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检测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中学2024届高三年级摸底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

《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

”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

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

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

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

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

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

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

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

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

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

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

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

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

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

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

“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

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
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

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

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

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

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

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

“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小题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 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

D. 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

【小题2】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

B. 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 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

D. 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

【小题3】
1.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
A. 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

——(宋)陆游《寓叹》
B. 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

——(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C.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乡思》
【小题4】
1. 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题5】
1. 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小题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

故选D。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

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

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C.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

故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可知,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
根据“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可知,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根据“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可知,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
根据“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可知,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

【小题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

‘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
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拿得出手的本领
高明昌
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

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

老母亲一一道来,我想了想,确实一样也没有学会。

身旁的姊妹说:“学了做啥?现在样样不需要了。

”可母亲觉得,随便做啥,要防三
年风、四年雨的。

我晓得这“三年风、四年雨”指的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事情,这“防”是指人最好要学得吃饭的真本事。

比如有一门手艺,万一需要时拿得出手,可以养家糊口。

父亲的独门手艺是有点的,我领教过。

我十来岁时就被父亲拉在身边,他捉鲻鱼时我也去的。

捉鲻鱼是靠海吃海的一种表现。

我们家、我们村,靠近东海二三公里。

家里如果几天不开荤了,父亲就去海里走一遭。

他右肩上搭一条渔网,一只手反扣着鱼篓,赤着脚啪嗒啪嗒地走路。

沙泥地上全是脚趾头张开的印记,有时浅,有时深。

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急?父亲说是为了赶潮水。

父亲一出门,就有一帮人悄悄地、慢慢地尾随着他。

捉鲻鱼真的需要技巧。

一是要吃准潮汛。

鲻鱼只在退潮的时候出现,只能在潮头里撒网,而把握退潮时间需要智慧,不懂潮汐知识的父亲,不知从哪儿学会看潮的;二是要看得出鱼在哪里。

我们这里的潮水是泛黄的、浑浊的、涌动的,如何看得出、看得准水里有鲻鱼,眼睛要亮,眼法要准。

而父亲,每每撒网每每有收获。

父亲的这门技术教给了一个人,那人姓叶,是小学体育老师,小父亲几岁。

叶老师放学后总是一脚奔到我们家,与父亲一起烧饭、烧菜,然后一起喝酒。

时间一长,两人成了好朋友,父亲开始向他传授捉鲻鱼经验。

父亲的教法与众不同,他来到潮水里,教叶老师学看潮水,看潮水里涌起的水头,看水头的条数、速度、大小,然后断定这潮水下面就有鲻鱼,命令叶老师马上撒网出去。

试了几次后,父亲就让叶老师自己观察、自己判断、自己撒网。

父亲说,别人说十遍不如自己练一遍。

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

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叶老师像高音喇叭,逢人便喊,说自己学会了捉鲻鱼,是我父亲教的。

许多人都来向父亲学习,父亲像个英雄,站在大门口,“拔挺”喉咙说:“去问叶老师吧,他的网撒得比我好。

”说完就回屋喝酒去了。

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有个看家的独门功夫,就是砌灶头。

老家人造新房子都要砌灶头。

大户人家分家了也要砌灶头。

大家都爱请父亲砌灶头,只个别人家不
相信父亲,请别人砌。

但过了几个月就怨灶头火头温暾,烧的饭菜不香,又想起父亲来。

父亲说好的,我一定相帮砌好。

父亲砌的灶头是有特点的。

最明显的是灶身小,省砖头,也少占面积,而且灶面清爽漂亮;灶膛火头集中,出火快、出火旺,省柴、省力,烧饭烧菜的时间短,即使外面疾风骤雨,烟囱也绝不会烟火倒流。

一句话,就是好看又实惠。

人家砌的灶头用了3年后要翻新,父亲砌的灶头5年后照常使用。

这使得父亲的名气很响。

父亲砌好灶头后,夜饭是不在别人家吃的,这个做法也是替东家省钱。

省钱,是所有农家的习惯。

海边村的男人都是学手艺的。

每年的“三抢大忙”,若是都靠妇女们干活,是会拖节气的。

村上有句谚语: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脱时脱一季,脱季脱一年。

村上要求所有男人回村一周,帮忙“三抢”。

父亲插秧也是快手。

母亲说父亲的快是“邋遢快”,意思是邋遢了才会快,他不邋遢就快不了。

父亲不承认,他的不承认是有道理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本事,他会耙水田。

耙田,确实是一身水一身泥的,想不邋遢也不行。

海边村的耙田是指耙种植水稻的水田,在水田中放满水,适时浸泡后用牛和耙把秧田耙成松软浆泥的活儿,通常叫兜田。

干这活儿的经验,首先要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这个是棘手的难题,泥块在水里,是看不见的,需要感觉,需要技术;其次是整个水田要齐平,不管田大田小,都要平整得像一面镜子。

做到这些,非有十年的兜田实践不可,而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

但父亲学会了,而且学得很到位。

也不知道父亲如何学会的,有人说,村上一位老者见父亲心诚、手巧、善良,就手把手地教会了他。

也有人说,父亲的手艺是神仙点化的。

我不相信,有一回问母亲,母亲说:“哪来的神仙,还不是自己的父亲教儿子的?”就此一句话,我听明白了,明白了也不说,要替父亲保守秘密。

因此父亲每年都显得很神气、很自得。

有一个晚上,我与母亲对坐对望。

母亲轻轻地对我说:“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

”她说,父亲喜欢吃饭,她喜欢吃粥,所以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烧到自己烧不动为
止,辛苦的。

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


【小题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感叹“我”没有学到父亲的本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有一门手艺,在需要时可以养家糊口,而姊妹们则认为那些手艺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活了。

B. 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既照应了上文父亲的本领,也表现了父亲本领之高超,同时为下文父亲教姓叶的体育老师看潮水做铺垫。

C.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我”的眼中事、心中事,更具真情实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代入故事,产生共情心、同理心。

D. 文章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乡村气息,有方言农谚,还有农村生活生产场景的描述,令人读起来饶有兴味。

【小题2】
1. 关于文中“拿得出手的本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亲看潮汛的方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语文时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B. 砌灶头是父亲的一样本领,父亲砌的灶头既好看又实惠,他砌好灶头后不在别人家吃饭有为了给人家省钱的因素。

C. 父亲耙田可以使兜到田里的每一块泥都不出现僵块,而且能把整块水田做齐平,平得像一面镜子。

D. 对于父亲如何学得本领,人们传说不一,母亲认为不是老者教的,也并非神仙所授,而是家传的。

【小题3】
1.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拿得出手的本领”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小题4】
1. 本文以“我”和母亲的对话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①“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

③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我”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小题4】①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

②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

③通过“我”和母亲的对话,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

④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

[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第三段补叙了捉鲻鱼的技巧”说法有误。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意义是填补故事情节上的漏洞。

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捉鲻鱼技巧的内容,是插叙并非补叙。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词语的意义的能力。

A.“父亲看潮汛的方法”张冠李戴。

根据原文内容“就这样,赶一趟潮汛,教一个方法,叶老师学会了。

父亲的这个教法,让我辨出来许多滋味,我教学生语文也用这个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知,是父亲教叶老师看潮头捕鱼时的教授方法给我启发,而不是他看潮头的方法。

故选A。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作者通过与母亲对话“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

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这一方式,引出父亲三项拿得出手的独门手艺。

由此可知:“拿得出手的本领”,指父亲掌握的三种独门手艺,即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此后,根据第一段内容,作者在第1-5段介绍了父亲捉鲻鱼的高超本领,以及教人学会捉鲻鱼的独到;在第6-7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砌灶头的本领,在第8-10段集中描写了父亲耙水田的高超本领。

所以,围绕文章开头所说的“拿得出手的本领”这一核心,按照次序介绍了有关父亲掌握这三种手艺的细节,每一部分都同“拿得出手的本领”相关。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你父亲除了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外,还为我烧了60多年早饭”“母亲泪眼蒙眬地问我:‘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我答道:‘是的,应该是的,完全是的。

’”可知,作者又介绍了父亲的一项新“本领”。

而这项本领除了体现父亲心灵手巧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他对于家人的关系爱护。

作者展现父亲的这一面形象,更体现了我们对他的难忘。

所以,文章最后写母亲追忆父亲烧早饭,认为这也是拿得出手的本领,表达出”我”和母亲对父亲怀念之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在内容上来说,作者在前文主体部分集中展现了父亲捉鲻鱼、砌灶头、耙水田这三项高超技艺。

单从这三项技艺来说,作者主要想要展现的是一个心灵手巧、本领高超、为人善良的父亲形象。

这里的父亲,与“我”们关联性可能没那么高。

而文章最后,父亲的一项新的本领,是“一顿早饭要烧两次,要烧一镬子粥、半镬子饭”,并且心甘情愿烧了60多年,“烧到自己烧不动为止,辛苦的”。

这极大丰富了父亲的形象,展现了父亲除了生产生活能力强之外还有对家人充满温情的一面。

在文章结构上来说,文章开头“最近几年,母亲时不时感叹,说我没有学得父亲的本领。

父亲的本领有捉鲻鱼、砌灶头、兜水田”以“拿得出手的本领”领起,结尾“这应该也是拿得出手的东西,是不是?”也以“拿得出手的本领”结尾。

首尾相互照应,而且充分照应了文章标题“拿得出手的本领”,使文章结构严整,首尾圆合。

文章主体部分对父亲三项本领的叙述与描绘,大部分是较为客观地去直接描写展现父亲的形象。

而在最后一段,父亲依然去世,此刻他的形象是在“我”与母亲谈话的语言里侧面展现的。

从我们的对话里写父亲对家人的关心爱护,这表现我们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余味悠长。

而且,也升华主旨,前文主要表现对父亲本领的称颂,结尾处母亲和“我”的对话表现出我们对父亲浓浓的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