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能力拓展培优检测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能力拓展培优检测卷(附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学校: 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本题3分)在田字格中用正楷字体规范抄写下面7个字,不得涂改。
一年之计在于春
2.
(本题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髻(jì) 响晴(xiǎng ) 看护(kàn ) B .伦敦(dūn ) 着落(zháo ) 镶边(xiāng ) C .狭窄(zhǎi ) 贮蓄(chǔ) 暖和(huo ) D .水藻(zǎo ) 害羞(xiū) 更换(gēng ) 3.(本题2分)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灵 唤醒 安适 水纹 B .肌夫 地毯 薄雪 慈善 C .摇蓝 响亮 境界 澄清
D .奇迹 斜射 狭窄 宽敝
4.(本题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
D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5.(本题2分)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 )
①这种美德既可以体现在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家身上,让人看到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②当今时代更呼唤中华传统美德。
③他们虽有弱点,但又常常闪烁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④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像老王、阿长一样的平凡人身上。
A .“美德”是名词,“更”是副词,“优秀”是形容词。
B .“呼唤”是动词,“他们”是代词,“的”是助词。
C .第③句有语病,应将“闪烁”改为“闪现”。
D .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
6.(本题8分)古诗文默写。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
曹操以“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用“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表达思乡之情。
二、综合性学习(共9分)
7.(本题3分)核心素养: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来吧,同学们,请让我们“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 (1)(本题4分)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
项。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_______
(2)(本题2分)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小明搜集到了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碰到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
A.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畔藕花香。
B.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丹桂香飘赏心悦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3)(本题3分)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不超过15字)
三、阅读(共32分)
(一)(本题5分)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2分)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9.(3分)诗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二)(本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
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0.(3分)[美好的朗读]同学们打算要美美地朗读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些朗读意见,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你觉得不妥当的一项是()
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中,“温晴”重读,能突出济南冬天的鲜明特点。
B.“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句中,“觉得”后停顿,“有了着落”和“有了依靠”连读,这样能读出冬天里济南人的安全感、温暖感。
C.“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句用欣喜、赞叹的语气来读,节奏轻快些,这样,“妙”的韵味就出来了。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中,“济南”重读,强调济南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与众不同,更能突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
11.(6分)[美丽的画面]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句中加点的两个“卧”字有何妙处?)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2.(5分)[精美的描写]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乙]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选自老舍《济南的秋天》)同样是写济南的山,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三)(本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三月的薄唇
①整个春天里,一向觉得,最迷人的还是春三月。
②像一位女子,轻启了她的朱唇:柔软、红艳、醇香,还有一份淡淡的迷茫,一份默默的怀想。
③“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似柳,柳似风,一个劲地“软”。
④那“杨柳风”,就该是三月的风了。
三月的风,不凉不热,不呛不硬,轻轻的,浅浅的,柔柔的。
风,吹过水面,水面就荡起层层细浅的波纹,如一个人儿,淡淡地浅笑;风,吹过山坡,山坡就皴出绿意茵茵,似是为谁铺展了一片温柔的情怀;风,吹过枝头,枝头就绽放花儿朵朵,似是大地举起了华灯万盏;风,吹到一只鸟儿的身上,鸟儿会在天空,划出优美的弧线;风,吹上人的脸庞,宛如一双柔软的手轻轻抚过,那份温情与和煦,直让人心荡神驰。
⑤人该是醉的,醉在这煦暖的三月春风里。
⑥早晨,一起床,推开窗户,一场春雨,正淅淅沥沥地落着。
举首望天,天空的云,只是浅浅的,绝对没有那种黑云压顶的郁闷感。
雨,落得不大,不是那种粗暴的狂风骤雨,细密、缠绵,仿佛是裹带着万般柔情,人的心中,有一种小溪流淌般的愉悦感;空气里,荡着浅薄的水汽,一阵阵地,抚慰着人的脸颊,滑滑的,有一种丝绸的质感。
看看庭院,地面是湿湿的,但那种湿,丝毫没有黏稠感,那是一种酥软的润湿,“春雨如酥”,或许就是这种效果。
细细看去,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庭院中的树木,被细雨滋润着,树皮发着明亮的光泽。
一树桃花,正开着,那种薄薄的白,是如此娇嫩,不敢太近,怕呵出的气息,会弹破了它的脆弱。
⑦那雨,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切,淅淅沥沥地落着,总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情意流转,用它轻柔的情愫,润湿这三月的薄唇。
⑧若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你站立村头,抬头望山,你就能感受到,三月的春山,该是怎样的春意迷蒙,像美人浅浅的眼眉儿。
⑨山,就在近处,并不渺茫。
不过,山高,你得抬头望山。
山上的树,还没有全绿,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出些嫩芽,所以,山,依旧疏朗,给人一种明净、通透的感觉。
但疏朗中点缀着的那些点点的绿,就给山增加了盎然的生气。
你静静地望着,迷离中,仿佛那绿色,正在缓慢地生长,一簇簇,一团团,很快就朦胧了整个山头。
那,就是生机。
也许,大地轻翕一下它的嘴唇,春山,就焕发出一派明媚。
⑩太阳已经升起,金灿灿的阳光,照满山坡。
你能看到山坡上那些清浅的绿。
青草,还是一簇簇的,还不能蔓延成片,更不能绿满天涯。
那一簇簇的嫩草,也许只有在阳光下才能看得清楚,远看,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光点,斑斑驳驳地铺在那儿。
虽然浅,虽然薄,可,就是绿,就是亮,有一份耀人眼目的灿然,也许,那是只有春草才有的色彩。
⑪“草色遥看近却无”,大概就是这般情味。
⑫看看村头,几株桃树,立在那儿。
树皮光滑而明净,散着殷殷的光泽;打着花苞儿的桃花透着浅浅薄薄的红,像是女人的唇。
⑬不,是三月的薄唇:柔柔,肉肉,软软。
(有删改)13.(3分)文章主要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14.(3分)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春风的?有什么作用?
15.(3分)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墙角的小草,刚刚钻出地面,嫩嫩的绿,像点点繁星,逼人眼目。
16.(4分)你怎样理解“三月的薄唇”这个题目?
四、作文(共40分)
17.(本题40分)作文。
记忆中,总有一段时光令我们难以忘怀:或轻松愉悦,或焦虑紧张,或幸福甜蜜,或痛苦忧伤……剪一段时光,让它在你的笔下缓缓流淌吧!
以“那一段的时光”为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2)题目自定,角度自选,文体则是除诗歌体的任意文体。
(3)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文章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9分)
1.(本题3分)在田字格中用正楷字体规范抄写下面7个字,不得涂改。
一年之计在于春
【答案】一年之计在于春
【详解】要求用正楷字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
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不要漏写、多写、错写。
注意“春”字的结构。
2.(本题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发髻.(jì)响.晴(xiǎng)看.护(kàn)
B.伦敦.(dūn)着.落(zháo)镶.边(xiāng)
C.狭窄.(zhǎi)贮.蓄(chǔ)暖和.(huo)
D.水藻.(zǎo)害羞.(xiū)更.换(gēng)
【答案】D
【详解】A.看护(kàn)——kān;
B.着落(zháo)——zhuó;
C.贮蓄(chǔ)——zhù;
故选D。
3.(本题2分)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空灵唤醒安适水纹B.肌夫地毯薄雪慈善
C.摇蓝响亮境界澄清D.奇迹斜射狭窄宽敝
【答案】A
【详解】B.肌夫——肌肤;
C.摇蓝——摇篮;
D.宽敝——宽敞;
故选A。
4.(本题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第二次”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和诗句中的“龙标”都是指唐朝的县名。
D.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答案】D
【详解】A.《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他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选项“三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
B.《次北固山下》标题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选项“‘次’是‘第二次’的意思”的表述不正确;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标题中的“龙标”是地名,诗句中的“龙标”指王昌龄,选项“都是指唐朝的县名”的表述不正确;
故选D。
5.(本题2分)选出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
①这种美德既可以体现在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家身上,让人看到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②当今时代更呼唤中华传统美德。
③他们虽有弱点,但又常常闪烁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④同样也可以体现在像老王、阿长一样的平凡人身上。
A.“美德”是名词,“更”是副词,“优秀”是形容词。
B.“呼唤”是动词,“他们”是代词,“的”是助词。
C.第③句有语病,应将“闪烁”改为“闪现”。
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
D.有误,通读这段话会发现②句“当今时代更呼唤中华传统美德”引出议论中心“呼唤中华传统美德”,应放在开头第一句;①和④是一组表并列的复句,通过关联词“既……也……”可知是衔接在一处的,故④放在①后边;第③句“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总结全文,同时照应开头句②“中华传统美德”,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选D。
6.(本题8分)古诗文默写。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
曹操以“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⑤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用
“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表达思乡之情。
【答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详解】考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澹、竦峙、阔、悬、涯、雁”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综合性学习(共9分)
7.(本题3分)核心素养:思维能力、语言运用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自然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来吧,同学们,请让我们“感受自然”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
(1)(本题4分)在开展“大自然之旅”活动时,班长已设计好两项内容,请你再补充两项。
活动一:展示图片,描绘大自然。
活动二:诵读美文,聆听大自然。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_______
(2)(本题2分)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啬对四季的描绘,小明搜集到了一些描绘四季的对联,但碰到一些问题,请你帮他完成。
根据下列对联所描绘的景物特征,按春夏秋冬排序应是()
A.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畔藕花香。
B.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C.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D.丹桂香飘赏心悦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3)(本题3分)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美丽,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不超过15字)
【答案】(1) 【示例】旅游观光,走进大自然。
身体力行,保护大自然。
(2)BADC
(3)【示例】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解析】(1)本题考查活动设计。
首先分析题干中的“活动一”和“活动二”的标题内容,发现它们的结构都是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而且后一个短语的宾语都是“大自然”,然后再模仿这两个标题写出“活动三”和“活动四”的标题即可。
不能脱离“大自然之旅”这一主题。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示例:游览名山,亲近大自然。
收集景语,聆听大自然。
(2)本题考查对联及排序。
“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中的“藕花香”看出是夏天;“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中“桃花”看出是春天;“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中的“梅花”看出是冬天;“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中的“丹桂”看出是秋天;
故排序:BADC。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拟写标语时,要围绕“保护自然”的主题来写,注意语言简洁明了。
示例:给我一片绿,还你一片荫。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做绿色人生使者。
三、阅读(共32分)
(一)(本题5分)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2分)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
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
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9.(3分)诗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8.C 9.首联中“客路”已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思;颈联的“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光匆匆,年终岁尾,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尾联的“乡书”“归雁”与首联呼应,更直接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愁绪。
【解析】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客路青山外”指诗人要去的路在“青山”之外,并非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
B.“风正一帆悬”意为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并非让诗人感到悬心;
D.“归雁洛阳边”是让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不是“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
故选C。
9.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理解。
诗歌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出飘泊羁旅的情怀;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示时光匆匆,年终岁尾,蕴含旧事物终究阻挡不住新生力量的哲理,让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一封家书到洛阳,点明主旨,表现出诗人的乡愁。
(二)(本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济南的冬天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0.(3分)[美好的朗读]同学们打算要美美地朗读这篇课文,提出了一些朗读意见,下列各句朗读处理你觉得不妥当的一项是()
A.“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一句中,“温晴”重读,能突出济南冬天的鲜明特点。
B.“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一句中,“觉得”后停顿,“有了着落”和“有了依靠”连读,这样能读出冬天里济南人的安全感、温暖感。
C.“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一句用欣喜、赞叹的语气来读,节奏轻快些,这样,“妙”的韵味就出来了。
D.“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中,“济南”重读,强调济南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与众不同,更能突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
11.(6分)[美丽的画面]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句中加点的两个“卧”字有何妙处?)
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2.(5分)[精美的描写]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甲]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乙]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选自老舍《济南的秋天》)同样是写济南的山,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答案】10.D 11.①“卧”,躺或者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村庄和雪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村庄、矮屋顶上的薄雪的可爱,烘托出恬静安适的气氛。
照应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拟人手法,把水和柳人格化,烘托出水的绿,表现出水的温暖多情和作者的喜爱。
12.共同点:都写出了济南的美丽和山的秀美;
不同点:《济南的冬天》着重写了雪后山的秀气,作者抓住“温晴”这一点来写;《济南的秋天》则是写出了山的颜色与变动,抓住山的变化特点来写的。
【解析】10.考查对语句的朗读和情感的理解。
解答时要注意平时对朗读技巧的掌握,要结合语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表达的着重点进行正确的朗读。
D.朗读处理不妥当。
如果重读“济南”,突出的是“济南”这个地方,则无法表现对济南“冬天”的赞美;根据本文表现的“温情”的特点,表现的是对济南“冬天”喜爱和赞美,应重读“冬天”;
故选D。
11.考查赏析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