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课一测卷】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 升华与凝华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2.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干冰放空气中变少B.洒了水的地面会变干
C.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D.北方冬天屋顶出现霜
3.下列物态变化中,在吸、放热的条件上与凝华现象相同的是()A.熔化、汽化B.液化、熔化C.凝固、液化D.凝固、汽化4.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霜冻、冰雹和雾等四中气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A.雷雨B.霜冻C.冰雹D.雾5.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如图1,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某种物质,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如图2),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水,混合后的温度低于0℃
B.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盐,混合后的温度等于0℃
C.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凝固和凝华现象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熔化和凝华现象
6.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以下现象与上述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B.夏天喝冰镇饮料时,饮料瓶的外壁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C.寒冷的冬天,玻璃上结冰花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变小
7.有一种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的“固体清新剂”,它散发出的气体能有效地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这种“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凝华C.汽化D.升华
二.填空题(共5小题)
8.利用结构图对一些科学概念进行梳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某同学用图表示了一些概念间的关系,试回答:若图中大圈表示吸热的物态变化,则A、B、C不可能代表的物态变化是(写出一个名称即可).
9.人工降雨过程:“干冰”先,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到暖气流成小水滴降落。
10.物质从变成的过程,叫作升华;固体升华需要。
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气体凝华需要。
11.家住北方的小明,发现寒冷的早晨,窗户玻璃(选填“室内”或“室外”)侧时常出现美丽的“冰花”,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此过程要(选填“吸热”或“放热”)。
戴着近视眼镜的她进入家门时,总是发现镜片会变模糊,这是由(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而在炎热的夏季室内开着空调,窗户玻璃也会变模糊,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选填“室内”或“室外”)侧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12.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物态变化的哪一种?
(1)露是(2)霜是(3)雾是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1)小明记录的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熔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min。
(2)如图2所示,小明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不久可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热量;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现象。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
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气;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
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
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4日盐城迎来了2018年首场降雪。
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第一时间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
(5)1月4日凌晨我市大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5.阅读下面的短文,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物态变化。
(1)人工降雨的主要做法的将碘化银、干冰播撒到云中的适当部位使其降雨,它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干冰“喷”入高空会很快,在此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空气”或“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
微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会一直悬浮在空气中,直到微尘等杂质粒子出现(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受热后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的碘化银粒子。
1g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
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
杂质粒子相当于一个“核”,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遇到它会依附在上面,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2)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
“雾”和“霾”有本质的区别,“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它的颗粒比较大,呈偏白的颜色,阳光照射由于便很快散去;而“霾”是指大量烟、尘等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一般呈黄色或褐色。
12.4 升华与凝华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下列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分析】(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
(2)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A、卫生球变小是由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日光灯两头变黑是钨蒸汽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
B、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湿柏油路面变干是液
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汽化现象,故B错误;
C、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固态铁块变为铁水,是熔化现象,故C错误;
D、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升华、汽化,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2.下列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干冰放空气中变少B.洒了水的地面会变干
C.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D.北方冬天屋顶出现霜
【分析】要判断出属于升华的物态变化,首先要弄清升华的特点,升华是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根据四个选项中所给物理现象的特点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A、干冰放空气中变少,属于升华现象;
B、洒了水的地面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
C、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D、北方冬天屋顶出现霜,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A。
【点评】学生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能用物态变化解释生活中有关的问题;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物理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3.下列物态变化中,在吸、放热的条件上与凝华现象相同的是()A.熔化、汽化B.液化、熔化C.凝固、液化D.凝固、汽化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固、液化、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
【解答】解:凝华放热;
A、熔化吸热、汽化吸热,故A错误;
B、液化放热、熔化吸热,故B错误;
C、凝固放热、液化放热,故C正确;
D、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判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4.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霜冻、冰雹和雾等四中气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A.雷雨B.霜冻C.冰雹D.雾【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解答】解:A、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符合题意;
C、冰雹是夏季下雨的过程中突然遇到冷空气,小水滴凝固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抓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5.美丽的树挂、霜都是怎样形成的?小红在物理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如图1,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某种物质,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混合物的温度,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如图2),下列有关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水,混合后的温度低于0℃
B.在易拉罐中加入的“某种物质”是盐,混合后的温度等于0℃
C.实验过程中发生了凝固和凝华现象
D.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熔化和凝华现象
【分析】①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②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往冰上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低于0℃,使冰熔化;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晶附在底部形成霜。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熔化、凝华现象及其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6.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以下现象与上述物态变化相同的是()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B.夏天喝冰镇饮料时,饮料瓶的外壁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C.寒冷的冬天,玻璃上结冰花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变小
【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分析各选项中物态变化,找出符合要求的。
【解答】解:灯泡用久了,灯丝会变细,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B、夏天喝冰镇饮料时,饮料瓶的外壁会出现一层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
低的饮料瓶凝结成小水滴,发生了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寒冷的冬天,玻璃上结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
小冰晶,发生了凝华现象,不符合题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时间长了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了升华现象,符合题
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判断,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把握住物质前后的状态变化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7.有一种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的“固体清新剂”,它散发出的气体能有效地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
这种“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凝华C.汽化D.升华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升华现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解答】解:“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选:D。
【点评】此题要明确“固体清新剂”使用时的状态变化。
二.填空题(共5小题)
8.利用结构图对一些科学概念进行梳理是常用的学习方法,某同学用图表示了一些概念间的关系,试回答:若图中大圈表示吸热的物态变化,则A、B、C不可能代表的物态变化是液化(或凝华、凝固)(写出一个名称即可).
【分析】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若图中大圈表示吸热的物态变化,则A、B、C应该都是吸热变化,在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熔化、汽化和升华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则不可能代表的物态变化是凝固、液化、凝华。
故答案为:液化(或凝华、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对物态变化过程及其吸热和放热现象,是一道热学常考题。
9.人工降雨过程:“干冰”先升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下落时,遇到暖气流熔化成小水滴降落。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中会迅速的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是吸热的过程;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者液化成小水滴,小冰晶下落过程遇热熔化成水,从而形成降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点评】解答物态变化的有关题目首先要知道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然后看物质是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根据概念进行判断,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要知道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10.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固体升华需要吸热。
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气体凝华需要放热。
【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
(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固、液化、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
【解答】解:
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作升华;固体升华需要吸热。
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华;气体凝华需要放热。
故答案为:固态;气态;吸热;凝华;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生活中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的判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1.家住北方的小明,发现寒冷的早晨,窗户玻璃室内(选填“室内”或“室外”)侧时常出现美丽的“冰花”,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此过程要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
戴着近视眼镜的她进入家门时,总是发现镜片会变模糊,这是由液化(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而在炎热的夏季室内开着空调,窗
户玻璃也会变模糊,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室外(选填“室内”或“室外”)侧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解答】解:(1)寒冷的早晨,窗户玻璃的表面结有一层冰花,这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冰花”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此过程需要放热;
(2)小明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家门时,眼镜片的温度较低,室内空气中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变模糊;
(3)炎热的夏季室内开着空调,窗户玻璃也会变模糊,这是由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窗户玻璃造成的。
故答案为:室内;凝华;放热;液化;室外;液化。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2.下列天气现象的发生各属于物态变化的哪一种?
(1)露是液化(2)霜是凝华(3)雾是液化
【分析】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
【解答】解:(1)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液滴,属于液化;
(2)霜是水蒸气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华;
(3)雾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液化。
【点评】分析一种现象是什么物态变化时,可以从现在和原来的状态,根据物态变化定义进行判断。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3.小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
(1)小明记录的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340℃,熔化过程所经历的时间是10min。
(2)如图2所示,小明将盛有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
不久可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热量;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凝华现象。
【分析】(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解答】解:(1)由图像可以看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340℃;熔化过程从第4min开始,在第14min结束,所经历的时间是10min。
(2)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色的碘蒸气,是碘的升华现象,此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细小的碘晶体,这是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1)340;10。
(2)吸热;凝华。
【点评】理解晶体熔化的特点,能够分析图像中提供的信息;知道凝华和升华概念以及吸热和放热情况,可额解答此题。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
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
到地面,这就是雪花。
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气;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
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
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4日盐城迎来了2018年首场降雪。
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第一时间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凝华(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放热(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D。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乙。
(5)1月4日凌晨我市大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分析】(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2)雪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
(3)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
(4)干净的雪是晶体,其熔点是0℃,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5)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
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解答】解: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凝华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放热;
(2)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放热形成的,根据阅读材料可知,云层下气温较高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故选D;
(3)由于盐水的凝固点低于水的凝固点,且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所以,向路面撒盐可以让雪在低温下熔化以达到除雪的目的;
(4)雪是晶体,其熔点是0℃,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雪在零摄氏度时,吸收热量而熔化但温度不变,当雪全部熔化成水以后,温度升高到室温后,水的温度不变,故选乙;
(5)根据阅读材料可知,空中形成的雪花靠近地面时空气在0℃以上,部分雪熔化,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故答案为:(1)凝华;放热;(2)D;(3)低;(4)乙;(5)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点评】本题考查雪以及雨夹雪的形成过程,是一道应用题,难度不大。
四.计算题(共1小题)
15.阅读下面的短文,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物态变化。
(1)人工降雨的主要做法的将碘化银、干冰播撒到云中的适当部位使其降雨,它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干冰“喷”入高空会很快升华,在此过程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水蒸气(“空气”或“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
微小的小水滴和小冰晶会一直悬浮在空气中,直到微尘等杂质粒子出现(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受热后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的碘化银粒子。
1g碘化银可以形成几十万亿个微粒。
这些微粒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
杂质粒子相当于一个“核”,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遇到它会依附在上面,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熔化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2)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
“雾”和“霾”有本质的区别,“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它的颗粒比较大,呈偏白的颜色,阳光照射由于汽化(或蒸发)便很快散去;而“霾”是指大量烟、尘等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而形成的空气浑浊现象,一般呈黄色或褐色。
【分析】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