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池市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高兴地得知,这幅分离很久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展出,这反映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②最新报告显示, 2011年12月31日,我市共增加十种来汉越冬的候鸟,种类包括蓑羽鹤、淡眉柳莺、针尾沙雉等。

③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他已经命令美国国防部彻底调查此事,无论事件涉及到什么人,射杀阿富汗平民的美军士兵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A . 最终合并截止不遗余力
B . 终于合璧截止不折不扣
C . 最终合并截至不折不扣
D . 终于合璧截至不遗余力
2. (2分) (2019高二上·铅山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 . 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 .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 .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3. (2分) (2019高三上·启东期中) 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
A .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B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 (6分)(2020·内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儒家传统政治哲学里,围绕人民为什么会服从君主统治的问题,形成了两种答案:一是人民悦服于圣王的道德品质和超群才能,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的圣王,即悦服于“德”;一是人民屈服于君主的暴力统治,如对桀、纣等暴君以及霸主型诸侯的臣服,即屈服于“力”。

可见,在现实政治中,德、力都是推行政治意志、实现统治所依赖的资源或工具。

依赖“德”还是依赖“力”来进行政治统治,是王霸之辩最初要回应的问题。

孔子力主依赖“德”来进行政治统治,并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主张。

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中,有基于德性的“德礼之治”与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的分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王霸”之分,但其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则影响了儒家在政治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基本立场。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将王、霸对举,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治理或者统治方式上的对峙明确地呈现出来。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的阐述里,他先说“霸必有大国”,“大国”显然对于君主是有吸引力的;但他接着又说,像汤、周文王这样的圣王所领导的国家刚开始都是“小国”,但是他们推行王道,后来都成为人们敬仰的“圣王”,他们所领导的“国”也成了天下之共主,对于君主来说,汤与文王的成就可能更具有吸引力。

这样,孟子列举了两种获得政治成就的可能性,一是推行霸道迅速成为“大国”,二是推行王道收服天下人心并最终“王天下”。

孟子主张推行王道,对于现实中的“大国霸道”不以为然。

孟子之后,荀子进一步扩大了王霸之辩。

荀子在王霸对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统治上王道、霸道、亡(危)道的三分法。

荀子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仁人之所务白也”(《荀子·王霸》)。

在荀子看来,王道政治依靠的是德义,德义能促使君主隆礼重贤;霸道政治依靠的是诚信,诚信使得君主重法爱民;亡(危)道政治凭借的则是权谋,权谋则使得君主好利多诈。

虽然荀子提出政治统治上的“三分”,但其核心内容还在于王霸之辩,完全符合道义是王道,部分符合道义是霸道,彻底丧失道义就要丧失其统治的合理性。

就此而言,荀子所讨论的王霸之辩,仍然与孟子所倡导的德性至上的路线是一致的。

王霸之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政治治理路径上坚持道德合法性的主张,即坚信以道德礼义作为权力运行方式的王道必然会取得最优的统治效果,他们相信,王道最终将长久地主导公共生活。

从公共性的维度对王霸之辩进行审视,对我们认知儒家公共性思想及其现代转化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朱承《王霸之辩与儒家公共性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古代传统的现实统治中,德性和暴力都是君王政治治理依赖的资源或工具。

B .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一种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

C . 在孟子的阐释中,推行霸道和推行王道都能获得最终“王天下”的政治成就。

D . 荀子的三分法扩大了王霸之辩的内涵,但其核心内容仍与孟子的德性至上论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逐层深入展开论证。

B . 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典籍,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C . 第三段引用《孟子·公孙丑上》的内容,用对比论证证明了孟子王霸之分观点的深远影响。

D . 文章以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梳理了王霸之辩内涵的演变,得出应坚持王道治理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孔子划分的基于暴力的“政刑之治”,其实质是一种霸道统治。

B . 汤与周文王的“圣王”成就对君主更有吸引力,因此当时王道盛行。

C . 在荀子看来,王道、霸道和危道在政治统治上成“鼎足而立”之势。

D . 王霸之辩只是儒家在先秦政治治理路径上的主张,与儒家思想的承继没有关系。

5. (12分) (2019高一下·淄博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

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

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

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

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

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

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

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

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

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

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

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

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

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

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

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

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

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

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

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

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

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6. (10分) (2019高二上·西城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有两个原因。

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

《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了,可是《春秋》太简短,《左氏传》虽够铺排的,而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所记的事还不免散碎。

《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
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

《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

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

这称为“正史”。

《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

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

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

这是两书文体各有所胜的缘故。

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

《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

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

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

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

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⑾,算不得著作。

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

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

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

汉代“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他实在表彰得更为到家。

书中收载别人整篇的文章甚多,有人因此说他是“浮华”之士。

这些文章大抵关系政治学术,多是经世有用之作。

那时还没有文集,史书加以搜罗,不失保存文献之旨。

至于收录辞赋,却是当时的风气和他个人的嗜好;不过从现在看来,这些也正是文学史料,不能抹煞的。

《史》、《汉》可以说是自各成家。

《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

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

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

明茅坤说:“《汉书》以矩矱用”,清章学诚说“班氏守绳墨”,“班氏体方用智”,都是这个意思。

晋傅玄评班固,“论国体则饰主阙而折忠臣,叙世教则贵取容而贱直节”。

这些只关识见高低,不见性情偏正,和司马迁《游侠》、《货殖》两传蕴含着无穷的身世之痛的不能相比,所以还无碍其为客观的。

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

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

(1)《史记》被称为我国重要历史著作的原因有哪些?
(2)《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这四人都做了什么工作?
(3)《史记》与《汉书》的不同风格体现在何处?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下·襄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杨万里传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
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

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

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

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嘱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

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摘自《宋史·杨万里传》)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B .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C .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D .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
足/县以大治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宰相是古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职。

宰相也叫相、相国、丞相,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设一个宰相,此人地位仅次于皇帝。

B .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弟者之称。

四级科举考试依次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C . 致仕,指交还官职,即官员退休。

致仕的年龄各朝代有特殊规定,一般是七十岁,有疾病可以提前,“乞休致”是官员自请退职。

D .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或褒或贬评价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杨万里虚心求教,正心诚学。

在张浚贬谪永州时,他多次拜谒不得见,后以书力请才拜见成功;他为了终身谨记张浚正心诚学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 . 杨万里为人正直,遇事敢言。

他任奉新知县时,为张栻被贬袁州一事,他上疏为张栻抗争,又写信劝宰相虞允文助力,事虽未成,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

C . 杨万里慧眼识才,为国举才。

任东宫侍读时,宰相王淮问他:宰相第一要务是做什么?他认为选拔人才最重要。

他所举荐的朱熹等六十人,先后被王淮提拔任命。

D . 杨万里沁屈权贵,刚直爱国。

韩侂胄当正时,他卧家十五年,仍心忧国事并忧愤成疾。

当听说韩侂胄用兵时,他失声恸哭,表达激愤又留字别妻子儿女,笔落而逝。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②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8高二上·柳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宜阳:县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洛河中游,即唐代福昌县城。

①萋萋:形容草茂盛。

②涧水:山沟里的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二两句分别描写萋萋芳草和潺潺流水,一静一动。

B . 三,四句中的“自”“空”渲染了春行路上的冷清氛围。

C . 全诗句句写景,描绘了一幅春行图,具有丰富的意蕴。

D . 全诗情景交融,以哀景写乐情,表达诗人的惜春之意。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9. (2分) (2016高一上·邹平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

③________ ,知来者之可追。

④________ ,泉涓涓而始流。

⑤________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10. (1分) (2019高三下·东河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发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

①________,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②________,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激发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样的状况并不多。

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目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

③________,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受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11. (1分)(2020·顺德模拟) 填写空白部分,要求:语句通顺简洁,符合逻辑。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说:“据情报部门消息,中国窃取了美国高新技术,所以我们决定对中国发起制裁。

”美国国会的调查表明,中国并没有窃取美国的芯片。

有报纸因此批评特朗普说谎。

但特朗普辩护说:第一,________
第二,________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高二上·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能力还没达标,就嫌薪水少;明明没啥钱,打扮却大牌得不得了;稍微受点批评,“玻璃心”就碎了。

父母尚在苟且,已在炫耀诗和远方……在你我身边,这样的年轻人并不鲜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
4-1、
4-2、
4-3、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9-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10-1、
11-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