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摘要:我国自建国以来,在农业方面已取得巨大进步,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但在很多细节方面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有值得的改进的地方。
以下为我国在粮食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粮食流通国外技术解决方法
一.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不懈
努力,粮食流通各项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得到转变和加强。
按照《粮食
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紧紧抓住“依法管粮”这一关键,基本实现了从部门性管理到行业性管理、从经营性管理到行
政性管理、从一般性行政管理到行政监督执法的三大根本
性转变。
二是稳步推进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
健全了粮食流
通监督检查体系,实现了职能、机构和人员“三落实”,举办了执法人员资格培训班,出台了配套规章制度,统一了执
法文本,统一了着装与标识,争取了专项经费,在开展粮
食行政执法试点的基础上,组织了重点执法。
三是严把粮食收购资格审查关。
按照有关规定,对从
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的资金筹措能力、仓储设施、保管和
质检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规范了粮食收购市场秩序。
四是开始推行新的粮食统计制度。
加强对新的粮食统
计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指导全社会粮食经营者建立经营台帐,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初步掌握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基
本情况。
五是加大粮食宏观调控力度。
进一步完善了各级粮食
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了地立储备粮体系,开
展了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代储企业的资格认证工作,加快
进行地方储备粮管理立法,严格执行粮食经营者的库存量
规定。
六是强势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
在各方大力支
持下,初步解决了困扰国有粮食企业多年的“老人、老粮、老帐”问题;加快粮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的改革改组,实施了粮食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的联合重组,许多区县组
建了粮油总公司,对于偏远、小型、销售量少的粮食企业
实施了兼并、租赁、出售和关闭;实施了龙头带动战略,
组建了重庆粮油集团,按照“整合直属企业、吸收区县企业、吸纳外部资本”的“三步走”思路,不断做大做强;实施了“两头延伸”战略,建立了一批优质粮油基地,大力发展订单收购,加大粮油加工技改力度,开展粮油精深加工,实施粮
油品牌战略,强化粮油市场营销,扩大了粮油市场份额;启动了—批粮食现代物流设施项目的建设,为我市粮食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一)美国的粮食物流业
美国的粮食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出口量的一半,库存占世界粮食库存的30%,是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粮食物流体系发达。
1.粮食仓储。
美国粮食总仓储能力约5000亿公斤,粮仓多为立筒库,便于机械化作业,粮食的储存几乎全为散装,仓库设有中央控制室,通过显示器了解粮食进出库、仓内粮温和水分情况。
美国鼓励私人储粮,仓库多为私人公司或农场主所有,国家不经营仓储设施,联邦储粮数量很少。
国家储备粮食常寄存于私人储粮机构,按储备量向农场主支付仓管费和低息贷款,当粮价上涨,国家要求农场主归还贷款,迫使农场主抛售粮食,市场作用显著。
2.粮食运输。
粮食运输实行散运,从农场筒仓到中转库主要用散粮专用卡车运输,单车载重25吨。
从中转库到加工厂或终端库,主要靠铁路和驳船运输。
铁路运输采用专用散粮车皮,车皮通过拍卖方式分配给粮商,每节车皮可
载小麦100吨。
35%的谷物由驳船运输,驳船单船载重量1500吨,由单船链成方阵,总载重量达7万吨。
出口主要用5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船运输,工具专业,衔接顺畅。
3.组织化程度高。
美国粮食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在700—800公顷以上,粮食生产品种相对单一,质量均匀,品质稳定。
美国的五大粮商(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和安德森公司)是美国粮食物流的实施主体,其粮食贸易量占全国的80%以上,控制着国际谷物80%的市场份额。
各大粮商都承担从粮食收购、仓储、运输、进出口到加工等各个物流环节的组织运作,实现了物流上下游、产销加的有效衔接。
(二)加拿大的粮食物流业
加拿大每年可生产5500万吨粮食,谷物出口量仅次于美国和欧盟。
该国非常重视小麦的质量管理,“四散”化有百年历史,已形成完备的销售、储运及质量控制等粮食物流体系。
1.粮食储存和管理。
加拿大的粮食储存有散存、分隔储存、周转快的特点。
粮食总仓容6000万吨。
全国有11.8
万个农场,每家农场都建有散粮筒仓。
仓储设施由农场主和私营公司投资建设,基本都是立筒仓,便于机械化作业。
加拿大70%以上的粮食用于出口,政府不储备粮食。
其非常
重视储粮技术研究,主要用物理及生态方法储粮,较少使用熏蒸剂,保证了粮食品质。
粮库采用智能化管理,配备有完善的散装流通设施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
2.粮食运输。
加拿大的国内粮食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和铁路,汽车与火车粮食运输量比例是1:6;出口采用船舶和集装箱,目前有5%的粮食通过集装箱装运出口。
农场向初级转运站运粮采用专用的散粮运输汽车,载重20吨,加个挂车可达40吨。
向终端库运粮则是用铁路公司的车皮,每节车皮载重100吨,一趟火车专列的粮食运量达到1.6万吨,是我国专列运量的5倍多。
粮食从收购、中转到储运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散装方式,技术先进,设施配套,相互衔接,装卸设备完全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和自动化。
(三)澳大利亚的粮食物流业
澳大利亚年产粮食4000万吨,80%的粮食用于出口,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5%,位居世界第4位。
全国有13万家农场,规模化程度高。
澳大利亚重视粮食仓储和物流技术的研究,其储粮和流通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1.发达的四散网络。
澳大利亚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粮食四散技术,目前已形成了成熟发达的散装粮食运输系统。
粮食流通配有散装铁路运输车皮和散装汽车等设施,
港口建有粮食专用码头并配有散粮装卸系统,整个粮食运输系统几乎完全实行散装散运(99%的粮食是散运,只有不足1%的粮食是包装的),效率高,成本低。
70%的粮食通过铁路专用车辆运输,剩余30%由公路运输。
其粮食收购站和港口中转站按照粮食种植区域和粮食的流向设置,通过铁路、公路连接形成网络,便于流通。
2.仓储体系。
澳大利亚的粮食总仓容为4200万吨。
仓库布局和结构合理,内有现代的通风降温系统和测温测湿装置,以及配套的机械化进出仓设备,这些装置通过电脑控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计算机系统提供的粮情参数,按需决定是否通风降温,确保安全储粮。
澳大利亚的粮食储存期不允许超过一年,使其储存的粮食品质得到保证。
由于粮食生产远大于国内需求,澳大利亚没有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
3.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澳大利亚于1989年完全放开国内粮食市场,农场主可以储存、自由销售粮食。
但澳大利亚拥有全面、严格的粮食抽样检测制度,农场主售粮要凭质量证书,粮库留有记录,以便有问题时清查。
1997年又进行改革,将粮食物流设施私有化,目前形成三大粮食散装公司,其物流量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
同时,政府放开了对铁路的管制,铁路、汽车运输价格完全由市场确定。
三.我国粮食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仓储设施陈旧,布局不均
我国先后于1992年、1993年和1998年三次大规模地兴建粮食存储设施,基本解决了仓容不足的问题。
但我国粮食仓库设施落后,有60%储粮条件较差,有80%是平房仓,不利于粮食存储大型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影响粮食中转调运和流通效率。
同时,库容在产区与销区间分布不均,销区粮食仓容不足,仓储设施主要在粮食产区,主产区的粮食向销区运送常受交通制约,应急能力不足。
(二)粮食运输方式落后,运输成本高
包粮运输占总流通量的85%,散粮运输比例小,物流通道狭窄。
包粮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使得粮食的调、运、接、卸效率低,多次搬倒,工人劳动强度大,既增加了成本,又影响了流通速度,损耗大。
粮食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5%左右,撒漏损-失占3%—5%。
因运输和装卸方式落后,我国每年要损失近800万吨粮食。
(三) )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粮食跨区流通不畅
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销区主要为京、津、沪及东南沿海等省,粮食跨省流通主要靠铁路和铁水联运。
但铁路运能不足,
粮食的跨区调运尤其是北粮南运严重受限,主产区的储备粮不能及时运到销区,销区的粮食需求不能及时满足。
同时影响到产区存储粮不能及时出库,又因库容有限不得不压低新粮收购价格,进而影响农民利益。
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粮食跨区流通不畅
(四)体制原因影响粮食物流
2004年以来,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有很大进步。
但粮食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功能单一、分散经营、市场主体地位薄弱且吞吐量散而小,难以实行大批量的散运和“厂库”联运。
物流资源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在粮食跨区域、跨部门流动和资源共享方面存在障碍。
(五)没有形成现代粮食物流的完整系统,仓库、运输工具和中转设置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粮食散运设施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但受东南沿海销区港口散粮接卸能力的限制,东北地区港口散粮作业设施不能有效利用,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在重要的物流节点和主要港口,散粮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
此外,不同功能的粮库比例不协调,资源闲置与不足情况并存。
四.解决方法
(一)认识粮食物流业的重要性
粮食物流涉及粮食生产布局、粮食储运、粮食加工等环节,科学组织粮食物流对农民增收、粮企增效及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
近年我国的粮食供给并未减少,但粮价却屡次上涨,与粮食流通不畅关系密切。
效率低下的粮食物流业已成为危害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建立发展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明确战略重点
我国的粮食物流通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粮南下即东北粮食向东南沿海输送的通道,另一个是黄淮海地区粮食向周边地区扩散的通道。
东北地区的粮食散运设施已具基础,但陆路受铁路运力紧张、运输费用高、通道狭窄等因素制约,今后要鼓励和增加海上运输运量,加强码头设施建设。
黄淮海地区是小麦主产区,该地区运输距离短,以后要大力发展散粮汽车运输,想办法降低公路运输成本。
(三)建设物流节点
应加快在基础条件好的交通枢纽建设粮食物流节点。
今后重点应在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长春、大连建设玉米和稻谷物流节点,在黄淮海地区的郑州、诸城、邢台、宿迁建设小麦物流节点,在长江流域的南京、武汉、长沙、九江
建设稻谷物流节点,在浙江、福建、上海一带建设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
(四)改进技术装备,推广散粮运输
研制通用散粮火车、散粮集装箱和散粮汽车,提高粮食物流技术装备水平,实现粮食仓储设施、运输工具、装卸机械、信息编码和品质检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
第一,在枢纽站点继续建设中转性质的现代仓储设施,粮库机械化、自动化,提高中转能力;第二,在粮食主要物流节点建设现代化的粮食发放和接收设施,提高装卸能力及自动化水平;第三,购置粮食专用运输工具,优化运输网络,使各种运输方式衔接配套,提高运输能力;第四,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实现信息的快速收集和传递,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五)发挥大企业在粮食物流中的作用
企业是现代物流市场的主体。
我国大型粮食企业物流功能不全,物流资源难以整合和系统发挥作用。
今后在粮食物流项目的规划、粮食流通中一定要注重发挥大企业的作用,培育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集团,整合现有的粮食仓储、加工、运输设施等粮食供应链资源,实现规模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