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计划》影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精计划》影评
影片开篇是北欧式的吟唱,音乐中的年轻人们欢快地办着啤酒比赛,在湖边一边跑一边吐着啤酒。
镜头一转,年轻人们爬路灯、铐警察、亲吻,游行一般在街头晃荡。
而此时,音乐《What ALife》第一次出现,外化着这一群热闹的青年。
然而,第一次割裂出现在音乐、画面戛然而止之后,电影开始在纯黑背景下放演职员表、片名,刚才的热闹被剪切了。
黑色背景中,响着另一种喝酒的声音:克制地开瓶、往杯子里倒酒、加冰块。
学校里在策划着实施禁酒令,四位老师,也就是电影的四个主角出现。
四位老师的出现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是汤米和皮特,他们年轻,充满活力,与学校中那些年轻的学生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组是马丁和尼古拉,他们稳重、严肃,与学生们的无精打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到了这里,电影在营造一种对比,年轻人和中年人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酒”在这里不仅指酒精,也是生机和活力,而后者的用法在电影中一直在体现。
酒桌一贯是诉苦的好地方,四个老师在餐厅里一边要着酒,一边诉说着自己和他人的苦楚。
中年危机第一次被摆在了台面上说:他们的生活和讲的课一样单调乏味。
于是电影的主要内容被提及了:他们要靠酒精来改变生活,写论文来讨论那个荒诞的心理学说法。
方法是随身带瓶酒,在上课前喝到酒精检测仪显示的 0.05%浓度的程度。
“酒”在这里依然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隐喻,它的背后有丰富的内涵。
可以理解为生活的激情,也可以理解为“年轻因子”,也可以说成是对于生活作出的改变和妥协。
电影将视角安置在学校,主角安排成老师,也更能突出电影里的“代沟”,用鲜明的人物对比体现出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前半部分顺风顺水,四位老师在酒精的作用下果然生活有了起色。
马丁作为电影的主视角,因为 0.05%而产生的前后转变被完整呈现。
被投诉的马丁教学内容活泛了起来,学生们的反应就像在湖边的啤酒比赛一样。
其他三位老师的生活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这好像一个童话故事,如果电影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势必是难以服众的,更多的冲突点埋藏在后面。
从体育室里的酒被发现开始,就注定他们的论文不会轻松。
四位主角好像在酒精中迷失了。
浓度上升到 0.1%的时候,尚且可以拥有自控,当浓度继续上升,戏剧冲突出现了。
马丁在家里好像不存在一样,是一个缺席了很久的人,这可能源于一种知识分子式孤独,也可能是逐渐被远离的不知所措。
内向的人处理“疏远”,往往是更甚的、真实的疏远。
家庭式的关怀不会因为是一种义务就会被履行。
这种疏远马丁可能并察觉不到,因为一切在他看来都只是被动的,别无选择的一样。
更加悲痛的主题是:爱情只是梦中的造物罢了,也就是说,爱情本来就是难以实现的、可遇不可求的。
而青春不同,青春是南柯一梦,虽都与梦有关联,但人人都会做梦,梦中造物却不一定实现。
我们都会有青春,青春很短,青春很珍贵。
四位老师追寻“青春”的愿望受阻,有人的论文遥遥无期,有人的家庭关系一触即发,有人的事业成了一个烂摊子。
电影呈现冲突的手法也很北欧,所有的矛盾都只是叙事的一部分,它从属于叙事,不是叙事的某个突出的点,不担任转折点、高潮、汇集点等角色。
配乐极少,很多都只是白噪音。
画面剪切很冷峻,场景转换之间没有任何过渡。
“酒精计划”的失败让四位主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来是一场生活的转折点,却招致了最坏的结果。
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否真的需要转折点?转折点这种概念是否存在于生活之中?
我们的生活从走上一条轨道开始,一直在前行,路程被规定,走法被规定,好像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我们惧于做出改变,转折点似乎只能出现在电影之中。
《酒精计划》的结尾是一场狂欢,准确来讲,是一出舞蹈。
马丁在酒精的作用下,和学生们融为一体,师生在此时是共处于一个场景下,共同做一件事情。
《What ALife》第二次出现,马丁在音乐中起舞,逐渐成为狂欢的主角。
冲突在此时其实并未解决,只是被亮眼的舞蹈掩盖了。
这进一步说明也许我们的生活并不需要一个“酒精计划”,只是需要“酒精”。
当生活出现危机,我们当然要去解决。
如果无力解决,就只能允许它的存在。
生机不是事情解决的途径,只是暂时的麻痹;活力可以不是生活的常态,但是不可或缺。
青春,南柯一梦罢了;爱情,梦中的造物罢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