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术后再出血的治疗(附十二例报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总结
3.1本组资料218例脾手术,12例术后再出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切口选择及暴露科学的切口选择使脾脏达到充分暴露,术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8年来,我院多选择Kocher切口暴露,使深在的脾脏能得到充分显示,脾窝后常规予填充大纱布垫,使脾脏全景尤其是脾膈面能直视下观察及操作,为脾修补术或切除带来良好的视野。一些不规则切口因暴露不佳,导致无法满意彻底止血为术后再出血带来隐患。
外伤性脾破裂术后再出血的治疗(附十二例报告)
摘要】复习我院1998年6月—2008年6月外伤性脾破裂手术218例,其中术后出血12例,发生率5.5%。大多数(75%)经保守治疗避免了二次手术。现就导致脾破裂术后再出血各种可能因素及治疗手段展开讨论。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再次出血
1病历资料
病例采集我院1998年6月—2008年6月间218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病例。其中男性152例,女性66例。年龄6~71岁。术中探查脾损伤情况按Gall—Schede分类。
2资料分析
2.1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多不困难。大多数有明显外伤史,受伤部位位于左季肋部或左上腹部。随着现代检查手段的进步,术前B超和腹部CT可获得明确诊断。临床上亦可借助①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②反复诊断性腹穿DPP和/或腹腔灌洗来加以判断。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根据B超肝肾间隙存在积血,作为剖腹探查的指征。随着70年代以来对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揭示了脾脏有着重要免疫功能,在抗感染免疫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量保脾术应运而生,90年代脾脏外科进入了“选择性有效保脾阶段”。但是保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应本着“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1]”为原则,严格控制保脾术的适应症,根据术中探查脾损伤程度选择保脾或切脾,以免盲从导致二次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术前出现休克138例,无休克症状80例。腹腔出血量300ml~4200ml不等。术后脾窝放置引流192例,未置引流26例。具体术式如下:
其中,脾部份切除术后再出血1例。全脾切除术后再出血9例,脾切除+自体移植术后出血2例。二次手术2例,一例为创面针眼渗血经ZT生物喷胶+泰绫止血纱贴合。一例重扎脾蒂+脾肾韧带迷走血管结扎,均获成功。转院一例,为多发复合伤,术中腹腔出血量4200ml,并进入DIC,术后腹腔引流200ml/小时,转上一级医院介入脾动脉栓塞并大量输注血小板、Ⅷ因子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亡。
参考文献
[1]夏穗生.脾功能研究与脾外科进展.普外临床1989:4:265.
[2]SchedeJ,etal.Splenic repair by fibrin tissue adhesive and collagen fleece. surgery 1984;95⑴:6.
[3]Dixon JA. Anatomy and technigues in segmental splenectomy. SGO 1986;150:516.
③脾部份切除术残留创面的处理。应先阻断脾蒂以控制创面出血,残留脾脏清创修剪得当,残脾断面最好行水平褥式或交锁“U”型缝合,然后以游离或带蒂大网膜覆盖,或用止血纱、生物喷胶作局部处理。常规放置腹腔引流以便于创面再渗血观察。
④术中脾损伤程度的判断及严格掌握保脾术的适应症。熟练掌握Gall—Schede对脾外伤的分级[2],本着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为原则,尤其对术前存在休克,术中存在其他器官复合伤患者,更应慎重考虑。应当把快速阻断出血源,扭转休克变化作为主要的决策。因为切脾后OPSI只是潜在危险,而出血不止或手术时间延长则是现实的威胁。
3.2再出血是否二次手术的判断。本组资料显示,脾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很低,由于术者一次手术时已作了相当积极的处理,术后发生再出血量不是很多,多数每天量在400ml以下。而且对于一次手术后局部仍有渗血者,脾窝常规留置引流管便于观察及后续保守治疗处理。仅有一例出血是每小时大于200ml,因术前全身情况差,严重休克,术中术后DIC存在,才转院大量输注血小板及Ⅷ因子,脾A介入栓塞术。我们认为如再出血量每天小于400ml多可局部灌注止血药或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以及改善全身情况获得成功。如出血量每天大于400ml经积极保守治疗后仍无减少趋势时应尽早行二次手术探查,不要抱侥幸心理而贻误时机,导致全身情况恶化失去再手术机会。因为二次手术多数费时不长,原切口进入,手术比一次手术更加直观明瞭。有条件的医院可尝试介入疗法脾栓塞术[3],可避免二次手术,但脾栓塞术曾报道出现脾脓肿、脾外栓塞导致严重并发症,须慎重把握。
②操作技巧及熟练程度采取脾修补术应谨慎细腻。其操作要点是伤口小而浅者可肠线作间断对合缝合,伤口大而深者宜采用水平褥式缝合,打结时松紧适度,避免缝线切割撕裂脾组织,因为脾脏实质脆弱,脾窦多,血液循环丰富。缝合针眼或残余创面渗血可应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喷胶或大网膜填塞,不确凿的渗血应常规放置腹腔引流以便术后观察。Βιβλιοθήκη 2.2本组病例保脾或切脾情况如下:
保脾术选择脾损伤程度在Ⅰ、Ⅱ级,术后常规脾窝引流管引流量观察。其中出血一例,第一天出血量250ml,予引流管灌注凝血酶原保守而愈。切脾术再出血11例,经腹腔引流管灌注凝血酶原或去甲肾上腺素保守治疗8例,术后第一、二天出血量在400ml以内,无休克症状,保守均获成功。出血量第一、二天在400ml以上2例,800ml以上1例,二次手术2例:一例全脾切除术后脾窝创面渗血,脾蒂缝扎针眼处出血,查无明显血管活动出血,予ZT喷胶+泰绫止血纱贴合,一例因脾蒂结扎松脱,脾肾韧带一迷走血管漏扎出血,予重新结扎止血。转院一例,为术前休克严重,术中腹腔出血量4200ml并进入DIC肝、肠系膜、脾复合伤。转上一级医院引介入脾动脉栓塞术获成功。
3.1本组资料218例脾手术,12例术后再出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切口选择及暴露科学的切口选择使脾脏达到充分暴露,术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8年来,我院多选择Kocher切口暴露,使深在的脾脏能得到充分显示,脾窝后常规予填充大纱布垫,使脾脏全景尤其是脾膈面能直视下观察及操作,为脾修补术或切除带来良好的视野。一些不规则切口因暴露不佳,导致无法满意彻底止血为术后再出血带来隐患。
外伤性脾破裂术后再出血的治疗(附十二例报告)
摘要】复习我院1998年6月—2008年6月外伤性脾破裂手术218例,其中术后出血12例,发生率5.5%。大多数(75%)经保守治疗避免了二次手术。现就导致脾破裂术后再出血各种可能因素及治疗手段展开讨论。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再次出血
1病历资料
病例采集我院1998年6月—2008年6月间218例外伤性脾破裂手术病例。其中男性152例,女性66例。年龄6~71岁。术中探查脾损伤情况按Gall—Schede分类。
2资料分析
2.1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多不困难。大多数有明显外伤史,受伤部位位于左季肋部或左上腹部。随着现代检查手段的进步,术前B超和腹部CT可获得明确诊断。临床上亦可借助①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②反复诊断性腹穿DPP和/或腹腔灌洗来加以判断。国内有些学者认为根据B超肝肾间隙存在积血,作为剖腹探查的指征。随着70年代以来对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揭示了脾脏有着重要免疫功能,在抗感染免疫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大量保脾术应运而生,90年代脾脏外科进入了“选择性有效保脾阶段”。但是保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应本着“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1]”为原则,严格控制保脾术的适应症,根据术中探查脾损伤程度选择保脾或切脾,以免盲从导致二次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术前出现休克138例,无休克症状80例。腹腔出血量300ml~4200ml不等。术后脾窝放置引流192例,未置引流26例。具体术式如下:
其中,脾部份切除术后再出血1例。全脾切除术后再出血9例,脾切除+自体移植术后出血2例。二次手术2例,一例为创面针眼渗血经ZT生物喷胶+泰绫止血纱贴合。一例重扎脾蒂+脾肾韧带迷走血管结扎,均获成功。转院一例,为多发复合伤,术中腹腔出血量4200ml,并进入DIC,术后腹腔引流200ml/小时,转上一级医院介入脾动脉栓塞并大量输注血小板、Ⅷ因子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亡。
参考文献
[1]夏穗生.脾功能研究与脾外科进展.普外临床1989:4:265.
[2]SchedeJ,etal.Splenic repair by fibrin tissue adhesive and collagen fleece. surgery 1984;95⑴:6.
[3]Dixon JA. Anatomy and technigues in segmental splenectomy. SGO 1986;150:516.
③脾部份切除术残留创面的处理。应先阻断脾蒂以控制创面出血,残留脾脏清创修剪得当,残脾断面最好行水平褥式或交锁“U”型缝合,然后以游离或带蒂大网膜覆盖,或用止血纱、生物喷胶作局部处理。常规放置腹腔引流以便于创面再渗血观察。
④术中脾损伤程度的判断及严格掌握保脾术的适应症。熟练掌握Gall—Schede对脾外伤的分级[2],本着抢救生命第一,保脾第二为原则,尤其对术前存在休克,术中存在其他器官复合伤患者,更应慎重考虑。应当把快速阻断出血源,扭转休克变化作为主要的决策。因为切脾后OPSI只是潜在危险,而出血不止或手术时间延长则是现实的威胁。
3.2再出血是否二次手术的判断。本组资料显示,脾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很低,由于术者一次手术时已作了相当积极的处理,术后发生再出血量不是很多,多数每天量在400ml以下。而且对于一次手术后局部仍有渗血者,脾窝常规留置引流管便于观察及后续保守治疗处理。仅有一例出血是每小时大于200ml,因术前全身情况差,严重休克,术中术后DIC存在,才转院大量输注血小板及Ⅷ因子,脾A介入栓塞术。我们认为如再出血量每天小于400ml多可局部灌注止血药或血管收缩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以及改善全身情况获得成功。如出血量每天大于400ml经积极保守治疗后仍无减少趋势时应尽早行二次手术探查,不要抱侥幸心理而贻误时机,导致全身情况恶化失去再手术机会。因为二次手术多数费时不长,原切口进入,手术比一次手术更加直观明瞭。有条件的医院可尝试介入疗法脾栓塞术[3],可避免二次手术,但脾栓塞术曾报道出现脾脓肿、脾外栓塞导致严重并发症,须慎重把握。
②操作技巧及熟练程度采取脾修补术应谨慎细腻。其操作要点是伤口小而浅者可肠线作间断对合缝合,伤口大而深者宜采用水平褥式缝合,打结时松紧适度,避免缝线切割撕裂脾组织,因为脾脏实质脆弱,脾窦多,血液循环丰富。缝合针眼或残余创面渗血可应用明胶海绵、止血纱、喷胶或大网膜填塞,不确凿的渗血应常规放置腹腔引流以便术后观察。Βιβλιοθήκη 2.2本组病例保脾或切脾情况如下:
保脾术选择脾损伤程度在Ⅰ、Ⅱ级,术后常规脾窝引流管引流量观察。其中出血一例,第一天出血量250ml,予引流管灌注凝血酶原保守而愈。切脾术再出血11例,经腹腔引流管灌注凝血酶原或去甲肾上腺素保守治疗8例,术后第一、二天出血量在400ml以内,无休克症状,保守均获成功。出血量第一、二天在400ml以上2例,800ml以上1例,二次手术2例:一例全脾切除术后脾窝创面渗血,脾蒂缝扎针眼处出血,查无明显血管活动出血,予ZT喷胶+泰绫止血纱贴合,一例因脾蒂结扎松脱,脾肾韧带一迷走血管漏扎出血,予重新结扎止血。转院一例,为术前休克严重,术中腹腔出血量4200ml并进入DIC肝、肠系膜、脾复合伤。转上一级医院引介入脾动脉栓塞术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