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讲的是法国发明家阿切尔由身边的偶然小事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故事。
用现代邮票和黑便士邮票的不同引出“齿孔的精彩故事”,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
生字教学是这堂课的重点,解析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因而采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课文。
我在教学该课第一课时,把重点放在认读生字生词上,这一块花去的时间较多,导致在第三板块的课文感悟时间较少。
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但我在这堂课中有“赶进度”的现象,因为在生字教学时没有控制好时间,比较拖拉,虽然学生掌握的比较牢靠,但是相对的忽略了学生课文朗读感悟。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其实可以不把课文理解放进来,而将重点放在全文的朗读上,整体感知,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我为了完成预设的环节,将整体感知课文拋到一边,只在一开始的时候用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就没有让学生感悟课文了,而是直接跳到文章分析上,所以学生很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整堂课我的教学时间安排没有把握好,忽视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这是我下次要改进的地方。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用无齿邮票和有齿邮票的不同引出“齿孔是怎么发明的?”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一定的条件。
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情节简单,语言平实,因而采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实践操作探究齿孔给生活带来了方便,感悟原来发明就在身边,并不是件难事,并进行开放性的交流,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最后让学生欣赏自己集的邮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我们班有许多小邮迷,我借此机会请他们把自己珍藏的邮票带来给大家看,全班同学都承认邮票确实是“微型的小百科全书”,小邮迷们也高兴极了,决定
把集邮进行到底。
我认为课文教学并不能拘泥于课堂,而应时刻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长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我和学生们一起学完这篇课文,在要结束课文时,我说道:“学了这篇课文,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几只小手高高的举起。
我点了许家诚,他说:“我想说一个词,那就是‘创造’”。
听了他的发言,我为之一震,立刻伸出大母指夸奖道:“说得好!你真是太棒了!”在他的启发和我的夸奖下,小手举得更多了,更高了,有的说“智慧”,有的说“观察”,有的说“动手动脑”,还有的说“勤思勤问”,这时谢培又站起来说:“老师,我想说句话,‘观察才能有创造!”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后记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不仅为新课程提供了新的实施方式,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我们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善于整合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完《邮票齿孔的故事》一课,我安排了一个欣赏邮票的环节,意外地发现班上有许多小邮迷,他们展示的邮品令其他同学啧啧称奇,羡慕不已。
学生对邮票的兴趣促使我设计并引导开展了《走进邮票世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尝试对以下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进人力资源。
为了使学生对邮票的认识更全面和科学,我聘请了一位邮局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家长)为同学们做了一次邮票知识讲座。
他为大家展示了大量精美的资料,有邮票实物,有图片,有文字介绍。
分别从邮票的起源、邮票的种类、邮票的作用、珍贵的邮票和集邮常识等方面作了生动的介绍。
当屏幕上出现一枚枚精美的邮票时,孩子们不时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家长不时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邮票是谁发明的吗?”“邮票打孔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第一枚邮票叫什么?什么时候发行的?”同学们总是异口同声地叫出答案。
碰到不懂的地方,孩
子们会大声提问:“用邮票怎么寄信?”“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手拿邮票?”,家长耐心地一一解答,课堂上少了往日的严肃气氛。
孩子们时而专注时而疑惑时而欣喜的眼神表明他们在家长的引领下正徜徉于邮票的世界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社会上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应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他们能从不同的方面去影响学生,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利用公共场所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
因此,我安排了一组学生去邮票市场调查。
并指导他们事先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
以下是学生们的调查计划:
为了增长见识,锻炼实践能力,本学习小组决定实地调查南昌邮票市场。
这次活动丰富了学生阅历,锻炼了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这种效果是课堂传授无法办到的。
各种公共场所是学生学习的好地方,应该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学习的课堂更广阔,更有活力。
三、借助网络资源。
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大趋势。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重要。
我安排了一组同学从互联网上搜集资料制作自己的邮票网站。
在家长的指导下,他们访问了大量邮票网站,下载了许多自己感性趣的网页,如“香味邮票”、“邮票上的‘八一’”等,制作出自己的内容丰富的邮票专题网站。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浏览取舍锻炼了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辨别选择能力。
下面是吴钰雯同学制作的邮票网站的首页:
四、从书籍中获取信息。
在互联网等各种传媒作为课程资源进入课堂的时代,我们不能拒绝它们。
但书籍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地位不能动摇。
因为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依然重要。
我安排了一组学生阅读一些浅显的有关邮票的书籍,从中获取信息,并将邮票知识竞赛作为阅读的动力。
刘晨莹同学兴致勃勃地跟大家交流自己从集邮杂志中获得的知识:“‘注重邮德,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坚持业余;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爱而不迷,知足长乐’是我国集邮家马任全的集邮心得。
解放后,马任全将自己在1944年花一千美圆
购得的国宝‘红印花小字当壹圆’邮票捐献给国家。
1982年,邮电部在上海举行授奖仪式,对他的爱国行为进行了表彰。
”孩子们通过阅读不仅获得了大量的邮票知识,提升了人文素养,而且提高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了一条学习渠道。
大量的课外书籍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忽视它,要让孩子们爱读书、会读书,让好书陪伴孩子们成长。
五、发挥实物资源的作用。
精美的邮票方寸之间蕴涵着丰富的信息。
我安排了一个邮票展示的环节,让大家与真实的邮票亲密接触,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接受美的熏陶。
面对自己心爱的邮票,学生们侃侃而谈,有的介绍毛泽东生平,吟诵毛主席诗词,有的介绍我国少数民族风情,有的呼吁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展示的人脸上洋溢着得意兴奋,听的同学眼神中透出专注羡慕。
这是一次有效的美的熏陶,精神的升华。
看来实物资源的作用是图片或其他课件无法取代的。
大千世界,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要本着服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宗旨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整合,拓宽学习的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
而空洞的讲解,乏味的说教,早已经被现在的小学生所厌倦,又何谈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本文的教学我就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实践。
以此完成导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习于轻松、不知不觉中。
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所以,通过上节课也让我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有趣的捷径。
另外课堂中问题的提出要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发挥自主性。
比如提出的"可是当邮票撕下来以后,身旁没有胶水,没法把邮票贴到信封上,这又该怎么办呢?谁能像敢想敢做的阿切尔一样来解决这个难题?"和语文实践中提出的"搜集有关邮票的资料",都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在动机。
不仅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形式多样,效果好。
回顾上完的这节课总感觉应该更精彩。
不是老师,而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更出色些。
是什么影响了学生?仔细琢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
悟到发明来源于生活,懂得细心的爱思考的人才能成为发明家。
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相信有无数的小发明家正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