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省上海市长宁区延安中学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这部分是对诗歌内容理解的考察。

要求学生对诗歌所写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把握明确,第1题“竦峙”的意思是对学生基础的考察。

第2题,C项“写实手法”错误。

这首诗以浪漫夸张的手法,加入诗人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所以错误的一项是C。

【答案】:(1)高耸挺立
(2)C
三、阅读下文
3.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人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上文选自《________》,由南北朝时期南朝_______(人名)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

B.“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言辞粗鲁的人。

C.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以看出有人是个知错能改的人。

D.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动作描写。

【分析】:
考察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需要同学们课下注重积累。

第2题考查的是翻译,要求学生能够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注意句中的“引”和“顾”的翻译。

“引”翻译成“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顾”翻译为“回头”。

结合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整句翻译为: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第3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动作描写。

其他三项则正确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答案】:(1)世说新语,刘义庆
(2)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也不回头看。

(3)D
四、阅读下文
【答案】:(1)通“返”,返回道路 找到
(2)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3)老马识途;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4.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

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1)解释划线的词
①春往而冬反( )
②遂得( )
(2)翻译句子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成语的识记能力,重在平时的积累。

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翻译: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

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

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终于找到了水。

五、阅读下文
5. 了解再生纸
①再生纸是以废纸(又称二次纤维)为原料(或主要原料)而生产出来的纸张。

目前,我国对再生纸环保标志产品的规定是:使用100%的废纸浆,否则就不能算作环保产品。

②在1990年,日本就规定普通期刊纸、复印纸、报表用纸等一律使用再生纸,在这些纸品中,废纸浆的比例不得少于70%。

美国则要求从1999年起白宫采购的所有办公用纸和生活用纸,其原料必须含有30%以上的废纸浆成分。

之所以出现这种“众口不一”的情况,是因为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对再生纸中废纸浆使用比例的明确规定。

③由于废纸的来源广,因此再生纸中的废纸浆应该是按规定的指标回收所的废纸,再经过清洁、脱墨等工序处理后的纸浆,而不应该是随意捡来的废纸。

考虑到生产再生纸的技术水平,也为了促进再生纸产业的发展和环保纸的推广与使用,我国再生纸中含有的废纸浆比例一般以超过50%为宜。

现在,一些造纸厂把含有不同比例的废纸浆制成的纸张统统称为环保纸。

这是不准确的。

生产厂应该在包装纸品上注明其中废纸浆的比例。

①②③
④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得更明白:“废纸去墨污,浸烂……再造……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名曰还魂纸。

”显然,这里说的还魂纸就是再生纸。

由此可知,我国利用再生纸的历史很早。

⑤再生纸好吗?一般人认为,废纸纤维在循环利用过程中会造成纤维结构损坏,反复回用会使废纸浆中的半纤维素流失,成纸强度势必减弱。

其实,在废纸的循环过程中,由于原料中的木素被“胶质化”,使纤维的结合力和弹性增加,成纸强度反而增大。

处理中如果再添加一点化学助剂,对改善再生纸的物性是有利的。

所以,再生纸松厚度很好,印刷效果也佳。

⑥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消耗。

据统计,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制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

此外,利用废纸为原料来制造纸浆,可以省去若干工序,大大地节省能源的消耗。

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

⑦一般制浆造纸过程中会产生黑液、中段水和白水,它们对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而废纸制浆中没有黑液,故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程度。

再生纸制浆中可以节省60%的用水,还使废水的排放量减少50%,尤其是可以省去造纸前期的几道工序。

废纸制浆比原木制浆降低了75%的空气污染、35%的水污染。

⑧使用再生纸还能保护视力。

众所周知,纸张的白度过高,光线反射过强,对阅读不利。

据眼科调查研究,纸张白度在82度左右,对阅读是适宜的。

因为再生纸的白度比较低,通常最高漂白到84度,所以大大减少了对眼睛的伤害。

(1)第②段举日本和美国例子的作用是( )
A.说明日本和美国要求利用再生纸的时间比较早。

B.说明各个国家对废纸浆使用比例的标准并不同。

C.突出了日本的环保要求比美国更严格。

D.通过比较表明美国的环保意识较薄弱。

(2)如果把下面一句话插到文中,你觉得放在哪一段合适,为什么?
“我国宋代已经开始用废纸制造再生纸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6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介绍了再生纸的优点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根据原文第②段“之所以出现这种‘众口不一’的情况,是因为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对再生纸中废纸浆使用比例的明确规定”可知,文章列举美国和日本对再生纸中废纸浆的比例是为了说明不同国家对废纸浆使用比例的标准并不同,“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对再生纸中废纸浆使用比例的明确规定”。

与B项相符。

(2)本题考查说明材料放置,需要对段落内容先加以概括再分析与段落的关系
(3)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先分辨说明方法,注意语言标志和说明方法的全面。

再分析说明对象和特点。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定位相关语段和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根据原文第⑤段“所以,再生纸松厚度很好,印刷效果也佳”可知,再生纸具有良好的松厚度和优秀的印刷效果;根据原文第⑥段“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消耗”“大大地节省能源的消耗”可知,利用再生纸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根据原文第⑦段“而废纸制浆中没有黑液,故大大地降低了污染程度”可知,制造再生纸的污染程度低,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根据原文第⑧段“使用再生纸还能保护视力”可知,再生纸白度适中,有利于保护视力。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答案】:
(1)B
(2)放在第4段合适,因为第4段是以时间顺序的先后,说明“我国利用再生纸的历史很早”且宋朝在明朝之前。

与该句内容相符合。

(3)作比较,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利用再生纸的最大功效在于减少资源消耗。

(4)①再生纸松厚度很好,印刷效果也佳。

②利用再生纸能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③能降低污染。

④能保护视力。

六、阅读下文
6. 我家的猫和老鼠
毕飞宇
①我有两个姐姐,大姐长我6岁,二姐只比我大一岁半。

我们是在无休止的吵闹和mián yán不断的争斗中长大成人的。

我们姐弟三个就像鼎立的三国,在交战的同时不停地结盟、宣战,宣战、结盟。

真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然了,我们的“分合”都是以小时作为时间单位的。

上午我刚刚和我的二姐同仇敌忾,一起讨伐我的大姐,而午饭过后,一切都好好的,我的二姐却突然和大姐结成了统一战线,一起向她们的弟弟宣战了。

②总体说来,她们联合起来对付我的时候要多一些,因为父母多少有些偏心,对我格外好一些。

这个我是知道的,在事态扩大、弄到父母那里“评理”的时候,父母虽说各打五十大板,但板子里头就有了轻与重的分别。

比方说,在严厉地批评了我们之后,我的母亲总要教导我的两个姐姐:“他比你们小哎,让着一点哎。

”对我就不一样了,母亲说:“下次不许这样了。

”口气虽然凶,但说的是“下次”,“这一次”呢,当然就算了,事情到此结束。

这在我是非常合算的买卖,因为“下次”是无穷无尽的。

假如我的两个姐姐联起手来和我作对,在多数情况下,她们差不多就是那个叫“汤姆”的猫,而我则是老鼠“杰瑞”。

我们家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卡通《猫和老鼠》式的故事,小姐俩气势凶凶的,占尽了优势,恨不得一脚就把她们的弟弟踢到太平洋里去,然而,到后来吃尽苦头的始终是她们。

③我们为什么吵呢?为什么斗呢?不为什么。

倘若一定要找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那只能是为吵而吵、为斗而斗。

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现在正在吃饭,我和我的二姐坐在一条凳子上,不声不响地扒饭,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有点无趣,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局面,在二姐伸筷子去夹咸菜的时候,我会用我的筷子把她的筷子夹住,二姐不动生色,突然抽出筷子又夹我的。

噼噼啪啪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母亲突然干咳一声,一切又安静了。

所争夺的咸菜到底被谁夹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亲的那一声干咳究竟落在哪一个节拍上,这全靠你的运气,有点像击鼓传花。

如果咸菜归我,即使我并不想吃,我也会像叼着了天鹅肉,嚼得吧唧吧唧的,二姐的脸上就会有一脸的失败。

反过来,二姐要是赢了,她会把咸菜含在嘴里,悄无声息地望着屋梁,那是胜利的眼神,赢了的眼神,内中的自明得意是不必说的。

④我们姐弟三个现在都已人到中年。

我长年在外,节日里偶尔团聚,我们谈得最多的恰恰是少年时期的“战争往事”,谈起来就笑声不断。

这一点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有一次我把话题转了,说起了姐姐们对我的好处来:我6岁的那一年得了肾炎,不能走动,每天都由我的父亲背到五六里外的彭家庄去,注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

有一次是我的大姐背我去的,那时候她其实也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又瘦又小。

她在那个晴朗的冬日背着我,步行了10多里地。

快到家的时候大姐终于支持不住了,腿一软,姐弟两个顺着大堤的陡坡一直滚到了河边。

我并没有摔着,反而开心极了,大姐满头满脸都是汗,她惊慌地拉起我,第一句话就是:“不能告诉爸妈。

”这件事都过去30年了,可它时不时会窜到我的脑子里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回忆起来一次就感动一次。

12岁的大姐,冬天里一头的汗,惊恐的眼神——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在人到中年之后反而为这件事伤恸不已。

那一回过年我说起了这件事,我并没有说完,大姐的眼眶突然红了,说:“多少年了,怎么说起这个,你怎么还记得这个呢。

”大姐显然也记得的,不然她不会那样。

她把话题重又拉回到吵闹的事情上去了。

⑤这样的吵闹本身就设置了一个温暖的前提:我们能够,我们可以。

我们幼小的内心世界也许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斗”中拓宽开来、丰富起来的。

时过境迁之后,我们意外地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许多东西也许并不能构成我们的日常生活,它反而是隐匿的,疏于表达的。

然而,它却格外地切肤,有一种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牵扯。

美国人通过《猫和老鼠》的卡通形象向全世界的少儿表达了这样一种典范人生:打吧,吵吧,闹吧,可你们永远是兄弟,永远是姐妹——你们永远不能生活在一起,但你们谁也不能离开谁。

⑥我的儿子最喜欢我的侄女,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几乎就是猫和老鼠,不是追逐,就是打闹。

可是,他们毕竟天各一方。

在他的姐姐和他说再见的时候,他漆黑的瞳孔是多么孤独,多么忧伤。

我多么希望能做我儿子的好兄弟,和他争抢一块饼干、一个角落或一支蜡笔。

但我的儿子显得相当勉强,因为他的爸爸后背上都起鸡皮疙瘩了,就是学不像一个孩子。

(1)看拼音写汉字。

mián yán ____________不断
(2)对第②、③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交代“我家的猫和老鼠”具体所指的对象。

B.解释“我家的猫和老鼠”吵闹争斗的理由
C.表明父母的“教导”和“裁判”无法解决我们姐弟间的吵闹争斗。

D.表达“我”和姐姐们吵闹争斗获胜后无法掩饰的内心的喜悦之情。

(3)第④段中具体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考查字词的书写,注意“绵延不断”的词语积累。

(2)考查学生对句段的分析能力,做题要仔细阅读句段,了解句段内容,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理解作者情感。

②、③段主要写的是我们争吵是无理由的,写出了我们之间的童趣,并不是我吵赢后的喜悦。

(3)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重点段落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的开端、经过、高潮等。

概括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即:我六岁那年的某个冬日;我的大姐、我;年幼的大姐背着小弟去打针,归途中滚下陡坡“我”没有受伤,大姐却为此惊恐不己。

(4)本题是对题目作用的考查。

题目的作用有:线索;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含蓄或形象地揭示文章中心(要具体写出中心是什么);概括文章内容;用修辞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且运用了经典形象来比喻家人,使故事更生动。

【答案】:
(1)绵延
(2)D
(3)我六岁那年的某个冬日;我和我的大姐;年幼的大姐背着小弟去打针,归途中滚下陡坡;我没有受伤,大姐却为此惊恐不已。

(4)①以经典动形象作为题目,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文中姐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增加趣味性。

七、作文
7.题目: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从题目内容来看,“我最喜欢的一首歌”,首先要明确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是什么,要对我为什么最喜欢进行解释,通过一件事将最喜欢的歌与“我”联系起来,说明这首歌的特别之处以及对我生活的影响。

【答案】:
范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

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

带我飞,飞过绝望……”每当我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哼着这首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的时候,我的心理就会充满快乐自信。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英语第一次测验,我考了86分,而我的好朋友穆行、还有何贝贝竟都考了满分,妈妈知道后,狠狠地训斥了我一顿,说我丢尽了她的脸,原因是从一年级起我一直在外面学习英语,而她们却没有,那几天,我一直闷闷不乐,上课发言也不积极主动,下课后也不和同学一起玩了,总觉得别人在嘲笑自己:哈哈,你一直在外面补英语,考得还不如别人……王老师似乎看穿了我的心事,有一天上语文课的时候,王老师突然问:你们谁会唱《隐形的翅膀》,王老师刚问完,有几个同学竟大声地唱起来,我一下在被那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

接着王老师亲切地说:“这首歌会让人充满自信,对你们的成长很有帮助,有时间,你们可以学学。

回到家里,我迫不急待地打开电脑,下载了这首歌曲,并打印了歌词,开始跟着张韶涵姐姐学唱起了这首歌曲。

每一次听着张韶涵姐姐用那甜美的嗓音唱这首歌时,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傍晚,夕阳西下,五彩的霞光普照着一座大山谷,一位美丽的天使穿着白色的纱裙挥动着翅膀在向我招手,忽然间,我似乎也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在天使的帮助下飞过了山谷、飞过了小溪、飞过了树林、飞过了大海,最后,又飞向湛蓝的天空,我是那样的快乐自由……
我最喜欢的是这手歌的歌词,它似乎写出了我的感受,让我从挫折中学会了坚强,让我从失望、自卑中看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经过不懈地努力,我的英语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我也变得比以前快乐、自信。

这首歌我好喜欢,听着这首歌,我似乎变成了快乐的天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