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教材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内容提要:农业是人们通过生物机能的途径把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物质资料的社 会基础工程。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 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 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 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 作了比较条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 据。
握了邻人的最重要成就—农业经验和定居生活方式,栽培的谷物,驯养的动物,磨制石器和 制造彩陶,建筑房屋和埋葬仪式等”。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指出,中国人使用的铁器、战车、 马匹、麦子、家畜和象形文字,全都是从东经有中亚路线传入的。凯瑟温认为,在所有的栽 培作物中,只有谷子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学者们一般认为农业起源于近东而逐步扩展到 世界各地。然而考古发现证实,在公元前 7000 年左右,不知何种原因,世界许多地方同时 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四个主要区域分别是中国、印度、中南美和近东〔13〕。西亚的扎 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 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伊朗西部的阿里·库 什遗址、盖· 达勒遗址,伊拉克的耶莫遗址,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和巴勒斯坦耶利哥遗址 表明,早在公元前 7000 年这些地区便已开始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在东亚,中国的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很早就栽培了水稻、粟等农作物,公元前 4900 年浙江河姆度居民便已 种植水稻,公元前 5800 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粟的堆积。古印度公元前 4500 年开始 栽培水稻;中南前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的产地。农耕所 具有的优越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农耕地区人口增长,使各农业中心必然不断向周围扩散。美索 不达米亚最早培育的小麦和大麦,在 3000 年中先后沿东西两大方向扩散欧洲和亚洲偏南直 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培育的水稻,中南美洲培育的玉米,也逐步向各自的周围 地带扩展,就亚欧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到恒河,西亚、中亚由安纳 托利亚至波斯、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到波罗的海之南,由不列颠到乌克兰,乃至与亚 欧大陆毗连的地中海南岸,都先后不一地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由此构成一个绵亘于亚欧 大陆东西两端之间的、偏南的长弧形的农耕世界。
第1节 农业的起源
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首先能够生活,而要能够生活,就必须解决维持人类生 命活动的食物供给及其营养物质的来源。人们的食物及其营养物质,要靠农业来提供,这已 是一种毋容置疑的历史事实。因此,不论是在人类社会的哪个阶段,或哪一种社会形态,农 业始终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部门。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农业属于第一产业范畴,其 产品基本上都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即通过动植物本身的生长、繁殖来完成其生产过程。 因此,农业的生产分布与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狭义的农业指耕作 业,也称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五个生产部门。
代靠狩猎与采集为生。当第四纪最后一个冰期于距今一万二、三千年向北消退时,世界上原 来的草原面积也随之有所扩大,人类生存的空间也随之扩大。冰期消失、草原面积扩大,草 原上的动物也大量繁衍,这给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提供了条件。
农业的产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柴尔德称之为“食物生产革命”(Childe, 1936),怀特(White,1959)称之为“最初的、伟大的文化革命”,布雷德·伍德(Braid Wood, 1960)称之为“农业革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同自然资源、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和 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农业产生之后,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起源具有深刻的 历史意义,它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深 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也相当热烈,需要回答的问题也相当 多。如徐旺生先生就提出农业起源研究所要解决的六大问题:(1)农业产生的原因;(2)农 业产生的地点;(3)农业产生的时间;(4)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5)农业产生的方式; (6)农业的对象。但是,对于农业起源的演变机制和发展过程,则很少有文章作过深入的 探研,大多均以“过渡”,“转变”之类的词一笔带过。
资源的季节波动所造成的短期饥谨。这种驯化作用的成果逐渐发展,使农业的食物供应超过
了狩猎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时,人类的社会的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
表 5—1 人口压力模式和宴享模式的推断
标准
人口压力假设
竞争宴享假设
1
人口压力


2
资源特点
紧张丰富Biblioteka 3文化层次简单
复杂
4
驯化性质
主食
宴享食品
5
对驯化的进一步依赖
在世界各地,特别在动植物驯化较早的西南亚和中美洲,考古学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多 学科综合研究,并运用多种理论从各个角度探讨农业起源的过程。
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农业起源的假说以“发现论”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与原始社 会采集狩猎获取食物相比,农业经济是更具有效率、更有优势的获取食物方式,由于原始人 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未发现农业的这种优势。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 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马上就会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 来。
增加
稳定利用
6
传播相关性
有压力环境
富裕的环境
7
宴享证据


资料来源:驯化的模式 (加拿大)布赖恩.海登(Brian Hayden) 陈淳 译 农业考古 1994 年 01 期
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
对于农业起源地的研究,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从 19 世纪中叶达尔 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西方就从栽培植物的遗传变异和地理分布来研究农业的起源,阿尔 芳斯·德·康德尔(A.De Candolle)认为中国、西南亚、亚洲热带是农业的发源地,他也主 张农业起源多元论。20 世纪初叶,前苏联著名植物学家瓦维洛夫(Vavolov)在康德尔植物 地理学中应用达尔文物种变异概念,追述栽培植物的多样性和变异的幅度与区域性,并对各 种栽培植物的原产地进行了探索,发现世界有八处栽培植物的发源中心,进一步发展了农业 起源多元论,其中第一个中心便是中国。20 世纪年代,美国植物学家哈兰(J.R.Harlan)运 用考古学与植物学、孢粉学、古生态学、14C 等新资料并吸收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瓦维 洛夫的观点进行了修正,将起源地分为近东、华北、中美洲三个中心地和非洲、南亚、中国、 非洲、中美、中安第斯山和南美东部。主张农业起源一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地理学者索尔 (G.O.Sauer)和卡特(G.F.Carter),他们认为农耕是从东南亚向全世界扩展的,而中国、印 度等都是其传播地区。上述植物学和地理学家是从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来寻找结 论的。但西方有一些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西方文明中心论和各自发觉成果而得出结论。如 布雷德·伍德(Braid Wood)在《农业革命》一文中曾说:“食物生产的最初的成功实验, 发生在西南亚洲肥沃的新月形地带的山坡上,后来的农业实验也在中国(可能上独立的)和 新大陆(当然是独立的)出现过”。前苏联的 N·C·瓦西里耶夫则认为,直到公元前 4000 至 3000 年间,伊朗农业向中亚强烈渗透,引起当地居民大举东迁,才使中国人“接受并掌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传统的农业基础理论,大 体包括 7 个方面。即:(1)农业是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来源;(2)农业是发展工业和其他 事业所需劳动力的主要来源;(3)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所需原料的来源;(4)农业是工业 的重要市场;(5)农业是国家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6)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7)农 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土地资源变得 越来越少,因此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认识农 业就要认识世界上农业的起源和扩散、主要农业分布区、农业与自然条件及文化因素之间的 关系以及农业生产景观等。
业与牧业也就无法出现。然而,在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也就缺乏动力去推动人群花费
较多精力去开展动、植物的驯化活动。因此,农业可能是在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证,人群
不需要进行长距离的强度大的劳动,但是,在全年中,食物的供应并不均匀,出现季节性的
短缺。这种生存压力就迫使人群去尝试驯化动、植物,以获取新的食物来源,应付野生食物
目前,“最佳觅食模式”作为主流理论,被用来解释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人类社会从 狩猎采集的利用经济向农业的生产经济过渡的原因。最佳觅食模式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 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这种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一般集中在 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觅食。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 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也就是说,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 食物。人类也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压力下,往往需要寻找最便捷的方式以获取食物维持自身 生存。这与海登(B.Hayden)提出的宴享说相似。他认为,在农业出现的起始时期,其生 产量不大,所以其在人类原来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可能很大。因此,海登考虑在这 种条件下,农业所驯化的植物的种类,与其说是为了补充原来食物的短缺,不如说是扩大食 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种类更加重要。比如,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有的谷物适 于酿酒,再如一些葫芦科植物的驯化可能是用于宴饮的器皿。
20 世纪 60 年代,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以博塞洛普(E.Boszerup)的人口压力说为代 表。在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了,人口的增长,使人类的 足迹,除冰雪覆盖的极地外,已遍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与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采集与狩猎 的强度亦随之上升,特别是狩猎技术的进步,例如弓箭的改善与广泛使用,对大型动物的捕 杀过度,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短缺。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就不得不转向其他食物来 源,就不得不设法制作新的工具,发明新的方法,增加新的物来源与数量以维持自身的生存。 在新的食物来源中,植物的种于就占有重要地位。除去陆地与水中的动物和鱼类的肉,其营 养价值比较高以外,在植物中,种子所含的热量明显高于植物其他部位(如根、茎、叶和果 实)。因而就在约一万年前左右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
一、农业起源的理论
关于农业起源的原因目前有很多说法,但是没有确定的结论。目前我们国内关于农业起 源最新最权威的说法见 1990 年 5 月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 第 426 页“原始农业”条目下:“原始农业产生于人类在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不是偶然的。 冰河的消融,气候由冷变暖,为农作物的栽培提供了环境条件;人口迅速增长,食物缺乏, 也促使人类去开发新的生活资料来源。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劳动使用的是经过打击而成的极 为简陋的石器工具,后来在劳动中逐步学会了对石器进行精细的磨制加工,使其生产效率提 高,用途更广。尤其是火的利用和弓箭的发明,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一步。这样,人类 社会就逐步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在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人类也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活动中 熟悉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简单方法。原始农业就在这样的基 础上产生了。”这个说法中提到了农业起源的时间、起因和当时的自然条件和技术发展水平, 但是仍然没有解决农业的演变机制。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理论,概括起来说,主要有:鲁姆 配利·罗恩的“天才理论”、柴尔德(Childe)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德·伍德(Braid Wood)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区域理论”贝廷杰(R.L.Bettinger) 的“最佳觅食模式”论以及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E.Boserllp) 的“人口压力论”等等。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要探讨农业起源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考古, 就是搜集、挖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和化石材料;二是民族学,就是调查研 究现在还存在的落后的原始民族的情况,通过这个途径来间接地推断古人类活动的情况。通 过这两种方法,目前学者们可以推断出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两千年前左右。人类在旧石器时
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两种理论看起来好像说法相互对立,但是都有其彼此的合理性。 例如,一些考古学家从研究中发现,在野生食物资源分散、数量不太丰富的地区,单位面积 内不可能负担较多人群的食物供应,就使当地人群分成较小单位进行觅食活动,以适应流动 性较大的活动。因为人群无法定居下来关注动、植物的习性,积累经验,进行驯化活动,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