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古诗三首登飞来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睛, 只因为我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蕴含什么哲理?
借 登飞来峰 景 抒 飞来山上千寻塔, 怀 闻说鸡鸣见日升。 蕴 不畏浮云遮望眼, 含 哲 自缘身在最高层。 理 •
•写 •景 •抒 •怀
• 自七十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总 地来说是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的,但也不时地受到来自不同方面 的干扰。江主席两次引用“不畏浮 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诗 句,旨在中美双方要站得高,看得 远,把握住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着眼于两国关系大局,着眼于世界 大局、着眼于把一个繁荣、稳定、 和平的世界带入二十一世纪。
•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 感,含蓄地表达了为实现自己的 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的进取精神。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 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有一次,江泽民总书记会见来访的美国副总统戈 尔,提出了关于把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带入二 十一世纪,中美双方应把握住三个原则。在阐述 其中处理中美关系要站得高,看得远时,江总书 记引用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同年10月29日,江泽民 在访问美国期间,戈尔设宴款待江主席,并致欢 迎词。江主席在致答词时,再次引用王安石的这 两句诗,希望发展面向新世纪的长期稳定的中美 关系。 •这是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的两句,是写诗人 登高所望所感,也不乏比喻意义。王安石是北宋 时期政治上的改革派,曾遭受过保守势力的攻讦, 诗中的“浮云”就比喻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资料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 州灵隐寺前。高168米。有“东南第 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 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奇, 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 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 如卧虎,如惊猿。山上老树古藤,盘 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峰高高的塔顶,听说 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就可以看见 太阳升起。
•这两句写飞来峰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 写的呢?
塔的特点:高 •用夸张的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 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能看到红 日初升的景象。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 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当过宰相。在北宋神宗皇帝支持下实 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 很好。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 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 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 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这一年王 安石正好三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