直至看到香玉死后,黄生“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才对黄生改观,觉得黄生是至情之人,并主动提出“妾不能如香玉之热,但可少慰君寂寞耳。

”一方面出于与香玉姐妹情深,坚守友谊;另一方面也出于绛雪对黄生改观而暗暗滋生的情愫,绛雪成了黄生的妻子,其实也算是香玉的替身。

但是,虽然二人是夫妻关系,绛雪是拒绝与黄生亲热的,她本心高洁,坚持己见,来了也仅仅是饮酒作诗,当真做到了慰君寂寞。

绛雪与黄生一起哀恸香玉的离开,去香玉坟边痛哭,替代香玉成为黄生的妻子,都表现出了绛雪至情至善,洁身自好,成人之美的正义感。

故事情节发展至此,迎来了第二个小高潮,香玉与黄生的爱情感动了花神,使香玉复降宫中。

这样一个情节的安排,不仅表现出二人感情的至深,也表现出在蒲松龄的爱情观中,两个人能够在一起厮守的前提是用情至深,爱是可以战胜一切,跨越生死的。

与常大用知道葛巾、玉版花妖身份后,忧惧猜忌相比,黄生的反应简直是出乎意料。

他不仅平静地接受了香玉、绛雪的非人身份,而且还觉得理应如此,对于之前的无知,还感到怅惋。

从黄生的反应可以知道,人对于妖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左传》中曾有记载:“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11可见,妖一度被认为是灾难的象征,是被拒绝的,甚至是恐惧的。

从《太平广记》的相关记载中可以发现,对于花妖的态度甚至达到了恨不得处之而后快的程度。

像在《鲜卑女》、《刘皂》中,当花妖的身份被识破之后,人们就是立即采取行动除妖。

在当时的观念中,物有异象,无法解释即为不详,花妖与人有异,是异类,不符合常规,就是一种灾祸,就应该被去除。

所以在早期,人与花妖的关系可以说是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不能够共存的状态。

而从黄生知道香玉、绛雪身份后的态度、行为,可以发现,水火不容的状态已经被打破,虽然在《葛巾》章中,常大用的行为表现出对妖的猜疑,但也仅仅是猜疑,并没有达到处之而后快的程度。

而且香玉、绛雪也没有想要隐瞒自己身份的意思,你发现就发现了,并没有惶恐失措,已经可以和谐共处。

而且此时的花妖在蒲松龄的笔
⑩罗纽金.谈《聊斋志异》中三篇花妖作品.鹅湖月刊[J].1996年,第21卷第11期,第37页
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88页
下已经表现出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积极地融入到人类社会中,做一些人才会做的事情,比如香玉、绛雪时常作诗、斗棋,这些都是人类才有的娱乐活动,较之之前的避世妖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香玉》一章的最后还有一个小高潮:黄生所化的植株被砍了之后,香玉、耐冬相继死亡。

他们三者一直处于和谐的三人行,一人亡,其余二人俱亡。

这三个小高潮的安排,写出了三人生死相随的至深感情。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这三人的身份也是变化的,香玉是黄生的爱妻,绛雪后来虽然做过妻子,但是与黄生仍然是朋友的关系。

绛雪的身份在这段关系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该是妻子就是妻子,该是朋友就是朋友。

突破了封建社会男子与女子发生关系就必须给予名分,结成夫妻的行为。

这段略显复杂的感情,既体现了蒲松龄反封建的思想,又表现出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的曙光。

三内方外圆的君子花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向来是诗人吟咏傲骨的对象。

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借菊表达了自己脱离世俗的胸怀。

看,在历代诗人的眼中,菊花一身傲骨,超然于世。

然而,在蒲松龄的笔下,菊既是这样,又不是这样。

《黄英》一章,讲述了菊花妖陶望三、黄英姐弟与马子才的姻缘和友情故事。

“菊”这个意象贯穿了《黄英》整篇。

首先,作为主人公的黄英、陶生就是菊花花妖。

其次,马生爱菊成痴。

最后,《黄英》整篇因菊而发展。

吕扬曾在《聊斋人物新论》中提到《黄英》可能采用了作者的亲身经历,有其创作的诗《十月孙圣佐斋中赏菊》为证:“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

朝夕眩眩目睛劳,月上桔槔声未已。

重阳设酒绿畦傍,散发共坐花香里。

传枝羯鼓频相催,醉倒荒园迷坠履。

作客离家三十年,菊径就荒菊根死。

”12这首七言诗中所写的爱菊、种菊和醉菊等情节,都在《黄英》中出现过。

因此,本就具有一般生活基础,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黄英》在融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之后,在众篇章中更显独特。

《黄英》篇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陶生离开马家前后作为分水岭,前一阶段是陶生与马子才相遇,由菊花成为知己。

后一阶段写了两人产生分歧分开,以及黄英嫁给马子才后的婚姻生活。

与其他花妖篇相比,“《黄英》平铺直叙,情节的波澜起伏比较少,也符合菊花清雅朴实的物性。


12吕扬.聊斋人物新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何为“外圆内方”?孔方兄是也。

通俗地讲,也就是钱。

黄英和陶望三这一对菊花姐弟在众花妖中,乃至整个《聊斋志异》中,其形象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以一种“商人”的面貌出现的。

商人,在那个“士农工商,商排最末”的社会中,以商人形象作为主角,是一个大突破。

而陶生也是一众花妖形象中唯一的男性。

作为唯一的男花妖,陶生是与众不同的,身上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与马子才因菊而结缘,后来因为贩菊而产生分歧。

他的所作所为突破了传统的士人观念——士农工商,商最末。

商人低等,以经商为耻的想法。

通过贩卖菊花,积累自己的财富。

堂堂正正,取之有道。

正如陶生自己所说:“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

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表现出“自力更生不为俗”的美德。

而“菊花有品格高洁之意,黄英姐弟作为人的高风亮节与作为物的菊花品格相互映衬统一。

”13在陶生的身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意识,为这个独有的男性角色增添了一抹亮色。

在陶生和黄英有了财富,进行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他们对于钱财的态度也是值得赞赏的。

身为菊花的他们,即使走上了经商的道路,也没有染上铜臭味,他们心中仍有身为菊花的高洁和傲骨,有自己的坚持,有棱有角,是谓“内方”;而他们也在努力地去适应环境,即使马子才不赞同他们,也有着不强与人的耐心和美德,是“外圆”。

从黄英经商,发家致富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受到了当时先进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比如,黄宗羲的“工商皆本”,唐甄发展农商,呼唤市易,唐元“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14这些思想都影响了蒲松龄的思想观念,对传统的士人观发起了冲击,像《黄英》中的马子才,认为经商是耻辱的,就和传统的儒家思想一样,士农工商,有文人的清高,但是蒲松龄对他的描写,就是最后被黄英所说服,改变了士人对于商人固有的偏见,说明,蒲松龄是希望改变这样的士人观的,是希望文人要作出积极的改变的。

而且罗纽金认为从贩菊经商致富的这一行为中,表现出蒲松龄认为贫寒不应该是文人名士的条件。

再说《黄英》当中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主人公——黄英。

罗纽金说黄英的爱情来得十分朴实,两人在明媒正娶之前恪守礼节,成亲之后,婚后生活也是平平淡淡的。

唯一的矛盾可能就在于两人的婚姻生活中,黄英的经济地位是高于马子才的。

时有黄英拿自己家中的东西来贴补马家的事情发生,对此马子才是严词拒绝,要黄英将黄家的东西都撤走,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黄英对于爱情特殊的表达方式,是蒲松龄对于读书人清高自许的迂腐观念的有力讽刺。

而后来黄英贩菊,马子才不仅不赞同鄙视,
13罗纽金.谈《聊斋志异》中三篇花妖作品.鹅湖月刊[J].1996年,第21卷第11期,第35页
14盛瑞裕.花妖狐魅话聊斋[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还对她进行了指责:“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

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

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15要放在之前,女子被丈夫这般说,该是羞愧惶恐,然后停止贩菊这件事情的,但是黄英并不是这样的,她对自己进行了辩解:“妾非贪鄙;但不少至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卿为我家彭泽解嘲耳。

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易也。

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

”“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

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

”16黄英不仅没有停止自己的事业,后来还说服了马子才。

女子经商,说服丈夫同意,这种情况在以往的故事中是不常见的。

蒲松龄塑造了一个敢于打破传统桎梏,敢于走出家门的果敢、独立、自主的女子。

也表现出蒲松龄对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束缚、压迫的不满和反思。

在与马子才相处的整个过程中,黄英的状态一直都是淡然的,是睿智的,能够很好地处理夫妻生活中的分歧矛盾,维持好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

马子才觉得靠妻子耻辱,不用妻家的东西,黄英就拿回去;觉得贩菊是低俗的,黄英也不强求马子才理解,就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纵观交往的整个过程,即使产生分歧,黄英都没有与马子才爆发争吵,一直淡然处事,就像陶渊明诗中的菊一样,超然于世。

而且,黄英也是一个能够坚持本心,有自己主张的人,任由马子才如何地不赞同,自己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反对,就轻易地改变自己。

菊本是铮铮傲骨,高洁,超然于世之物,蒲松龄将其于金钱挂钩,是否有辱于之?其实不然,蒲松龄只是借《黄英》调侃士子对于菊花贫而穷的嗜好,张扬一种富而雅的态度,批判了传统的士人观念,造就了花妖中的一股清流——内方外圆的君子花黄英、陶生。

无怪,盛瑞裕感叹:“《黄英》至妙,妙在‘只有花香,没有铜臭’!”17
四清贵疏离的脱俗花
世人皆谓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自古以来的印象中,荷就应该是高洁的,脱俗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存在。

在《聊斋志异》的花妖故事中,就
15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58页
16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60页
17盛瑞裕.花妖狐魅话聊斋[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