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底线”原则构建我国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化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探索
基于“三重底线”原则构建我国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化战略
段艳玲1,刘少敏2
(1. 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2.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原则,构建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化战略框架,以最大化发挥体育旅游赛事的积极效应并减少或避免消极影响。
提出:为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都市目的地需预先对体育旅游赛事进行战略性规划,结合都市特征设计有效的体育旅游赛事组合,建立都市生态体育旅游认证体系,积极开发都市体育遗产以充分发挥赛事后杠杆效应,构建都市体育旅游赛事网络治理机制,将体育旅游赛事作为“种子资本”
融入都市整体发展战略,实现都市体育旅游赛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杠杆效应。
关键词: 体育旅游;三重底线;赛事杠杆;可持续发展;体育遗产
中图分类号: 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3)10-0038-11DOI:10.16099/j.sus.2022.09.16.0001
以观看、参与体育活动或游览体育景点等形式出
现的各类体育旅游活动在全球兴起,体育旅游已成为
旅游业中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行业[1]。
从游客数量
和经济影响的角度看,一些重要的体育赛事被全球许
多城市作为体育旅游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
然而,并非所有赛事都能给体育旅游目的地带来积极
影响。
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过度发展和缺乏规
划,由体育旅游活动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引起
业界和学界对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3],甚至
有不少目的地沦为体育旅游的“牺牲品”[4]。
目前,中
国几乎承办了除足球世界杯赛外的所有国际性赛事,
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极大地推进了我国体育旅游业的
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城市盲目举办体育赛事[5]、
一味热衷申办大型体育赛事[6]、由政府主导办赛而忽
略市民主体感受[7],以及由体育旅游活动引发系列生态
环境危机[8]等问题。
为在竞争激烈的体育旅游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越
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着眼于如何从体育赛事中获
取长期、可持续的结果[9],杠杆分析方法被引入体育赛
事管理领域,并逐渐成为体育赛事和体育旅游学者关
注的焦点。
赛事杠杆理论认为,只有对体育赛事预先
进行合理规划、营销和利用,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赛事作
为旅游业催化剂的作用[10],举办地通过对体育赛事实
施合适的杠杆化策略,可最大化发挥赛事的积极影响,
并同时减少或避免赛事的消极影响[11]。
当前,以都市为依托是体育旅游业的显著特征之
一。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使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
“双奥之城”,而绿色、安全、赛后利用、高质量发展是北
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的关键。
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
市,上海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国际体育
赛事之都的战略目标。
相比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
面临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成本高、技能缺乏以及
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挑战[12],从赛事杠杆理论视角看,
体育赛事能否作为“种子资本”为新兴国家都市带来长
期利益?体育赛事如何与都市旅游、文化和社会等问题
进行战略性融合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三重底线”原则,构建都市体育旅游赛
事杠杆化战略框架,以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赛事的经济、
收稿日期:2022-09-16;修回日期:2023-03-31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研究项目(2022-B-09)
第一作者简介:段艳玲(ORCID:0000-0002-7892-7506),女,湖北汉川人,上海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体育产业和营销战略,E-mail:************************
38
社会和环境杠杆效应,为提升我国都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新思路。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都市体育旅游与都市体育旅游赛事
体育旅游是个人暂时离开居住地,为参与、观看体育活动或参观有吸引力的体育景点进行的一种休闲旅行[13]。
这类旅行不以商业为目的,而以体育为最主要的旅行动机,主要包括积极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活动)、消极体育旅游(观赏赛事)、怀旧体育旅游(游览体育景点)3种类型[13]。
目前,关于体育旅游中“体育”范畴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2种视角:从狭义视角看,体育旅游中的“体育”是指竞争性体育,不包括休闲活动,体育旅游本质上是赛事旅游,围绕影响赛事和赛事管理等问题进行[14];从广义视角看,除了体育赛事活动外,一些休闲性体育活动也成为体育旅游的研究对象,学者们在关注体育赛事的同时,还应以更广阔、包容的视角探讨体育旅游问题[15]。
目前,体育赛事在体育旅游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全球都市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的主要途径[2]。
都市作为产生旅游需求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仅拥有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还提供了大量景点及不同细分市场活动,是吸引、接纳游客的主要目的地[16]。
都市体育旅游是依托都市经济、文化、政治和信息等区域中心地位,利用都市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体育景点)、多功能的旅游服务中心地位(住宿、交通、餐饮、购物、娱乐等)等因素,吸引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到都市以参与、观看体育活动或游览体育景点等形式进行的休闲旅行[13, 17]。
体育旅游与都市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体育旅游不仅对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定位有重要影响,且一旦超过都市承载能力将会以牺牲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为代价。
目前,体育旅游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而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关系紧密,当前体育旅游研究主要基于体育赛事展开,且重点聚焦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旅游效应研究。
本文主要围绕体育赛事探讨都市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文中提及的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是指在都市举办的能吸引游客(主要包括从外地来的观众、运动员、教练员、媒体、技术人员及其他体育管理人员等)的体育赛事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在都市举办的体育赛事都属于都市体育旅游赛事,主要吸引本地居民的体育赛事不在本文提出的都市体育旅游赛事范畴内。
1.2 “三重底线”原则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背景下被提出,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并定义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8]。
Elkington[19]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首次提出“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TBL)原则,认为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企业营利、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三者的统一。
尽管有研究指出组织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目标间存在冲突的悖论[20],或提出“三重底线”理念存在不合理性和误导性[21],但学界总体上认为其提供了一个真正的长期视角,改变了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衡量项目或政策绩效的方式[22],且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构成“三重底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要素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正相关关系[23]。
目前,“三重底线”原则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也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纳入可持续旅游倡议[24]。
由于体育旅游的特点、发展和类型不同于其他旅游形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潜在研究主题[3]。
随着人们对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关于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理论框架也呈现不断演变深化的过程[25]。
早期的研究聚焦在体育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26],但有学者指出旅游系统的可持续性应建立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更广泛的层面[27],如今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已经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各个领域。
鉴于体育赛事对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赛事利益相关者开始从注重赛事的短期收益转向赛事的长期效益,尤其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往往需要大量政府资助,赛事价值也受到公众持续关注。
学者也呼吁旅游效应评估应遵循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的“三重底线”原则[28]。
“三重底线”原则已经成为目的地用来评估与体育旅游赛事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重要决策依据。
2 都市体育旅游赛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2.1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破坏
一般而言,户外和室内体育赛事活动都对环境有潜在的危害。
相对而言,户外体育赛事更趋依赖地理和气候条件,应对季节性及当地环境保护的挑战更为
2023 年 10月 第 47 卷 第 10 期专题探索
39
严峻[29]。
一些依靠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都市体育旅游目的地往往凭借临海、滨湖或独特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在以发展帆船、冲浪、冰雪、高尔夫、赛车等户外运动项目成为知名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同时,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以高尔夫旅游赛事为例,尽管可产生积极经济效应,但因过度消耗土地、水资源,并导致当地动植物栖息地的改变甚至消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旅游形式[30]。
另外,冰雪体育旅游赛事由于受气候影响较大,体育旅游赛事设施和服务在淡季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在旺季又过度利用,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显得尤为突出[31]。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赛事发展的薄弱环节,尤其大型体育赛事对生态环境依赖性强[6],往往给举办城市带来生态空间占用、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集中爆发和生态失衡等风险[8]。
目前,户外体育旅游赛事是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热点,而户外体育旅游资源过度消耗也引发了系列环境问题。
例如,近年来我国滨海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海洋体育旅游发展面临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风险和安全事故频发等困境[32]。
2.2 易陷入大型体育旅游赛事举办陷阱
体育赛事是全球主要城市进行目的地营销的重要途径,尤其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赛这类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全球性认知、参与和媒体报道的优势,可为目的地品牌化或杠杆化运营提供重要机会,进而受到全球目的地国家和城市的追捧[33]。
但是,不少学者[34]提出,这些大型体育赛事看似对举办地有利可图,但由于赛事生命周期短且举办成本不断上升,往往给举办地带来沉重的行政和财政负担,由赛事获得的有形和无形利益实际上难以弥补其成本。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①大型体育赛事一般由管理机构通过高度正规化的竞标流程方式授予目的地托管,严格的管理规定往往不利于目的地从赛事举办中获取利益[35];同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还会带来犯罪、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各类社会问题[31]。
②近年来各国申办大型体育赛事面临不断增长的公共监督和利益相关者质疑等挑战,如:波士顿在面对一系列困难及大量当地利益相关者反对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回了举办2024年奥运会的申请[9];2016年里约奥运会则因居民被迫搬迁为奥运设施让路,引发暴力抗议而受到媒体大量负面报道[36]。
③为大型赛事兴建的体育场馆的赛后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难题,我国不少城市就存在将体育赛事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盲目申办大型赛事的问题。
一些为大型赛事兴建的场馆资源的赛前规划与赛后利用严重脱节,由于没有足够经费去维护和运营,不少体育场馆破损、荒废和被拆[5,8]。
④一些主办国或城市在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时,容易罔顾成本或高估收益,将赛事潜在利益视为赛事的内在属性,特别是一些新兴经济体由于缺乏举办大型赛事的基础设施和经验,导致举办这些赛事所需投资大幅增加,因此有学者呼吁不要让城市最终陷入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陷阱”[37]。
2.3 伴随潜在的突发性危机与灾难
在都市体育旅游赛事环境或空间内,可能伴随发生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和传染病方面的健康危害等突发事件。
一些重要的体育赛事往往吸引大量人群集聚,包括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粉丝”或普通公众等 [38],一旦发生“人为的”威胁(如暴动、人群拥挤和踩踏)、恐怖事件(如爆炸、劫持)及自然灾害(如源于地质、气象、海洋、水文或生物等的灾害),都将给当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39],如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案和2015年巴黎法兰西体育场袭击事件就是典型例子。
还有一些高风险体育旅游项目多在户外进行,对场所、设施、技术、人员一般都有特殊要求,如果缺乏标准认证和疏于监管,极易发生重大灾难性事件。
近年来,在健康危害和传染病方面不同地区和东道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等带来的健康危害使得体育旅游活动的脆弱性进一步增强[40]。
如今,安全越来越成为影响体育游客目的地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支持体育旅游产业全球化的众多举措涉及越来越多的主办城市和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城市缺乏举办大型体育旅游活动的经验,亟待建立应对体育危机和灾难的管理体系,以缓解和预防体育旅游赛事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冲击。
目前,我国对体育赛事中的反恐维安、公共安全和疫情等风险的预防虽比较重视,但仍出现了一些危机事件。
以国内兴起的城市马拉松为例,不少城市在马拉松赛事举办中发生运动员受伤、猝死和引发当地瘫痪式交通堵塞等事件[41]。
3 基于“三重底线”原则的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分析框架
3.1 赛事杠杆理论的核心观点
为最大化体育赛事的积极影响和尽量减少或避免其消极影响,Chalip[42]在2004年首次把杠杆理论引入
40
大型体育赛事研究领域,提出赛事杠杆概念,认为要寻求从赛事活动中获得长期利益最大化,需采用一种战略性、积极主动的方法对赛事活动进行开发,这种对赛事活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策略即赛事杠杆。
在此,杠杆成为一种战略思维,体育赛事本身成为可被充分利用、为实现预期利益而提供系列机会的一种资源[43]。
赛事杠杆的提出标志着体育赛事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事后以结果驱动的赛事管理方式转向事前进行战略性分析[44]。
赛事杠杆战略的实施就是为提高赛事活动的潜在效应进行战略规划,将体育赛事视为“种子资本”并从中获得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更多利益[45−46]。
简言之,要实现体育旅游赛事活动带来的预期效益及其派生的持续性利益,就需预先对赛事活动进行战略规划。
目前,围绕赛事杠杆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赛事潜在利益的获得和放大上,少有研究讨论中小型体育赛事情境和检验杠杆理论[47]。
3.2 赛事杠杆的作用机理
学界对赛事杠杆的作用机理主要从以下3个角度进行阐述:①从体育促进发展的角度看,体育对公共卫生、社会包容、经济发展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可促进跨文化冲突的解决[48],当赛事活动与社会事业相结合,则有可能通过战略杠杆产生长期、持续性影响[49]。
②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赛事活动及其潜在机遇可视为“种子资本”,如东道主对这些“种子资本”进行合理利用,则能获得赛事可持续的长期遗产,给主办地带来社会、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长期利益[50]。
③从杠杆点的角度看,利用杠杆点对系统进行干预可实现对系统中一个相对较小部分的干预,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相对较大的变化[51]。
杠杆点是可持续性科学在复杂系统研究中的一种实用工具,对体育赛事这个复杂系统实施杠杆化策略,不仅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刺激地区社会和环境的变革[45]。
同时,也有研究[52]指出,并不是所有赛事活动都能成功获得杠杆效应,杠杆方法不仅需要以一种前瞻性、分析性思维方式进行赛事计划,还应关注赛事预期的结果及实现这些结果的过程和战略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战略框架,使赛事与主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其他资本产生协同作用,才能从赛事杠杆化中获得预期效应。
3.3 赛事杠杆理论与体育旅游赛事可持续发展目标
的契合
赛事杠杆理论提出的预先对赛事活动进行战略性规划以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主张[42]契合了体育旅游赛事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目标。
赛事杠杆化的目的是为举办地创造特定赛事利益类型预先进行规划,并采取战略措施使赛事活动可持续发展。
尽管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仍重点关注通过赛事撬动地区经济发展,较少研究关注赛事为举办地带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但近年来体育赛事的社会和环境效应及潜力已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53]。
有研究[45]指出,在赛事经济、社会和环境杠杆目标之间有显著的协同效应,通过跨杠杆管理可增加额外的杠杆机会,借助体育赛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调和。
体育赛事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潜力会受到举办地感知的赛事经济贡献的影响[54],而对举办地居民而言,赛事的社会效应往往被视为赛事价值的关键[55]。
学者呼吁采用一个更具战略性的方法,在发挥体育赛事的经济和社会杠杆潜力的同时发挥赛事的环境效应[53]。
可见,赛事杠杆战略思维与企业“三重底线”战略规划和评估具有一致性,且赛事经济、社会和环境杠杆目标之间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补,将“三重底线”原则应用于体育旅游赛事战略规划和实施可为都市体育旅游赛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4 基于“三重底线”原则的都市体育旅游赛事的
杠杆途径
3.4.1 经济杠杆
体育旅游赛事可对举办地产生重要的经济影响,其是否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可通过对赛事为当地带来的经济贡献进行评估。
具体而言,可从赛事活动吸引的游客数量、游客停留天数、游客支出等维度进行测评[56]。
体育旅游赛事主要通过吸引体育游客来到目的地,在住宿、餐饮及其他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构成来体现其对当地的直接经济影响,而体育游客流的稳定性是评估赛事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指标[57]。
体育遗产则是发挥赛事后经济杠杆效应的主要途径,为此赛事举办地必须对体育遗产的长期影响进行战略规划,而不是假设或预期这些影响可自行实现[58]。
对体育旅游赛事实施经济杠杆战略就是将一个地区的赛事组合设想为提供当前和长期利益的可用资源,利用赛事带来的游客、贸易和媒体等机会为举办地带来长期经济利益[42]。
同时,通过对赛事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关系管理,在赛事组织者、赞助者、媒体和负责旅游和经济发展的公共部门之间建立积极关系,借
2023 年 10月 第 47 卷 第 10 期专题探索
41
助赛事活动提升目的地品牌形象,这是发挥体育旅游赛事长期经济影响的关键[45]。
3.4.2 社会杠杆
体育旅游赛事的社会可持续性可从对两类重要群体的评估来体现:一类是体育游客,从目的地在满足体育游客的动机和意愿方面的能力,以及游客对体育旅游的总体满意度来测量[56];另一类是举办地居民,对目的地社区居民而言,体育旅游赛事能否为其带来自豪感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将直接影响赛事的社会可持续发展[59]。
有研究[55,60]指出,从居民视角看,赛事的社会影响比经济影响甚至更为重要。
Welty Peachey等[61]指出,体育赛事杠杆化创造的社会资本能为社区带来实质性社会价值,有助于实现以体育促发展的目标。
大型赛事活动的社会杠杆作用潜力更为显著,尤其在赛事后期需通过赛事社会杠杆化实现持续性社会利益[54]。
体育旅游赛事作为一个典型社会网络,对赛事实施社会杠杆战略需关注赛事利益相关者注重的社会问题,寻求通过赛事改变或减少特定社会问题[44]。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举办地是基于赛事促进游客体验和当地居民对赛事的接纳和支持基础上考虑是否申办某一体育赛事的。
合法性和公共性是体育赛事社会杠杆功能的动力源泉,围绕赛事活动营造节庆氛围、创建与赛事相关的社交及主题活动等,都可为赛事举办地提供社会价值[49]。
3.4.3 环境杠杆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认知的不断增长,体育旅游赛事的环境可持续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环境可持续性评价主要聚焦赛事所带来的生态变化及基础设施的发展,具体包括举办地的承载能力、拥挤程度、再回收、资源利用及基础设施发展等[56]。
赛事活动应适合举办地的规模和容量[57],一般而言,小规模体育旅游赛事通常可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而大型体育旅游赛事往往涉及新基础设施建设及活动期间涌入的人流量,会给举办地带来较大的生态影响,赛事只有与举办地资源和整体形象协调或匹配时,才有可能成功举办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44]。
随着体育旅游赛事组织者面临的环境保护和发展绿色赛事的压力增大,政府和体育组织需向赛事运营者提供环境管理指南,对赛事进行环境管理[62]。
有学者[50]认为环境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赛事的环境杠杆可视为其社会杠杆的延伸,现有的赛事社会杠杆策略框架也适用于环境杠杆方面。
综上,为了对都市体育旅游赛事实施杠杆战略,以从赛事中获取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杠杆效应,本文基于“三重底线”原则构建了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分析框架(图1)。
最大化体育旅游
赛事积极影响,
减少或避免
消极影响
赛事经济效应
可持续
赛事社会效应
可持续
赛事环境效应
可持续
赛事经济杠杆
赛事社会杠杆
赛事环境杠杆
转型驱动
都市体育旅游赛事
可持续发展
杠杆动因杠杆途径杠杆效应
图 1 基于“三重底线”原则的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
分析框架
Figure 1 The leverage analysis framework of urban sport tourism events based on "triple bottom line" principle
4 都市体育旅游赛事杠杆化发展战略路径
4.1 制定都市体育旅游赛事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一个可持续的、有社会责任的战略规划对都市体育旅游赛事发展非常重要。
利用体育旅游赛事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的调和,任何形式的杠杆策略都需要合理的战略规划和更广范围的组织间联系[45]。
赛事通常不会自动被杠杆化,发挥赛事的杠杆效应需预先对赛事进行战略性规划,权衡赛事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将赛事战略规划整合到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中,通过杠杆化利用可使赛事效益优化和增强,赛事主办城市及周边非主办城市都将受益[63]。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在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尤其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12]。
一般而言,所有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社会和全球环境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生命周期,目的地在规划投资举办体育旅游赛事所需的基础设施时,需要了解赛事的生命周期[64]。
从生态群落综合考虑体育、气候变化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以及赛事活动开展所需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可用性、不断变化的季节性天气模式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等,都是旅游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65]。
当前一些赛事的杠杆潜力未能充分发挥,这与赛事组织未能与其他商业组织、协会和政府进行协调对赛事进行商业开发以获取最大
收益有关[45]。
因此,都市体育旅游目的地应将赛事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