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营养学》课程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动物营养学发展
1. 动物营养学起源
动物营养学起源于人们对动物饲养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与饲料的营养价值。
(1)早期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组成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上。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呼吸是燃烧的一种形式”,为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李比希的贡献:德国农业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是动物营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动物营养的有机体理论,即动物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有机物质。
2.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阶段
(1)初创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动物营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饲料的化学分析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上。
研究者们开始认识到不同营养物质对动物生长和健康的重要性。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动物营养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营养物质的分类、营养生理学、营养代谢等。
同时,饲料工业的发展和饲养标准的建立为动物营养学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3)成熟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动物营养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开始探讨营养与基因表达的调控、营养与免疫系统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3. 我国动物营养学发展
(1)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依赖于引进和消化国外的研究成果。
(2)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这一阶段,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饲养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等。
(3)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动物营养学研究取得了世
界领先水平,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包括营养与基因调控、营养与环境友好型畜牧业、饲料添加剂研究等。
二、动物营养学的研究热点
1. 营养与基因表达
研究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如何通过信号传导途径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等生理过程。
(1)营养基因组学:研究营养素与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揭示营养对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转录组学:通过分析转录组数据,研究营养调控基因表达的具体机制。
2. 营养与环境
探讨动物营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找减少畜牧业对环境影响的营养管理策略。
(1)氮磷排放:研究如何通过营养调控减少动物排泄物中的氮磷含量,减轻环境污染。
(2)温室气体排放:研究饲料成分和添加剂对动物肠道甲烷排放的影响。
3. 营养与免疫
研究营养对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提高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1)营养与免疫细胞:探讨不同营养物质如何影响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
(2)营养与疫苗效果:研究营养状况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
4. 营养与肠道健康
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营养手段维护肠道健康。
(1)益生元和益生菌:研究益生元和益生菌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营养如何影响肠道屏障功能,预防肠道疾病。
5. 营养与饲料资源开发
研究新型饲料资源、饲料添加剂及饲料加工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
(1)非常规饲料:开发和应用非常规饲料资源,如农作物副产品、食品加工废弃物等。
(2)饲料添加剂:研究和开发具有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等功能的饲料添加剂。
第二章饲料营养价值评价
一、概略养分的概念及优缺点
1. 概略养分的概念
概略养分是对饲料中主要营养成分的粗略分类,它们通常包括以下几种:(1)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 CP):指饲料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总量,包括真蛋白质和非蛋白氮(如游离氨基酸、酰胺等)。
(2)粗脂肪(Ether Extract, EE):指饲料中的脂类物质,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等。
(3)粗纤维(Crude Fiber, CF):指饲料中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4)无氮浸出物(Nitrogen-Free Extract, NFE):指饲料中除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纤维外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如糖类、淀粉等。
(5)粗灰分(Crude Ash):指饲料经高温燃烧后剩下的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矿物质氧化物和盐类。
(6)水分:饲料中的水分含量,对饲料的保存和营养价值有重要影响。
2. 概略养分的优缺点
优点:
- 测定方法相对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饲料样本的分析。
- 结果易于理解,便于比较不同饲料之间的营养价值。
- 为饲料配方提供初步的营养信息。
缺点:
- 不能准确反映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真正含量和生物学利用率。
- 忽略了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组成差异,如蛋白质的品质、氨基酸的平衡等。
- 不能区分不同类型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价值。
二、概略养分测定原理和方法
1. 粗蛋白质的测定
(1)原理:通过酸(如硫酸或盐酸)水解饲料中的蛋白质,使肽键断裂,
释放出氨。
然后通过蒸馏使氨气逸出,用硼酸溶液吸收氨气,最后用标准酸进行滴定。
(2)方法:凯氏定氮法(Kjeldahl method)。
2. 粗脂肪的测定
(1)原理:利用有机溶剂(如乙醚)提取饲料中的脂肪,通过溶剂的蒸发和脂肪的重量来计算粗脂肪含量。
(2)方法:索氏提取法(Soxhlet extraction method)。
3. 粗纤维的测定
(1)原理:使用酸和碱处理饲料,去除蛋白质和淀粉等可溶性物质,然后用乙醇洗涤去除可溶性糖,最后剩下的不溶物质即为粗纤维。
(2)方法:酸性洗涤纤维法(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和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法(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
4. 粗灰分的测定
(1)原理:将饲料在高温炉中燃烧,使有机物质分解挥发,剩余的无机物质即为粗灰分。
(2)方法:高温炉燃烧法(Ash determination at high temperature)。
三、饲料功能性养分的评价
1. 功能性养分的概念
功能性养分是指饲料中对动物生产性能、健康和产品品质具有特定作用的营养物质,包括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2. 功能性养分的评价方法
(1)氨基酸的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可以测定饲料中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
(2)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GC)可以分析饲料中的脂肪酸组成。
(3)维生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用于测定饲料中的维生素含量。
(4)矿物质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用于分析饲料中的矿物质含量。
第三章消化和吸收
一、物理性消化
1. 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机械作用改变饲料的物理形态,使其更适合化学性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物理性消化主要包括咀嚼、混合、磨碎和胃肠道蠕动等过程。
2. 物理性消化的过程
(1)咀嚼:动物通过牙齿的切割、撕裂和磨碎作用,将饲料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2)混合:舌头和食道的运动将饲料与唾液混合,形成食糜。
(3)磨碎:胃和小肠的蠕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进一步破碎饲料颗粒。
(4)胃肠道蠕动: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推动食糜在胃肠道中移动,促进消化和吸收。
二、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1. 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饲料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其能够被胃肠道吸收。
2. 化学性消化的过程
(1)唾液消化: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2)胃液消化: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等消化酶分解蛋白质和脂肪。
(3)小肠消化:胰液和小肠液中的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肠肽酶、脂肪酶等)进一步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3. 微生物消化
微生物消化是指在动物胃肠道中,微生物通过其分泌的酶和代谢产物,帮助动物分解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
(1)微生物种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作用: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蛋白质等难以消化的物质,产生挥发性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等有益物质。
三、吸收
1. 吸收的概念
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胃肠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只有经过吸收,营养物质才能被动物体利用。
2. 吸收的部位
(1)小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其黏膜表面有许多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2)胃:胃主要吸收水分、酒精和部分药物。
(3)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3. 吸收机制
(1)被动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不需要能量。
(2)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移动,需要消耗能量。
(3)胞吞和胞吐:营养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包裹和释放过程进入或离开细胞。
第四章蛋白质的营养
一、蛋白质营养的基本概念
1. 蛋白质的定义与结构
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氨基酸链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每个氨基酸由一个氨基(-NH2)、一个羧基(-COOH)、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R基)组成。
氨基酸的顺序和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
2. 蛋白质的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溶解性、结构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简单蛋白:仅由氨基酸组成,如清蛋白、球蛋白。
(2)结合蛋白:由蛋白部分和非蛋白部分组成,如糖蛋白、脂蛋白。
(3)酶: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如消化酶、氧化酶。
(4)激素:调节生理过程的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5)抗体:免疫系统的蛋白质成分,如IgG、IgA。
3. 蛋白质的重要性
(1)生长和修复:蛋白质是动物体内细胞分裂、增长和损伤修复的必需物质。
(2)酶的组成:酶是生物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3)结构的组成:蛋白质是细胞膜、肌肉、骨骼等组织的主要结构成分。
(4)运输和储存: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脂肪蛋白储存脂肪。
(5)免疫作用:抗体是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抵抗病原体。
4. 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动物体无法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求的氨基酸,必须通过饲料摄入。
二、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上)
1. 单胃动物蛋白质消化
(1)胃液中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如胃蛋白酶前体、胃蛋白酶A、胃蛋白酶C)在酸性环境中活化,开始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将蛋白质分解成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2)小肠中的胰蛋白酶和肠肽酶:胰蛋白酶包括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和弹性蛋白酶原,它们在小肠中活化,进一步将多肽分解成氨基酸。
肠肽酶则在小肠黏膜表面作用,分解多肽为氨基酸。
2. 必需氨基酸
单胃动物必需从饲料中摄取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
这些氨基酸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
3. 蛋白质利用率
蛋白质利用率是指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转化为动物体蛋白的效率。
影响因素包括:
(1)氨基酸的平衡:饲料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应与动物需求相匹配。
(2)饲料蛋白质的消化率: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消化率不同,影响利用率。
(3)动物的生长阶段:幼年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高于成年动物。
(4)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凝集素等可降低蛋白质利用率。
三、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
1. 反刍动物蛋白质消化特点
反刍动物具有瘤胃,瘤胃微生物能够分解饲料中的蛋白质,将其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这一过程称为微生物蛋白质合成。
随后,微生物蛋白在小肠中被动物吸
收。
2. 蛋白质来源
反刍动物的蛋白质来源包括:
(1)微生物蛋白: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蛋白,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2)饲料中的过瘤胃蛋白:部分饲料蛋白质不经过瘤胃消化,直接进入小肠消化吸收。
(3)小肠可消化蛋白:饲料中未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蛋白质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
3. 反刍动物对氨基酸的需求
反刍动物对某些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的需求量较高,这些氨基酸可能成为限制性氨基酸,需要通过饲料添加剂或优质蛋白质饲料来满足。
四、反刍动物非蛋白氮营养
1. 非蛋白氮的定义
非蛋白氮是指饲料中不是以蛋白质形式存在的氮,包括氨、尿素、氨基酸等。
2. 非蛋白氮的利用
反刍动物能够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蛋白,从而补充蛋白质营养。
瘤胃微生物将氨和尿素等非蛋白氮转化为微生物蛋白,供动物吸收。
3. 非蛋白氮的来源
常见的非蛋白氮来源包括:
(1)尿素:最常用的非蛋白氮源,可提供瘤胃微生物所需的氮。
(2)氨水:通常以液态形式添加到饲料中。
(3)磷酸氢二铵:含有氮和磷的化合物,可作为非蛋白氮源。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一、碳水化合物结构与营养功能
1. 碳水化合物的定义与组成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基本组成单位是单糖。
在动物营养中,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等。
2.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1)单糖:单糖是碳水化合物的最简单形式,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2)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3)多糖:由多个单糖分子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糖原等。
3.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功能
(1)能量供应:碳水化合物是动物体内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其氧化释放的能量约为17.2 kJ/g(4.1 kcal/g)。
(2)细胞结构组成:碳水化合物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如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动物细胞壁中的糖蛋白。
(3)代谢调控:碳水化合物参与糖代谢途径,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等生理过程。
二、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1. 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
(1)口腔消化: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ptyalin)开始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和糊精。
(2)胃消化: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对碳水化合物的作用有限,主要是机械性磨碎。
(3)小肠消化:胰液中的胰淀粉酶和小肠液中的麦芽糖酶、蔗糖酶等进一步将淀粉、麦芽糖和蔗糖分解为葡萄糖、果糖等单糖。
2. 单糖和双糖的利用
(1)吸收:单糖和双糖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中被吸收,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进入血液循环。
(2)代谢:吸收后的单糖主要在肝脏中进行糖酵解、糖异生等代谢途径,用于能量供应或转化为脂肪和糖原储存。
三、非淀粉多糖的作用
1. 非淀粉多糖的概念
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淀粉外的多糖类物质,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
果胶等。
2. 非淀粉多糖的作用
(1)能量供应:在反刍动物瘤胃中,非淀粉多糖被微生物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为动物提供能量。
(2)营养调控:非淀粉多糖可以调节肠道蠕动,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作为益生元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
(3)抗营养因子:非淀粉多糖中的某些成分(如纤维素)因其结构特点,难以被单胃动物消化吸收,影响饲料的利用率。
四、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
1.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特点
反刍动物具有瘤胃,瘤胃微生物能够分解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将其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
2. 碳水化合物来源
反刍动物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包括:
(1)饲料中的淀粉:在瘤胃中部分发酵,部分通过瘤胃进入小肠消化。
(2)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在瘤胃中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
(3)饲料中的糖类:如蔗糖、葡萄糖等,可直接在小肠中消化吸收。
3. 碳水化合物对反刍动物的重要性
碳水化合物不仅是反刍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而且对维持瘤胃环境、促进微生物生长和合成微生物蛋白具有重要作用。
五、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
1. 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消化
(1)瘤胃消化: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被微生物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
(2)小肠消化:未被瘤胃微生物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
2. 碳水化合物吸收
(1)挥发性脂肪酸:通过瘤胃壁和瘤胃后部的小肠壁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2)单糖和双糖:在小肠中被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参与全身代谢。
第六章脂类的营养
一、脂类的结构与营养作用
1. 脂类的定义与组成
脂类是一类由长链碳氢化合物和一个甘油分子组成的酯类化合物,它们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脂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脂肪:由甘油和三分子的脂肪酸通过酯键连接而成。
- 磷脂: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类,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 固醇:一类具有四环结构的脂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
2. 脂肪酸的分类
- 饱和脂肪酸:碳链中仅含有单键的脂肪酸,通常在常温下呈固态。
- 不饱和脂肪酸:碳链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的脂肪酸,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液态。
3. 脂类的营养作用
- 能量供应:脂类是动物体内最高效的能量储存形式,每克脂肪可提供约9千卡的能量。
- 细胞结构组成:脂类是细胞膜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 调节生理功能:固醇类脂质参与调节动物的生殖、免疫和代谢等生理功能。
- 维生素载体: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K)需要脂类作为载体才能被动物体吸收和利用。
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1. 脂类的消化
- 口腔:口腔中的脂肪酶对脂肪的消化作用有限。
- 胃:胃脂肪酶在胃液中发挥作用,但主要消化发生在小肠。
- 小肠: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酶,它将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胆汁中的胆盐帮助乳化脂肪,增加其与胰脂肪酶的接触面积。
2. 脂类的吸收
- 脂肪酸和甘油在小肠上皮细胞中被吸收,转化为胆汁酸酯,通过淋巴
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 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进入门静脉系统。
- 脂肪的吸收效率较高,大部分脂肪在消化过程中被动物体吸收。
三、脂类的代谢
1. 脂类的代谢途径
- β-氧化:脂肪酸在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被分解,产生乙酰辅酶A,进而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能量。
- 脂肪合成:多余的乙酰辅酶A可以转化为脂肪酸,进一步合成脂肪储存。
- 胆固醇合成:乙酰辅酶A也是胆固醇合成的原料。
2. 脂类的代谢调控
- 脂肪酸合成受胰岛素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影响。
- 脂肪动员和氧化受激素敏感脂肪酶的调控,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
四、反刍动物脂类营养
1. 反刍动物脂类消化特点
- 瘤胃微生物可以发酵部分脂类,产生挥发性脂肪酸。
- 饮食中的脂肪在小肠中通过胰脂肪酶的作用被进一步消化。
2. 脂类来源
- 反刍动物的脂类主要来源于饲料中的脂肪和瘤胃微生物合成的脂类。
- 瘤胃微生物还能合成不饱和脂肪酸,如共轭亚油酸。
3. 脂类对反刍动物的重要性
- 脂类是反刍动物的重要能量来源,尤其是在高产奶牛中。
- 脂肪酸对反刍动物的生长、繁殖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 脂肪的摄入量和类型会影响乳品质,如乳脂率。
第七章动物营养研究方法
一、代谢试验
1. 代谢试验的概念
代谢试验是研究动物营养和代谢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测定动物摄入的
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量,来评估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效率。
2. 代谢试验的类型
(1)消化代谢试验:测定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和动物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量。
(2)能量代谢试验:测定动物摄入的能量来源和能量消耗途径。
(3)氮平衡试验:测定动物摄入的蛋白质和氮的来源以及氮的排出量。
3. 代谢试验的原理
(1)消化代谢试验:通过比较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与粪便中相应物质排出量的差异,计算消化率。
(2)能量代谢试验:通过测定动物的呼吸熵、尿液能量排出等,计算能量代谢率。
(3)氮平衡试验:通过测定摄入的氮和排出的氮(尿液、粪便和皮肤等),计算氮平衡。
4. 代谢试验的方法
(1)试验动物的选取: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动物作为试验对象。
(2)试验前的准备:对动物进行适应性喂养,确保动物适应试验环境和饲料。
(3)饲料摄入量的测定:使用自动喂食器或称重法准确记录动物的饲料摄入量。
(4)粪便和代谢产物的收集:采用肛门袋或代谢笼收集粪便,使用尿液收集器收集尿液。
(5)样品分析:对收集的粪便、尿液等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测定营养物质的含量。
(6)数据分析:根据摄入量和排出量,计算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代谢率和平衡率。
二、活体消化试验
1. 活体消化试验的概念
活体消化试验是在动物体内进行的一种试验,用于测定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率,评估动物对饲料的消化能力。
2. 活体消化试验的类型
(1)原位消化试验:将饲料直接放入动物消化道内,测定消化率。
(2)体外消化试验:将饲料与动物消化液混合,模拟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3. 活体消化试验的原理
通过比较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与消化后排出量的差异,计算消化率。
4. 活体消化试验的方法
(1)原位消化试验:通过手术将饲料袋植入动物的消化道内,饲料在消化道内自然消化,收集消化后的残渣进行分析。
(2)体外消化试验:将饲料与动物的胃液、胰液等消化液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培养,模拟消化过程,收集消化后的残渣进行分析。
(3)数据分析:根据摄入量和排出量,计算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三、平衡试验
1. 平衡试验的概念
平衡试验是通过测定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摄入的营养物质与排出的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评估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2. 平衡试验的类型
(1)同位素平衡试验:使用同位素标记的营养物质,测定其在动物体内的平衡情况。
(2)全平衡试验:测定动物摄入的所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
3. 平衡试验的原理
通过比较营养物质的摄入量与排出量,计算营养物质的平衡率。
4. 平衡试验的方法
(1)同位素平衡试验:给动物摄入标记的同位素化合物,收集动物的血液、尿液等样品,测定同位素的含量。
(2)全平衡试验:精确记录动物在一定时间内的饲料摄入量,同时收集粪便、尿液等排出物,测定其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3)数据分析:根据摄入量和排出量,计算营养物质的平衡率。
第八章维生素营养
一、维生素的概念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