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与梗死部位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60 -
①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院 吉林 长春 130117②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信作者:荣春书青年脑梗死的病因与梗死部位研究进展
张宁① 荣春书②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青年脑梗死在世界各国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梗死部位也得到更快速地判断,也发现在既往确定的病因基础上涌现出更多复杂多样的病因。

这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梗死部位的研究,对临床综合判定、治疗及预后起着一定作用。

借此探讨青年患者的病因、不同病因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可在临床工作中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就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及梗死部位进行综述。

【关键词】 青年脑梗死 病因 梗死部位
doi:10.14033/ki.cfmr.2024.08.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4)08-0160-05 Research Progress on Etiology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ZHANG Ning, RONG Chunshu.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4, 22(8): 160-164
[Abstract] With the socio-economic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imaging,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in the world is also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infarction location has also been judged more quickly, and more complex various etiologies have emerged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ly determined etiology. This 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clinical judgment,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tiology of young patie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tiologies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etc., it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in clinical work, therefore, the etiology and infarction lo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were described and summarised.
[Key words] Cerebral infarction in young adults Etiology Infarction lo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Graduate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130117, China
青年脑梗死通常指发生在18~45岁成年人的脑梗死[1],而脑梗死主要是脑部血管循环障碍,发生缺血、缺氧导致脑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据研究,青年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比例高达15%~18%,因其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使青年患者预后相较其他疾病并不理想,这也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青年脑梗死患者相较于老年患者存在一定差异性,近年来受到医者和学者的关注,从而研究青年患者不同病因、梗死部位对降低青年脑梗死发生率、致残率有重要意义[2]。

现结合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和梗死部位进行相关阐述。

1 青年脑梗死的病因
当前脑梗死的分型方法也有许多,现在国际广泛使用的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将脑梗死按病因的不同分为五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S)、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
(SUE)[3]。

根据当前研究报道,在青年脑梗死中,年龄越大LAA 占比越大,年龄越小患者ODE 比老年患者占比更高,且病因多而复杂,其次SAO 和SUE 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也并不少见。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的明确,对个体化治疗与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1.1 LAA
临床常见脑梗死病因类型为LAA 缺血性脑卒中。

而LAA 常见病因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及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是动脉内膜损伤,最终导致动脉壁硬化,和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而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30~45岁青年脑梗死患者以吸烟和高脂血症为多,这大大增加AS 的发生,可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青年人有关[4]。

国外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病因分型是LAA、CES [5]。

从国内一项研究显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LAA 占38.39%,CES 占25.25%[6]。

这两种类型主要和
AS密切相关,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可导致AS,这与传统老年脑梗死患者相似,在最新的《2023年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7]也建议对青年人群血脂的筛查,可较早发现青年人群的血脂异常,延缓发生AS。

在临床工作中,可知青年脑梗死患者也应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

因此对青年人生活方式干预也可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1.2 CES
在脑梗死中,心源性栓塞常见的原因是心脏内的附壁血栓或AS斑块脱落阻塞脑部血管。

在15~45岁脑梗死患者中,13.4%的中风病因为心脏栓塞。

有研究表明,心源性栓塞可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危险因素包括人工瓣膜、二尖瓣狭窄或心房颤动、左心血栓、病窦综合征、近期心肌梗死(<4周)、扩张型心肌病、心房黏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危组危险因素包括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钙化、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瘤、卵圆孔未闭(PFO)、房扑或孤立性房颤、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节段运动功能减退、心肌梗死(4周~6个月)[8]。

传统意义上,心房颤动是老年心源性脑栓塞常见原因。

但近几年发现,CES青年脑梗死患者隐匿发病越发常见,这与前期诊断上存在一定困难相关,像房间隔缺损在经胸壁心脏超声中无法早期诊断,而食道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来。

PFO、二尖瓣增厚在青年脑梗死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这些都可以缓慢形成微小血栓而导致脑栓塞的发生,而CES在临床脑卒中相对病情程度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也更高,需要临床医师在工作中不仅对老年患者进行相关检查诊断,对青年患者的诊断更需完备相关的心脏检查,如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经胸壁心脏超声及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等检查,可减少青年脑栓塞的发生[9]。

1.3 SAO
SAO脑梗死主要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或终末动脉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所致。

罗春艳等[10]研究报道显示,SAO占19.0%,也在36~45岁组中较为常见。

青年患者SAO通常发生在放射冠及基底节区,而这些小的梗死灶常在临床上表现为轻型卒中,经过临床治疗后大多预后较好。

但国外有报道,小动脉血管闭塞可增加脑梗死复发的风险及SAO也常会与大动脉闭塞脑梗死一起出现。

有研究报道,956例参与者中,92例患者发生了复发事件,其中年龄越大,高血压越频繁,复发率也会随之增高[11]。

由此可知,小动脉血管的闭塞也会一定程度增加复发性小动脉血管闭塞脑梗死的风险。

这与对青年患者以往认识略有不同,提示老年患者复发率和该型密切相关,但青年小动脉闭塞脑梗死也要在临床工作中引起医务者的关注,为每位患者制定详细的二级预防措施,也可降低青年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减少青年患者的致残率。

1.4 SOE
SOE是指非传统意义上脑梗死的病因,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在该病因类型中更是复杂多样,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难度颇大。

SOE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的比重并不低。

耿春生等[12]研究表明,SOE占比可达15.6%,且常见病因包括PFO、烟雾病、动脉夹层、动脉炎等。

PFO在人群中约占30%,通常是指能引起心脏血流从右向左分流的异常通路,在青年脑梗死中,有些常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经过发泡试验可发现PFO的存在,PFO引起脑梗死的机制主要是经过右心中的栓子直接从异常通路通过经体循环到达脑血管,从而发生脑梗死[13]。

这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治过程中能准确把握,鉴别青年患者脑梗死病因。

烟雾病在近年来也常被发现,是指脑部血管发育异常而形成的一种异常血管网络。

这种血管网络常在两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其在Willis环闭塞的基础上形成。

近年来,随着对烟雾病的研究,对烟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关注随之提高。

与此同时,研究表明青年脑梗死中烟雾病患者执行功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这给青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14]。

周建波等[15]曾报道由主动脉夹层引起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该病例中患者常以头晕、肢体活动不灵及胸背部疼痛等发病,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的危重症疾病,死亡率高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动脉炎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动脉炎常见有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而非感染性动脉炎常伴有免疫系统疾病,包括多发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也多种多样,曾报道一例由MYORG的一种新型突变导致的青年脑梗死,MYORG基因是作为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PFBC)的第1个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PFBC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PFBC患者很少出现脑血管疾病。

但该例报告中的患者携带一种新的MYORG基因纯合突变,表现为脑梗死[16]。

通过各种研究报道,不难发现青年患者
- 161 -
脑梗死病因的多种多样,相较于老年患者,在诊断、治疗中也会不同,随着医学发展更多病因机制也会被挖掘,完善临床诊治。

1.5 SUE
在一项国外的多中心研究中发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明原因类型也是发生脑梗死的重要病因[17]。

SUE缺血型脑卒中是指临床上出现脑卒中症状,但在临床上的检验及影像学检查中无法找到确切病因。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曾报道一例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患者,突然出现急性脑梗死[18]。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SSCN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浅层含铁血黄素沉积为特征,可以铁敏感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看到,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小脑共济失调、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锥体束征等。

SSCNS和脑微出血有密切关系,脑淀粉样病变在临床影像学诊断中又以脑微出血为特征影像学表现[19]。

研究表明,SSCNS在血管性痴呆尤其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比例大[20]。

由此发现,在临床中,SSCNS较为罕见并且症状各异,缺乏特异性,易被临床医生误诊。

SSCNS合并急性脑梗死是否是SUE,SSCNS与脑淀粉样病变程度有何关系,和阿尔兹海默症严重程度及预后又存在何种关系,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论证。

青年脑梗死病因研究当前较为确定,青年脑梗死中的SUE也会成为研究热点。

2 青年脑梗死部位
新发脑梗死的梗死部位可根据核磁共振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来准确诊断、定位,不同脑梗死部位的相关差异性、不同病因可导致的不同梗死部位对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也不难发现与老年患者的差异性。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梗死部位造成青年患者的影响做过研究,而青年患者的认知功能、睡眠质量等研究热点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此总结不同梗死部位在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研究。

2.1 不同梗死部位的相关差异性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梗死病灶可根据其影像学分几种亚型,包括前循环皮质、基底节、后循环、放射冠等梗死部位。

有研究曾收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前循环皮质占比19.17%,基底节占比43.33%,后循环占比21.67%,放射冠占比15.83%,可见基底节占比最高,该项研究也表明了梗死部位和进展性脑卒中的密切关系,进展性脑卒中即指临床中发病后就经过积极治疗,但脑梗死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仍成阶梯状发展恶化[21]。

其中进展性脑梗死组中前循环皮质梗死率为50%,可得出在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管分布区的梗死面积会越大,也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2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与预后有着紧密联系,通过收集相关病例,在经过康复治疗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其结果显示一侧皮层单个病灶、一侧基底节单个病灶与一侧脑干单个病灶等不同梗死部位其治疗效果有差异性,而基底节梗死病灶的患者其各项功能比脑干梗死病灶恢复会得到更大的改善[23]。

由此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的治疗同时明确梗死部位,关注前循环皮质下的脑梗死,可降低患者疾病发展恶化,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康复治疗计划的确定,也可极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2.2 青年脑梗死与中老年脑梗死的梗死部位差异性 青年脑梗死患者在影像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梁羡和等[24]分别收集47例青年和47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梗死部位都以基底节和多发病灶受累为主,但通过影像学发现两组梗死部位病灶大小不同,青年梗死灶比老年梗死灶小,这可能与青年患者血管AS轻,侧支循环丰富等有关。

而在逐年增加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现中老年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明显增多,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中风率可高达2~6倍[25]。

国内也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后循环梗死,其中多见于脑干部位[26]。

由此不难发现与青年脑梗死患者相比,老年梗死患者症状、预后的严重程度要重。

2.3 不同病因对青年脑梗死的梗死部位的影响
青年脑梗死患者的TOSAST病因分型与老年患者有着一定区别,国内吴勤花等[27]曾收集134青年脑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并与2 64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

其中LAA占比32.1%,SUE 占27.6%,SAO占16.4%,CES占13.4%,SOE占10.4%。

可知,在青年脑梗死患者中LAA占主要比例,但比老年患者占比较低,而其他类型占比也较老年患者高。

青年患者的病因不同,其梗死位置也存在差异。

在一项研究中LAA和SAO的青年脑梗死患者中基底节区占比39.08%,顶叶33.1%,侧脑室32.04%[28]。

可见基底节、放射冠区为这两种类型青年患者好发位置。

也有研究报道,LAA脑卒中常导致多发前循环的梗死病灶,单发前循环梗死病灶
- 162 -
常见于SAO脑梗死,而在多发前循环梗死中也可注意到CES脑梗死患者,常导致双侧梗死病灶,这种双侧病灶分布在内交界区,呈多发链条状分布,这与临床中常见青年脑梗死中基底节或放射冠区梗死病因大致相同,也不可忽视CES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29]。

SUE的青年脑梗死在临床诊断中仍需尽可能完善影像及实验室检查,其相关梗死病灶的确定也需更多临床影像资料。

青年烟雾病患者在SOE中并不少见,其在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就诊时存在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域严重缺血现象,而合并大脑后动脉受累的青年患者常出现颞叶和枕叶梗死[30-31]。

2.4 不同梗死部位对青年患者的影响
2.4.1 不同梗死部位对青年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影 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致残率高的疾病,青年脑卒中后继发认知功能障碍不仅降低了患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临床中不同位置的脑梗死与认知功能相关性不同,尽早发现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可为青年脑卒中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措施。

国内外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的不同与不同梗死位置有关,Elder等[32]研究表明海马萎缩和内侧颞叶皮质厚度与认知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特别是在执行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缺陷、视幻觉、定向的变化。

国内有研究收集151例患者资料发现,认知障碍常发生于额叶、颞叶、枕叶和丘脑,额叶损害患者可引起记忆能力、定向力和执行功能障碍,丘脑损害与记忆能力、语言损害有关,枕叶患者认知障碍主要损伤视空间障碍[33]。

由此可知,空间与执行功能障碍以颞叶、枕叶为主,注意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在颞叶时突出,颞叶、额叶、丘脑均可损伤记忆能力。

认知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在老年脑梗死患者并不少见,但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现,对患者预后的改善有着更好的帮助。

2.4.2 不同梗死部位与青年梗死患者睡眠质量的关 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发生不同并发症,其中卒中后的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更带来极大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青年人生活习惯及生活压力发生变化,睡眠障碍也越来越年轻化,关注青年脑梗死患者卒中后的睡眠障碍也越来越重要。

廖祁平等[34]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SE)、快速动眼期(REM),可知有神经缺损的患者TST、SE、REM比健康人群低,然而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期则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在其收集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观察到大脑皮质梗死的患者TST、SE、REM比小脑、脑干、皮质下梗死患者低,睡眠潜伏期和觉醒期高。

由此不难发现,大脑皮质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高,睡眠障碍问题越严重。

青年脑梗死患者可造成睡眠系统相关神经结构损伤,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褪黑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异常,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造成的不可逆脑组织损伤,会影响这些物质相关神经元的合成及分泌。

其次脑血流量改变导致脑血液循环改变,这些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同的睡眠障碍[35]。

加强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部位的关注,可早期预判其相关预后,对改善其睡眠障碍提供帮助。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趋向年轻化,而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诊疗过程中,对青年患者病因进行明确诊断,来进一步明确治疗方案,以期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通过影像学检查,结合相关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不同梗死部位和老年患者梗死部位,也不难发现青年患者病灶规律,可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不同梗死部位可使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睡眠均受到影响,但通过本研究可发现目前存在如下问题:(1)青年脑梗死患者病因复杂多样,仍需更多临床资料进行研究。

(2)不同梗死部位对青年患者影响,缺乏长期随访结果,对临床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3)目前不同病因对青年患者可造成不同梗死部位,但相关研究较少,缺乏特异性。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重点弥补对青年患者病因和梗死病灶的相关临床资料,以此来针对青年患者进行个体化预防治疗方案,往往可提高青年患者的预后,降低脑梗死复发率,也同时降低或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维文,张方园,王晓莉,等.糖化血红蛋白及相关危险因
素对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的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3,31(3):143-146.
[2]王力,何晓芬,王力锋,等.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病
因学分型分析[J].中国医药,2019,14(8):1173-1176. [3] SIMONSEN S A,WEST A S,HEIBERG A V,et al. Is the
TOAST classification suitable for use in personalized medicine in ischemic stroke[J]. 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2022,12(3):496.
[4]柴涵.青年脑梗死86例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 163 -
2021,37(27):57-58.
[5] YU W,JING J,YUESONG P,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in oldest old patients with ischa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in China[J].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2022,11(7):2215-2224.
[6]陈德鹏,杜敢琴.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的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2017(19):30-31,33.
[7]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3):237-271.
[8] LI F,YANG L,YANG R,et al.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of Northern China: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J].
Eur Neurol,2017,77(3-4):115-122.
[9]林晓春,韦国雄,叶富永,等.经胸心脏超声造影与经食管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6):46-47.
[10]罗春艳,覃帮能.青年急性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
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26-28.
[11] KI-WOONG N,HYUNG-MIN K,JAE-SUNG L,et al.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increases the frequency of stroke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large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J/OL]. PLoS One,2017,12(10):e0184944.https:///28991905/.
[12]耿春生,杨伟民,张卓,等.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
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4):277-281.
[13]孟立立,王琦光,朱鲜阳,等.卵圆孔未闭引起隐源性缺血
性脑卒中影像学诊断病例对照分析[J].心脏杂志,2022,34(4):435-438.
[14]张钧泽,王雪彤,贺永,等.烟雾病脑网络改变的研究进
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3,23(2):98-103. [15]周建波,杨小华,罗振中.以神经功能缺损起病的主动脉夹
层13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0,37(5):449-450.
[16] GAO L,CHEN J,DONG H,et al. A novel mutation in
MYORG leads to 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 and cerebral infarction[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20,132(12):1182-1186.
[17] YUICHIRO O,RYU M,NORIKO S,et al. Causes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versus non-young adults: a multicenter hospital-based observational study[J/OL]. PLoS One,2022,17(7):e0268481.https:///35830430/. [18]陈景红,赵景茹,孙素娟,等.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
素沉积症合并急性脑梗死一例病因分析及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800-1803.
[19]刘丽媛,郑兰,谷文萍,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相关炎症[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2,49(6):59-64. [20] PICHLER M,FLEMMING K,RABINSTEIN A,et al. Abstract
WMP102: 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of superficial siderosi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Stroke,2017,48(12):3210-
3214.[21]杨丹晓,陈晓珊,徐玉冰,等.阿加曲班联合阿司匹林和氯
吡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3):620-624.
[22]王凡.研究不同病灶部位的影像学对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作
用[J].临床研究,2018,26(2):195-196.
[23]刘冬凤.不同部位脑梗死康复治疗效果比较[J].中外女性健
康研究,2019(14):13-14.
[24]梁羡和,王怡琳,李辉,等.青年急性脑梗死MR表现的探
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8):172-174. [25] FISMAN E Z,TENENBUM A. Cardiovscular diabetology:
clinical, metabolic and inflammatory facts preface[J]. Advances in Cardiology,2008,45:xi-xiii.
[26]张志新,王海春,李燕璇.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
部位及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影响[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5):66-67.https:///kcms2/article/ abstract?v=3IEynGI71r_h_nTNM5jmDi6jZO4YpNn1L s7gazndTrn6m2JJzqlEYWXpjblbguMGsS6xoRAgwGSN DBeWmY9huZFNFgsEZZDlTLzdKVHu27PuOzlFzJxT 5F2mItYh4F-ozLLzHkIGjzovODeaqSFWk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7]吴勤花,张斌,顾春江,等.青年脑梗死患者134例TOAST
病因分型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3385-3386,3388.
[28]薛笑仙,刘利红,杨清成,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
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4):499-502.
[29]黄小亚,韩丽雅,黄向东,等.前循环急性多发脑梗死危
险因素及病因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1):57-60,77.
[30] SAITO H,KASHIWAZAKI D,UCHINO H,et al. Specific
clinical features and one-stage revascularization surgery for moyamoya disease with severe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territory of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J]. Acta Neurochir (Wien),2021,163(2):583-592.
[31]刘儒斌,李盛杰,黄传江,等.合并大脑后动脉受累的烟
雾病患者脑梗死部位与预后情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2):1-5.
[32] ELDER G J,MACTIER K,COLLOBY S J,et al. The
influence of hippocampal atrophy on the cognitive phenotype of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17,32(11):1182-1189.
[33]吴宏,陈亚辉,许光.急性脑梗死的梗死部位与患者认知障
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8,16(7):1-2. [34]廖祁平,苏凤婷,王荣彪.急性脑梗死及其梗死部位、神
经功能障碍程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9,6(10):1332-1334.
[35]邓龙.梗死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
质量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11):1885-1887.
(收稿日期:2023-09-16)
- 16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