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导学
1、搜集资料,了解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

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

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

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

1946年7月15日,在
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
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闻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海宁的诗人徐志摩曾深受其影响。

2、重点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解释词语的意思)。

衰()微赫()然警报迭()起仰之弥()高
呕心沥()血漂()白气冲斗牛()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潜心贯注用心很专注,用心。

迥乎不同jiong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目不窥园
一、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质疑,交流,探讨。

①从全文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分界线在哪?
②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先生,作者各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
③闻先生在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
④总结闻一多先生的性格品质。

作为一个学者,闻一多具有精神和美德;
作为一个革命者,闻一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一谈,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的说。


板书闻一多
(三)品味重点语句。

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一句。

①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

通俗易懂。

②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③这个词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

(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的学习与人生呢?
学后记<教后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