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4届高三地理复习测试卷:13-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选择题
读我国四省区的供水能力及供水构成示意图,完成1~2题。

注:机电井就是以电机为动力,带动离心泵或轴流泵,将地下水提取到地面或指定地方的一套设施;泵站是指给水系统中将水从水源取得的水加压提升到给水处理厂的提升构筑物。

1.图例中字母M、N、P、Q代表的工程措施依次为
( ).
A.引水工程蓄水工程机电井工程取水泵站工程
B.引水工程取水泵站工程蓄水工程机电井工程
C.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机电井工程取水泵站工程
D.蓄水工程机电井工程引水工程取水泵站工程
2.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广东省供水能力及供水构成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广东省的供水能力远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东省的供水构成中,机电井工程的供水能力最高
C.降水多少是导致两省区供水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D.两省区的供水大部分来自于地表水
解析第1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著名的坎儿井引水工程,引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所占
比重最高;内蒙古自治区地表径流缺乏,蓄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所占比重较低;广东省地
表水资源丰富,蓄水工程的供水能力所占比重最高,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小,因此机电井
工程的供水能力所占比重最低.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第2题,从图中圆圈的大小来
看,广东省的供水能力略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东省的供水构成中,蓄水工程的供
水能力最高;影响供水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各种供水工程的数量与完善程度。

故选D.
答案 1.A 2.D
读东部地区各省市农业结构变动表,完成3~4题。

构变化率数值越大,变化幅度越大.
3.下列关于表格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结构变化幅度由南向北增大
B.种植业比例都呈下降趋势
C.林业比例的变化对农业结构变化率的影响最小
D.导致牧业比例上升的原因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大力发展4.导致东部地区各省市种植业、牧业及渔业比例发生明显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科技C.气候D.市场
解析第3题,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天津、江苏、福建、山东四个省区林业比例的变
化是稳定的,因此林业比例的变化对农业结构变化率的影响最小.故选C.第4题,市
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 3.C 4。

D
读我国四个地区的简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四地气候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漫长
B.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大
C.丙地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季节寒冷干旱
D.丁地雨季长,降水丰富
6.下列有关图中四地农业发展着眼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地改良沼泽地,扩大农耕用地
B.乙地开发宜农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C.丙地发展立体农业,改善环境
D.丁地适合发展混合农业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区域边界轮廓特征、河流特征,可以判断四个区域的名称。


左到右依次是:三江平原、山东半岛(乙处为黄淮海平原)、浙江南部、珠江三角洲。


地纬度高,冬季漫长;乙地属大陆性强的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变率
大;丙、丁两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湿润。

第6题,甲地应保护好沼泽等湿地;
乙地的黄淮海平原农垦历史悠久,缺少宜农荒地,发展方向应是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
并改造中低产田;丙地地处浙闽丘陵,应该发展立体农业,进行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丁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适宜发展混合农业。

答案 5.C 6.C
读下表,回答7~8题.
我国不同地区在职工作者行业类型比重(%)表
7. 表中数据表明三地区中( )。

A.上海商品贸易活动最频繁
B.广东水能开发程度最高
C.北京市政建设和住宅建设水平最低
D.广东城市化进程最快
8.三地区在职工作者中,从事制造业比重最大的是上海,原因是( ).
A.上海机械产品出口量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
B.上海制造业发达、部门齐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
C.上海制造业以劳动力导向型为主,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
D.上海制造业的收入高于北京和广东,对劳动力更具有吸引力解析第7题,由表格中数据可知,上海市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娱乐的在职工作者占
就业人口的比重要高于广东省和北京市,说明上海商品贸易活动最频繁。

故选A.第8
题,上海所处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制造业发达、部门齐全,需
要的劳动力数量大。

故选B.
答案7.A 8。

B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②交通落后③资源短缺④外商投资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10.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读图完成11~12题.
11.造成福建复种指数偏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B.海陆位置
C.经济发展水平D.纬度
12.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农业结构的调整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第11题,在图示三省市中,福建的纬度最低,如果考虑纬度位置,福建的复种指
数应该是最高的;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因素的影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小;图示
三省、市都靠近海洋,海陆位置的差异小;福建大部分地区为山地(武夷山)、丘陵(浙闽
丘陵)地区,海拔较高,热量相对不足,导致复种指数较低,故选A。

第12题,读图可
知,上海的复种指数呈下降趋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变暖都有利于复种指
数的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改善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扩大市场范围,但对复种
指数无影响。

故选B。

答案11。

A 12。

B
读图,回答13-14题。

13. ①②两图所示区域共同的自然特征是()
A.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冲积平原
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C.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D。

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14. 有关①②两区域的人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自然增长率都较高B。

两区域南部均以电子工业为主
C。

②区域北部为重要的粮棉产区D。

①区域城市群目前发展迅速
解析根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断①为德国,②为我国湖南省.第13题,①区域北部平原为冰川侵蚀所致,区域主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②区域西部和南部地势高,北部低,区域煤炭资源贫乏。

两区域降水丰富,河网稠密,水源充足.第14题,①区域(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城市化水平已很高,城市群
发展速度较慢;②区域(湖南)北部为洞庭湖平原,为重要的粮棉产区,其南部电子工业不发达。

答案13。

B 14。

C
15.读图,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B地区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与D地相比,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解析C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降水条件较好,
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灌溉,因此发展河谷农业。

答案C
二、综合题
16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2010年5月,中央正
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

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
“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

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
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6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

喀什地区蕴藏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
国前列,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材料二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左下图)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右下图)。

(1)据图说明喀什所在地区和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

(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

喀什地区珠江三角洲
地区
特色农

基塘农业
农业发
展的
限制性
条件
(3)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第(2)题,喀什地区气候干旱,依靠冰雪
融水发展绿洲农业;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丰沛,发展了基塘农业。

第(3)题,
分析材料可回答喀什成为特区的优势条件。

答案(1)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

不同点:喀什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深圳所在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流
沿岸及沿海.
(2)绿洲农业水资源不足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
(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是我国著名侨乡;劳动力丰富。


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枢纽位置.
17.2010年10月18日新华网报道借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昔日的工
业巨人正在迅速崛起。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第三产业比重
15.737。

6
(%)
材料二东北某城市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

材料三三江平原湿地变化图。

(1)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

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
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
(3)试分析材料二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
(4)根据材料三判断,1954年至2000年三江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
化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5)简述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波动?
(6)东北三江平原2008年与成都平原等地区一起被评为十大“新天府"。

试分析产生这
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
上升
(2)钢铁森林
(3)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
保护生态环境.
(4)大量湿地被过度开垦转变为耕地.湿地大面积缩减,会导致地表水涵养量降低;对河
流的调蓄能力降低(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破坏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该地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湿地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力下降甚至丧失等。

(5)土壤肥力下降;东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分布不均,易产生旱涝灾害,
影响粮食产量;纬度位置较高,易受低温冻害、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影响,使东北地区粮
食生产表现出很大的波动性。

(6)过去东北三江平原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后来停止开荒,实施退
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引导下,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

随着农业生产
水平的提高,这里的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
因此被评选为“新天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