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苏州园林》同步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一、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选文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选文第3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加点词“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选文第4段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5.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6.赏析红色词语的妙处。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

我国古代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

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

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

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

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

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

扬州园林主体建筑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

即竹廊三折,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

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者,停也”。

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

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

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

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临流,静观自得。

笠亭如盖,半枕山腰。

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

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页。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

而园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

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

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

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

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7.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8.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9.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10.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
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1. 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12.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3.“中困占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14.“这样就更强凋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一、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阁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
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解析】提炼关键信息,特别要注意总括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阁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不好。

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

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首先表态“去掉后不好”,然后分析原因。

“往往”一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或作用,删去后与事实不符,“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举例子、打比方,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解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这句话首先是举例子来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就是一幅好画”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4.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介绍苏州园林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同林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从第一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可以判断这篇课文是从游览者的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整篇课文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同林的喜爱、赞美之情。

5.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缺少强调。

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苦。

【解析】“四个讲究”构成排比,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

6.文中的“寂寞”原意是“孤单冷清”,这里是“单调”的意思。

“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

这一句子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得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解析】首先要理解“寂寞”在此语境中的含义是“单调”,“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

这一句子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得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二、7.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

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解析】提取概括关键信息。

阅读时注意首括句的运用。

“廊”第二段中“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第三段中“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第一段中“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

”若没有概括的句子,则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词来整理信息。

从文章最后一段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7.廊的运用原則: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解析】从“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中可以概括廊的运用原则;从“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

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

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一座建筑物。

提炼概括“亭之美”的表现。

9.【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根据题干要求找“举例子”的句子。

标志词一般有“比如、例如等”;作用分析:列举……的例子(以……为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0.示例: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解析】体会语言特点,先从文章找出使用四字短语的句子写下来,然后分析写出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三、11.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

【解析】提取主要信息。

第3段“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12.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考查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般规律是:列举了什么事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3.“之一”不能删掉。

“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这样使语言更准确。

【解析】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表态“不能删去”,然后分析“之一”在语境中的具体作用---“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

最后表明“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解析】解释“悦目”与“明显”在语境中产生的不同效果。

“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