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人文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
当作文化旅游资源与农村旅游一体融入,将是未来推进中国农村旅游发展的途径。

本文章将某县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与本地农村旅游一体化融入发展所面临的新
挑战做出剖析,并提供了发展对策建议,希望对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在某县未来的
乡镇旅游场景建设和发展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字:中国非物质文化财产;乡村旅游;与城镇化融合;
引言
非遗是相对于有形遗产而言可以传承物质遗产,非遗的类型主要包括民间传统、民间知识、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技术以
及传统医学、建筑和相关的文化艺术。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业化、
机械化、信息化成为了当代发展的主流,然而在此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文化也产生
了严重冲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价值
透过对非物质文化的申遗,进而使得全球民众都得以面对非遗加以重视与维护,而申遗获得成功后的非遗项目既是全球财产,同样又是一个全球名片,才能有
效提升关于文物在全球民众眼中的关注度与知名度,并借此发展文化旅游项目,进
而才能让中国文化旅游和经济建设得以共同发展。

各地方政府在发展旅游的过程
中利用非遗,将传统旅游行业中的传统文化价值进行了升华,在面对传统历史文化
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非遗的生命与活性,进而让游客的传统
文化价值不断地被创新,在观光、欣赏、探险、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利用非遗推动
旅游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并且利用非遗还可能为游客构建品牌效应与社区效应。

非遗作为一个烫金的文化名片,尽管在其本身意义方面不及为游客所创造的旅游意义,但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全体民众对非遗的进一步认识和保护,在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增强了对非遗的保护作用。

非遗是以文明传播为主体内涵,放在正确的位置其所产生的价值相对于其他东西要大的多。

所以想要有效传播非遗,通过旅游才能更加合理的凸显出非遗的历史价值,进而对其加以更合理保存和开发。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把全国各地非遗资源整合到文化旅游中,经过艺术弘扬、民俗风情的营造、传统文化的积淀后,其观光效果与经济收益将得到显著提升,而通过旅游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使非遗资源受到更有效的重视,增加非遗资源在广大群众心中知名度的条件下,其保存和弘扬效益也较好。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长远、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历届党委员会、人民政府对发展都做过一系列策划与规划,但并未被成为科学的规划文件,亦并未成为有法律效力的文件确定下来,使得有些计划、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随意性。

2.2旅游管理体制始终处于探索状态
为了做大做强中国旅游业,大足在进一步完善国家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中的用力,以增强领导能力与部门间协作。

然而事与愿违,这些力量与实际工作中双方既相互合作又互相抵减,有时候还存在着管理的混乱现象,并没有真正形成旅游发展合力。

2.3忽视旅游业整体发展
以大足石刻为例,大足石刻科研、保存与推广方面一直位于国内首位,也在世界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中国旅游业发展而言,并没有意义文化、缺少魂当然不好,但如果总是囿于文化而不发展就不好了,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才能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统计分析,自2008年起,大足石刻景点的门票收入由2000余万元,达到了约7000余万元;旅游接待量,已由40余万人次达到了80余万人次,在十多年内已增加至40余万名。

因此,在全区投入巨大人力
物力,仅取得了四十多万游客的人次增长,由此可见,仅靠发掘大足石刻的内生因素来增加旅游接待量,难度较大。

2.4对宣传推广的投入不够大、成效不佳
不少游客在畅游大足地区后都会十分认可该游览项目,但同时也表示之前对之了解不够。

可见,宣传营销不够是大足旅游发展存在的重要问题。

当然,旅游宣传效果不够也有其客观原因,大足石刻并没有像中国国内的另外几个石窟一样,早早就被载入了国内的各类学校统编课本,进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2.5旅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导游人员规模不够、整体素质不够,尤其是懂旅行、热爱旅行本土专门的旅游网站可以了解住宿数量、设施、好评率等相关的资讯,从而最好的进行筛选。

而由亲友推荐,以及通过微博微信的认识渠道之所占23.14%和23.05%;希望透过旅行社来掌握民宿资讯的人最少,占总数的8.83%。

三、非物质遗产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措施
3.1深入开发排瑶等非遗文化资源
根据连南排瑶文化的现状,人们希望把排瑶文化非遗和旅游观光加以有效结合,并通过深入发掘排瑶非遗的文化资源,在已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料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深入发掘富有文化传播意义和观光作用的文化资源,从而让排瑶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社会意义更为深远,引起了全球民众的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连南排瑶文化的旅游,积极参与排瑶文化的传播。

例如通过排瑶传统民俗文化的渲染,对与排瑶历史文化有关的古老民居进行了恢复与整理,使富有特色的建筑群重新披上排瑶名族"外衣",使其建设过程能够与排瑶的传统民俗风貌相互和谐,整体风貌更加统一。

3.2注重民间艺术的传承
在民俗文化中还有大量的人文民间资料,诸如排瑶服装、排瑶刺绣、排瑶建筑、排瑶工艺等,都是指富有当地特点的排瑶文化民间艺术。

为更加有效地表现
出排瑶民俗文化的内容与特点,人们对于排瑶的传统民间艺术加以合理研究和继承,并发掘更多的老牌友民间艺术,让更多的排瑶族民和国外游客有效地体验到传
统民间艺术的特点魅力。

想要进一步弘扬排瑶民间艺术,首先就应该成立排瑶民
俗艺术文化传播中心,并利用这个中心可以针对排瑶的民间艺术进行有效整理与
搜索,并进一步发掘排瑶文化中的传统工艺,加以有效整理研发,并找到了民间工
艺与传统艺人,让民间艺人们可以对传统的技艺加以合理开发和推广,并以此吸纳
更多的人加入到排瑶民间艺术的开发进程中,从而生产出更多的排瑶工艺品,给旅
游人员带来更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利用排瑶工艺品的文化传播推动排瑶民俗艺
术文化的开发,同时也可以增加旅游信息传播,带动旅游消费升级,从而增加了旅
游收入,让旅游人员可以透过排瑶工艺品对排瑶民俗文化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和
认知。

3.3充分应用排瑶民族文化产业
在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民歌民舞、节日文化、绣花工艺等各种少数民族文化,
以及排瑶服装和艺术品,而这些排瑶文化也将在旅游过程中发挥价值,从而形成排
瑶文化艺术产品产业链,让排瑶的民族服饰和艺术品通过旅游人员走进世界各地。

定期举办排瑶文化节目表演,利用民歌民舞吸引更多游客人士的目光,进一步丰富
排瑶文化游览形式,并充分利用排瑶民俗文化开发地方旅游资源。

同时,也正是通
过旅游活动而产生的人脉与文化,让传统排瑶文化得以被充分继承和开发。

结语
随着文化对推动旅游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不断彰显,非遗与农村旅游结
合成为一个新兴旅游开发模式,给农村旅游开发带来了全新的动力。

本文以经典
事件为重点,对非遗与乡村旅游结合的驱动机理展开研究,提出二者结合的深层因
素主要包括:政策为导向的驱动力、人才为基础的内生驱动、发展为抓手的拉动力。

非遗是一个特殊且富有魅力的旅游资源,具有与乡村旅游结合开发的优势,既
可保存非遗,也可实现旅游发展,带动地方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索玮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20):156-158.
[2]赵伟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
月),2020(02):40-41.
[3]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07):211-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