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引入我的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论坛Education BBS
■ 袁艳蕊 李成
“微课”引入我的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浪潮将翻转课堂这一创新授课模式从国外引入,“微课”作为翻转课堂本土化的模式,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学生多层需求的碰撞和共鸣中风靡起来。

本文从教与学的需求角度阐述了“微课”走入教 学实践的现实原因,展示了自己的一堂微课案例,并从自我反思中延伸出“微课”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及“微课”中学习评价体系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教师素养;学习评价
题记:“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摘自百度百科对“微课”的定义
1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学生多层需求的碰撞
场景:高三一次考试后的问题分析会议:
教师的困惑:细密的考纲,庞大的知识容量,被黄金分割的短暂时间(一轮、二轮、三轮复习),意欲筛选又担忧误入歧途,小簇学困生渴望的目光又令我们不忍让其渐失信心。

学生的迷茫:薄弱的基础,断线的知识网,愈到收网时漏洞愈加明显,匆忙的复习进度不会因为我们对反思的渴望而放慢步伐,我们挣扎着、挫折着前行。

应对策略:“微课”——各取所需,集中精力,逐个击破
适用授课内容:
(1)课标要求的、但因为未掌握的学生较少而无需在课堂中讲解的知识点——取己之需,重点突破;
(2)课标要求中的难点——知己知彼,从容应对;
(3)专项习题训练——力所能及,深化巩固。

考试分析会议的领悟:如果将我们对知识的征服比喻为一场战争,那么课堂教学就是运动战的作战方式,而微课则是游击战的作战方式,二者相互配合可以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2微课设想与微课实践的碰撞
我的微课实例——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策略。

选题依据: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41题以创新为立意基点,变幻莫测的外型使其成为学生在考场中最难以攻破的堡垒,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谈41题色变”的畏惧心理,并形成一套系统的解题策略成为高三历史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设计思路:
画面一:月饼的包装与41题的题型
二者同时出镜的共性在于其相同的功能——包装,前者包装的是月饼,后者包装的是通俗的论证题设问,解读41题不同题型仿佛探寻打开不同月饼包装的方式,这样引入微课主题并同时减缓学生对41题的恐惧心理。

画面二:几种包装的打开方式——探讨评述型,信息提取阐明型,修改说明型
我将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中的第41题按不同题型进行分类,归纳出各自的解题策略:
探讨评述型:提炼观点——判断观点——史实论证——小结提升
信息提取阐明型:提取信息——阐释说明
修改说明型:提出修改或补充建议——对建议进行说明
画面三:实战演练——与41题面对面
呈现一道创新题型,学生简写解题思路
微课预设效果:
(1)微课设计中集动画、互动于一体,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思维;
(2)微课内部共享后能够在线统计浏览人数及浏览进度,掌握学生的预习学情;
(3)能够将实战演练环节学生的答题情况在线统计实用数据,为课堂讲评服务。

因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限制……
微课的实际效果:
(1)不会动画制作,视频画面是简单的PPT和严肃的观点与史实的堆积;
(2)通过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检测来检验微课学习情况;
(3)实战演练环节学生的答题情况通过手动批改总结。

我的反思:我的微课在缓解匆忙的教学进度与学生多层需求之间的矛盾方面让自己欣喜,但因为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限制,微课课堂中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又使微课的授课评价不能及时反馈,这使我的微课堂更像是一堂45分钟班级授课制的精短移植。

长此下去,学生因为新奇而激发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消失殆尽,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也会导致自我否定所设计的微课的存在价值。

3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
3.1“微课”是教育行为主体——师和生,在教育网络化和信息化浪潮中淘取的金沙
无论何种教育形式,肩上都承载着相同的使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近年来各种网络化教育资源蜂拥袭来,如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电子工具书等,然而学生接受的热情远不如制作者及上传者的热情,因为这些资源只是纸质教学资源及班级授课制的另一种呈现形式,价值的重叠性使其很快被推向了教育的边沿。

“微课”以其精悍的内容设置、超强的时空适应性、智能化的授课方式及包容的受众面赢得师生的共同青睐,其强大的生命力使其推行成为教育信息化潮流中的必然。

3.2“微课”强大的生命力离不开兼备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
一堂微课要经过课题的精心挑选、环节的精细研磨、课件的精美制作、角色分工的精确录制四道工序才能完整地展现于学生眼前。

以创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贯穿四道工序中的“魂”。

这就要求微课制作教师既要具备很强的学科专业素养——以避免因课题的错选而造成的事倍功半、避免因环节的设计落于俗套而造成的枯燥乏味;又要具备精湛的信息技术能力(课件制作中运用的PPT、FLASH动画制作,录制软件的应用等)——从而会因学习环境的真实生动而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益、因探究式的启发和交流式的在线互动而迫不及待地并肩前行。

3.3“微课”中的在线学习评价体系亟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完善
目前我们的微课学习评价更多是通过班级授课模式下的课堂检测来完成,微课程互动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不能及时反馈,而是需要教师收集批改后延时反馈,这容易导致微课环节的割裂而降低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因而在今后的微课开发制作中,我们应当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开发多元评价模式,而不是传统评价模式与新理念授课模式的嫁接。

3.4“微课”映射了教师专业能力素养,成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及进一步教学研磨的依据和助力
“微课”时间虽然精短,却完全具备班级授课制中的各环节,能否在短短5-10分钟内将环节间的完美链接、内容的巧妙呈现、评价的适时致用进行得游刃有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

教师通过对“微课”的自我观摩及共享来反思自己在授课中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素养。

4结语
“微课”,时代呼唤着,学生期盼着,教师雕琢着,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只想说:“你负责做时代的宠儿,我负责完美的绽放”。

(作者单位:荣成市第三中学)
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