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概括: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3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 、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力的速度。
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最活跃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经济发展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二是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为一本正经的科学,并实现了现代化。
社会生活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社会进步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
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在战后初期,在50年代中期到70初期达到高潮并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也给人类和世界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一)技术革命群体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以前的两次技术革命大有不同,它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其中而形成的一个宏大的技术群。
(二)科技经济一体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与生产及经济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基础理论的突破带动了各门技术科学的发展。
(三)发展进程高速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在30年内就经历了5代,每6年其运转速度就提高10倍,存贮量增加20倍,这速度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科技革命。
新技术从发明到运用的时间也大为缩短,科技到生产的周期在缩短。
(四)科技发展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极快的速度波及世界各国,不仅使科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课题规模日益大型化,经费和人员需要量加大,而且科技也成为社会事业,现在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一、生产力的革命性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波及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不仅使生产力体系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以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发生了突破性变化。
首先是数字程序控制机床、带仪器的生产流水线的出现;接着是自动化工厂的应用,在这些工厂中一切生产过程实行电脑控制;最后是机器人出现,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自动化的机器体系,以前由人操纵与控制的机器现在则由机器人操作。
(二)劳动对象的革命性变化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劳动对象在种类、性能与用途上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材料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新材料和火箭技术是空 间开发的基础,空间开发又服务于海洋开发和生物工 程,也促进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而生物工程是在分 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 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 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 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美国,随后波 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而又逐渐 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 范围的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五:世界银行公布的2003年全世界的国内生 产总值(GDP)统计数字:美国 10.9万亿美元; 日 本 4.3万亿美元;欧盟8.2万亿美元,中国 1.4万亿 美元。
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
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 彼此相同。
英国克隆羊 中 国 克 隆 牛
美 国 克 隆 猫 日本克隆鼠
中 国 克 隆 兔
韩 国 克 隆 狗
美 国 克 隆 猪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材料一:科学技术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 一战前为30年,二战后缩短为7年,70年代后只需 3到5年。从蒸汽机发明到瓦特的可用作机器动力 的蒸汽机,用了72年;从1831年发电机模型到电 动机,用了57年;从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30 年内经历了5代更新。
第15、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
信息高速公路
美国硅谷
互 联 网
美国学生在使用计算机
预习自测:
二、欧洲进一步联合与经济一体化
过程:
(1)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市场全面实施, 各成员国间,实现商品、资本和人员的自由 流通。 (2)1994年1月1日,欧盟经济货币联盟计划 正式启动,目标是成立欧洲中央银行和使用 同一2002年1月,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流 通。
根本动力
推动者
区域集团化
催化剂
经济全球化
技术手段
扫除障碍
交通通讯的 发展
制度保障
两极格局 瓦解
市场经济 体制
在全球化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的重要国际组织
关贸总协定(GATT)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银行
卡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 大臣卡迈尔先生 一锤定音
石广生
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12月11日,中 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1945年7月16日上午,美国 科学家奥本海默领导实验室 工作人员,在新墨西哥州沙 漠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威力 为2万吨TNT的原子弹。并用 于二战. 1951年,美国首次 实验原子能能发电。
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
这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计算机。特 别是“上网(internet)”已经成为 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重要 工具。不论是孩子,还是老人, 都能“坐在家中,知晓天下事”。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之间为 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 的因素在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目前已达90%以上。 材料二: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和 技术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转变为节物节能型;由体力劳动向 脑力劳动转变。 材料三: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欧洲的“尤利卡” 计划外, 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 “科技立国”战略和中国的“863计划”等。
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
高三复习用专题资料整理三次科技革命的详细比较表动力能源改良的蒸汽机(蒸汽、煤炭)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力)、内燃机(石油)核能特点1、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2、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发展相对缓慢.1、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发生,处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
3、在一些后起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经济的发展。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进入了“电气时代”,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巨大促进作用。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巨大改观,人类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革命性变化,并酿造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3、引起了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思考、启示1.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对象的扩展,都要依靠科学技术,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3.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4.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5.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必须实行改革,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史
三、遨游太空不是梦
尤里· 加加林(1934—1968),前 苏联飞行员和宇航员。白俄罗斯人,1955 年他开始在奥伦堡航空军事学校学习飞行, 1960年3月开始在原苏联宇航员训练中心 接受培训。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 午9点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 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 度为301千米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 小时48分钟,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苏 联境内,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之后加加林 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还获得了“列 宁勋章”。为了纪念这位进入太空的第一 人,俄罗斯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 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也是以他的名字命 名的。
克隆羊多利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 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兰西共和 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 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 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 类基因组精确测序,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 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 科学计划。
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
美国“阿波罗15号”飞船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航天事业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六号飞船模型
神舟七号飞船示意图
1.左图人物 你认识吗? 2.载人航天技 术是第几次科技革 命的成果? 3.你能说出三 次科技革命的标志 吗?
杨利伟
电子计算机描绘的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图
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指 20 世纪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革,包括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些影响:
1. 生产力的提高: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生产更加高效、快捷、准确,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2. 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
变化,智能化、非物质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的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3. 思维方式的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需要更加高效、灵活的思维方式。
4. 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方式,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生活、交友、娱乐等。
5.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国家向国家垄断过渡。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我们的生产、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面阐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全面阐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引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全面阐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这种结构的重塑,使得全球经济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也为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创新为核心,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这个时代,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催生了新的产业、新的商业模式,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创新也加速了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数字经济的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数字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作方式,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数字经济的崛起还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商机,为全球经济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四、劳动力市场的变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应用使得一些传统劳动力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就业机会和需求,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劳动力市场也需要不断适应科技革命的发展,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五、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打破了地域限制和时空壁垒,使得信息、资本和人才的流动更加便捷和快速。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和技术创新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经济风险的挑战第三次科技革命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经济风险和挑战。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次科技革命)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三次科技革命一、三次科技革命概况二、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后果)1、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逐渐确立,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③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a、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第二次科技革命:①经济上,科学技术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突飞猛进,但各国发展不平衡。
②政治上,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③外交(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争霸斗争愈演愈裂,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三次科技革命:①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初现,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②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③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④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
⑤引起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①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电力的广泛应用,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②社会关系方面第一次:(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的出现;(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厂制发展起来。
第二次:(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整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书本中有有具体的内容)原因:(1)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能量与质量转换关系的公式,科学家已能预见到原子能是一种可以产生巨大能量的能源.(2)科学技术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如"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13万人.(3)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迫切需求以及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的结果.(4)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领域:1.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1957年,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物联网体系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也极大地刺激了美国。
1958年,美国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但1959年苏联就取得了一项新成就:她发射的“月球”2号卫星成为最先把物体送上月球的卫星。
正在美国人瞠目结舌之时,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又在1961年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美国不甘落后,开始了60年代规模庞大的登月计划,终于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70年代以来,空间活动由近地空间为主转向飞出太阳系。
1981年4月12日,美国第一个可以连续使用的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并于2天后安全降落。
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3种特长,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1970年以来,中国宇航空间技术迅速发展,现已跻身于世界宇航大国之列。
2.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成果还表现为原子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1945年美国成功地试制原子弹后,1949年苏联也试爆原子弹成功。
1952年美国又试制成功氢弹。
1953年~1964年间,英国、法国和中国相继试制核武器成功。
原子能的技术首先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和平利用原子能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1954年6月,苏联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下水。
到1977年,世界上有2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核电站反应堆229座。
3.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另一重大突破: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运往美国佛罗里达州梅里特岛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返回地面 美国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 太空梭、太空穿梭机)
航天飞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地球与近地轨道之间,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 器。1972年1月5日,尼克松总统决定投巨资制造“哥伦比亚”、“挑战者”、“发现”、“亚特兰 蒂斯”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在肯尼迪航天中心进行了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
第七学习主题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因特网将孤立的电脑用户与全世界联系在一起
第七学习主题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代“和平号”空间站(太空站、航天站)
宇宙空间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1971年4月 19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礼炮一号”空间站。美国也在1973年5月14日发射了“天空实验室”,1983 年11月28日发射了“空间实验室”航天站。1986年2月20日,苏联发射了更为庞大的“和平号”空间
第七学习主题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秦山核电站
1955年12月,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和平利用原子能会议,共有1500多位科学家参加这次会 议,并向大会提交了1000多份材料。其间,苏联公布核电站的建造情况,法国发表提取放射性元素 钚的方法,美国展示核电站发展计划,从而揭开许多核技术秘密。但中国被拒之门外。
第七学习主题 第20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尤里· 阿列克谢耶维奇· 加加林
Edward Teller 1934.3.9~1968.3.27 苏联宇航员 第一位宇航员尤里· 阿列克谢耶维奇· 加加林 尤里· 加加林纪念碑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在苏联拜 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尤里· 阿列克谢耶维奇· 加加林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 10时55分(108分钟)安全返回,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也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常识判断十:近代工业三次科技革命
常识判断十:近代工业三次科技革命一、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理论基础:牛顿力学原理。
领先国家:英国。
产生标志:纺织机的使用。
起始部门:轻工业。
发明者:劳动者(工匠)。
进入时代:蒸汽时代。
主要发明成果:棉纺织技术: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阿科莱特——水力纺纱机。
蒸汽机:瓦特——蒸汽机。
交通运输:富尔顿——汽船。
史蒂芬孙——蒸汽机车。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过程:18世纪从英国发起,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①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名为“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珍妮纺织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
②1785年,英国人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
③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①使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制,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
②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逐渐消失,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壮大起来。
③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
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地位,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理论基础:电磁感应原理。
领先国家:美国、德国。
产生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
起始部门:重工业。
发明者:科学家和工程师。
进入时代:电气时代。
主要发明成果:电力:法拉第——电磁感应。
西门子——发电机。
爱迪生——发电站、电灯。
格拉姆——电动机。
化学工业:诺贝尔——无烟炸弹。
电讯事业:贝尔——电话。
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过程:以电器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 Edward Teller 1934.3.9~1968.3.27 苏联宇航员 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 一号”在苏联发射升空。加加林成为第一个 进入太空的人,也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时代。
尤里· 阿列克谢耶维奇· 加加林
加加林纪念碑
美国“探险者1号”卫星 发射成功
阅读材料
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 泉。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 之间为1.7%,在1950一1972年增至6.1%。在增 长的因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 代达到80%。60年代,苏联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 种因素中,约有40%是由于采取了新技术,到70年代, 这一比例上升到约67%。
1961年,3名美国宇航员搭乘“阿波罗号” 飞船成功登上了月球。它标志着人类文明的 一大进步,也显示了美国宇航工业的成就。
艾德林站在登月舱支架旁
人类在月球上 留下的脚印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 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试验飞行
美国航天飞机 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 拉开了人类自由往返地球与太空的序幕
“ 哥 伦 比 亚 ” 号 ( Columbia )
“ 挑 战 者 ” 号 ( Challenger )
“ 发 现 ” 号 ( Discovery )
“ 亚 特 兰 蒂 斯 ” 号 ( Atlantis )
“ 奋 进 号 ” ( Endeavour )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轨道图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A B D C
想 一 想
F
G
E
H
九下册历史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 20世纪初,科技进步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 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 达80%。
你对中学生上网有何 看法?
参考答案
应当有所限制。 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研 究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 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濒危动物,复制人 类器官。但从社会的角度看,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 无疑是一场灾难。首先该技术在实验阶段必将产生 大量失败的“产品”,而这是对克隆人生存权利的 侵犯和践踏。其次,克隆人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他们与母体的辈分关系、与其他人的亲缘关系, 他们是否会形成新的种族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 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伦理关系的紊乱。因此,人 们应当制定法律限制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
率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并进一步引起了世界经济结 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2)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注意(1)“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指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指国际经济格局在向多极化方向发 展。如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联盟的实力不 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2、载人航天技术是第几次 科技革命的成果?
3、你能说出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开始时间、标志、 核心吗?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2、标志: 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
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60芬孙)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新型工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④例:【江苏连云港卷】导致下表某国农业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扩张B.工业发展C.掌握霸权D.世界大战二、重点解析1.列举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机、蒸汽机、汽船、蒸汽机车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车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
2.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同之处有哪些?三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同时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第二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电力广泛应用于人类的生产、生活领域,也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同样改变了人类的出行方式。
由此可见,三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都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三、方法点睛1.列表归纳法。
如:列表归纳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况(见考点梳理)。
2.比较分析法:如:比较分析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
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改变了人民的生产生活;都促进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等等。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制造的第一艘汽船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吏蒂芬孙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蒸汽机车,因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被称为“火车”。
材料二:1885年,本茨制成一辆三轮汽车,从此以后汽车发展迅速,成为陆上的交通工具。
1903年底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终于试飞成功。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
汽船和火车是什么时期的重要成果?它是以什么作为动力?⑵汽车和飞机又是什么时期的重大成果?它们又是以什么作为动力的?⑶从生产力的角度讲,这些机械的发明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⑷在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革命发展对你或你的家庭带来了哪些好处呢?你有什么感想?专题14 三次科技革命(对应练习)一、选择题1.恩格斯说:“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历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乙巳年) )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
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第二次科技革命中: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领域的重大革命,空间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一大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最早因军
事需要而产生。
电子计算机 电子计算机 1946年,世界上第一 的广泛使用 台电子计算机 是第三次科 (ENIAC)在美国问 技革命核心 世。
阶段 19461958 19591964 19651971 19721983 1984-至 今
核心部件
计算机特点
速 集成电路 度更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 大规模 更微型和巨型两向发展,78年出现 集成电路 快运算速度1.5亿次/秒的计算机
国际互联网 Internet 人类进入 信息化的 社会
美国小学生 正在操作电脑
计算机网络技术 迅速发展
美国线上拍卖网站“易趣”
“易趣” 创始人
互联网零售企业 亚马逊公司
亚马逊公司 创始人
“谷歌”创始人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谷歌创始人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
因特网的出现及增长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
读下图思考:P78小论坛
1997年 IBM的深蓝: 这个庞然大物由 256个并行处理器 组成。 凭借每秒钟运行 10亿次计算能力, 它击败国际象棋 世界冠军 加里〃卡斯帕罗夫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硅谷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
硅谷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 约占全美的1/3和1/6。
硅谷的地理学名是圣他克拉拉谷。 在硅谷不到4000平方千米的表面上,聚集了 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 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 每年产生3000多项技术专利, 每年有30--40家公司上市, 每周有11家IT企业诞生, 每天“制造”62位百万富翁 。 1998年,硅谷的总产值约有2000亿美元,大 约是中国全国GDP的四分之一, 它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神经中枢。
1969年,3名美国宇航员搭乘“阿波罗号” 飞船成功登上了月球。它标志着人类文明 的一大进步,也显示了美国宇航工业的成 就。
人类在月球上 艾德林站在登月舱支架旁 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留下的脚印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 哥 伦 比 亚 ” 号 ( Columbia )
超大规模 集成电路 因特网、多媒体技术发展
速度慢、故障多、价格贵。运算 电子管 速度最快5-6万2次/秒 运 性能更稳定,64年出现运算速度 晶体管 算 200-300万次/秒的大型计算机
计算机技术的的飞速发展 单纯的军事用途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网络技术应运而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80年代,2495美元的15MB硬盘
)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首次试验飞行
拉开了人类自由往返地球与太空的序幕
美国航天飞机 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飞机
“ 挑 战 者 ” 号 ( Challenger )
“ 发 现 ” 号 ( Discovery )
“ 亚 特 兰 蒂 斯 ” 号 ( Atlantis
“ 奋 进 号 ” ( Endeavour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重大技术的突破
新技术 意义 由此产生的工业
核工业
从此人类开始了 核反应堆(1942年)原子弹 (1945年)核电站(1954年) 利用原子能时代 电子计算机(1946年) 电子计算机开始 代替人脑劳动 人类活动开始进入宇宙 为人类提供所需的 各种产品和服务
计算机工业
人造卫星上天(1957年)
质能关系式
恩利克· 费米 美国物理学家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 德裔美国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提 出了质能关系式,从理论上揭 示核能成为新能源的可能性
第三次科技革命 ——核能
1951年,美国首次实验原子能发电。 第三次科技革命致力于开发新能源, 目前唯一得到大规模开发的是核能, 核能越来越多用于和平。P79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 爆炸的情景
特勒 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 “氢弹之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原子能技术 1942年,美籍意大利科 学家费米领导的科学家 实验小组在芝加哥大学 广场上造出热中子链式 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 座核反应堆,为人类大 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开始。
原子能技术
1941年12月罗斯福批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有12.5万人参加,集中全国1/3电力,投资20亿美元
拍摄于1945年7月16日 下午5点30分
采用枪式法的“小男孩”(投向广岛)
罗伯特· 奥本海默 Robert Oppenheimer 1904.4.22~1967.2.18 美国犹太人核物理学家 “原子弹之父” 采用内爆法的“胖子”(投向长崎) 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
航天工业
克隆技术(1997年)
生物工程业
一个铀235原子的现代模型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它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 突破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 50年代,70年代初达到高潮,80年代以来以更迅 猛的势头发展。
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 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标志着核电时代到来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 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从1954年--1992年底,全世界正式运转的核电站 共有400多座,发电量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
核电站
核医学
中国第一座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
阳江核电站
1986年 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发生事故。 这天凌晨1点23分,苏联乌克兰 基辅以北130公里白俄罗斯-乌 克兰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 核电站,第四号机组发生事故, 反应堆猛烈爆炸,引起大火导致 反应堆堆芯毁坏和部分厂房倒塌 事故导致反应堆毁坏和堆芯积累 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事 故发生以后,撤离了核电站毗邻 地区及电站周围30公里地带居民
下列科技成果,既是第三次科技 革命中最为突出的核心技术,也 是信息社会到来的主要标志的是 ( D ) A.汽车制造技术 B.飞机制造技术 C.生物工程 D.计算机网络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946年美国为 计算氢弹弹道而
研制使用了第一
发明大王——爱迪生(Edison) 主要发明:投票计数器、 普用印刷机、 电灯泡 改良打字机、 留声机、白炽灯、 喷火器、 活动电影机 大型碎石机、 水底潜望镜、 传真电报、 有声电影机、 鱼雷机械装置、 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 第一所中央发电厂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
导入
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 新兴的工业部门不包括( A ) A. 汽车制造业 B. 核工业 C. 航天工业 D. 计算机工业
单项选择题
读图判断,与第一 次工业革命无关的是: ( C)
A
B
C
D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于1789年获得了专利。
下列现实生活场景中涉及到 的科技发明,不属于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是( A ) A.在电灯下看书 B.访问互联网 C.用数码相机拍照 D.用手机打电话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ARPANET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 划”,西欧制定“尤里卡计划”,90 年代克林顿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 路”,这些主要说明( D ) A.争夺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B.世界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C.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军备竞赛 D.发达国家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发展,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曾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 的总和,其总裁比尔· 盖茨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
科 技 进 步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 次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 技革命,其相同之处是( D )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电子计算机广泛应用 D.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生活
切尔诺贝利 核泄漏事件
工业废弃物
辉煌下的思索
被污染的松花江
被污染的渭河
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 今天,我们可以( B )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 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 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其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有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
滚动 征文
独家
留言
组图
论坛
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轨道图
第三次科技革命 ——基因工程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奠定基因工程基 础
弗朗西斯· 柯林斯博士宣布 人类基因图谱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
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制完成
DNA即脱氧核糖核酸, 生物工程 是一种起遗传作用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 高分子化合物。它的 型 每一片段都储存着特 定的遗传信息,称作 基因。
1945年7月16日上 午,美国科学家奥 本海默领导实验室 工作人员,在新墨 西哥州沙漠成功地 爆炸了第一颗威力 为2万吨TNT的原子 弹。8月6日,美国 将“小男孩”投向 广岛。9日,将“胖 子”投向长崎
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 战;德国人研制成功的液体燃料火箭 用于空袭英国;1946年美国第一台电 子计算机投入使用,最初用来计算炮 弹弹道。以上史实表明( A ) A.战争客观上加速了新科技革命到来 B.科技革命是战争的导火线 C.科技进步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关键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二战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