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春晓》《村居》(通用1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通用12篇)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篇1
古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熟悉“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新词卡片,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春晓》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认读生字“古诗”,并书写生字“古”:
⑴出示:“古诗”。

提问:怎么念啊?(指名回答)
⑵你会背古诗吗?谁还会背古诗?
⑶那大家会背什么古诗呢?同学们可以说说古诗的题目,也可以背背古诗。

(指名说或背,也可以请小朋友领背)
⑷刚才有小朋友和我说不仅能读,能说能背,还会写。

(出示“古”字)要把这个字写好,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呢?(指名说再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出示:“古诗两首”。

一起读。

这里有个生字:“首”,齐读。

谁知道是哪两首吗?
指名读古诗题目:“春晓”和“村居”。

注意“春”和“村”的读音。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春晓》。

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春天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睁开你那明亮的眼睛瞧一瞧,竖起你的小耳朵听一听,春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
说。

春天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你们指导都有哪些花是在春天开的吗?(出示春花的课件,学生欣赏)这花一开啊,春天就更美了。

2、理解诗题:晓是什么意思?(早晨)春晓连起来理解就是?(春天的早晨)
3、简要介绍作者孟浩然。

(学生注意听)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他是大诗人李白的朋友,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三、初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注意老师的停顿。

2、认识文中的生字。

3、认读生字
4、自由读。

孩子们,你们的发音真准啊!想把这首诗读得更美些吗?好,我们先来瞧瞧诗里说了些什么!
四、深入理解
1、感受“春眠不觉晓”中舒畅的感觉。

我们先学习前一句诗句,谁来读一读?生读:春眠不觉晓。

学习古诗要从字词入手,你觉得第一行中哪几个字不理解,需要大家帮助?
“觉”是什么意思?“觉”是多音字,“不觉”在这里可以解释为“不知不觉”。

“眠”是睡觉的意思。

现在你能把这行诗句的意思告诉大家吗?
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睡的这么舒服,醒来后伸伸懒腰,你会说什么?
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醒来听到这么美妙的叫声,心情真舒畅呀,来试试看,第一句如何读呢?
生读、指名读、全班读
2、感受“处处闻啼鸟”的美好意境。

哪里有小鸟的叫声?什么是“处处”?学生闭眼,全班学生学鸟
叫,说说自己的感受。

朗读诗句。

3、感受后两句诗所蕴含的感情。

(出示课件:花落了一地)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样?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惋惜之情。

五、感情朗读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情感朗读这首诗歌呢?
(1)确定读诗的情感:赞美、喜爱(2)自己朗读(3)和同桌交流(4)指名读、评评
六、在想象中唤醒学生的思维
1、春天的早晨,鸟语花香,风雨过后,落花满地。

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诗句的意思,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诗句的内容变成一副画呢?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2、师(旁白)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各色鲜艳的花都开了,在这美丽的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只听到窗外到处是鸟儿的叫声,鸟儿多么快乐!可是昨天夜里的一场春雨,不知道会打落多少花啊!(生做陶醉状)
3、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
提示:我好像听到小鸟们停在树枝上互相打招呼:“你早!你早!”
我仿佛看到春风把花瓣儿撒在了水面上。

我真想变成一片花瓣儿,像小船儿一样漂向远方。

我仿佛听到春雨沙沙地下着,看到柳树的枝条上又抽出了一片新绿,桃花的花苞一下子胀大了。

4、是啊,这就是春的气息,这就是春的脚步。

《春晓》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
面上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活泼可爱的小鸟停在枝头。

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七、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古诗首眠处闻
2、指导书写:声多处知
【板书设计】
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第二课时《村居》
一、沟通文本与生活,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那么春天在哪里呢?谁愿意说说你的发现?
2、师:草青了,树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唱着欢乐的歌。

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人们为此写下了许多精彩美妙的诗篇,《村居》就是其中的一首。

3、释题:分别让学生用组词方式解释村和居,知道村居的意思就是在农村居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流畅,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不懂的字词句出来。

2、检查生字,指导识字“村、居、醉、烟、童、散”
(1)读准音(学生之间互相检查)
(2)个别字形分析
(3)字一词一句相结合
3、检查指导读课文
引导:
(1)读准字音
(2)注意读时的节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教师读,学生比较,然后续读。

4、师:我们读了古诗,那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草、柳树莺、小朋友放风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师:那么,诗人亲眼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古诗的前两句。

请同学们看画面(出示挂图)想一想我们读的诗句,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

学生试着说,教师小结。

引导:
(1)师:“草长”,小草开始发芽了,什么颜色?你见过吗?在哪儿见到的?你的心情怎样?
(2)师:“莺飞”黄莺是一种鸟。

它在天上飞来飞去,它的心情怎么样?春天来了,有鸟儿在天上飞着,自由地唱着歌,你的心情高兴吗?
(3)师:我们怎么样读这一句诗呢?看谁能读出诗人那高兴的心情,看谁读出自己高兴的心情来。

接着引导:
“醉、春烟”的意思,想象画面
(1)醉,陶醉的意思。

杨柳在古时候指的就是柳树。

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摆动,像什么呢?
(2)春烟,先想象一下是什么样子的。

远远的看到柳树一行一行,春风吹拂,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根根细细的柳枝,而是一片片的绿色,在春风中飘荡,有云烟的感觉。

(3)师:把两句诗放在一起,练习读一读。

读出景色的美,读出心中的情。

2、师:那么,诗的三四句呢?同学们自己先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说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引导:
(1)师:“散学”可以换成哪个词语?(放学)
(2)师:“纸鸢”就是风筝;
(3)一个“忙”一个“趁”写出了孩子们什么样的心情: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说一说。

师:谁能读出,小朋友急切,高兴的心情?
四、整体品味,进入诗境
1、听录音,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画面呢?
2、师:这首诗先写景,再写孩子们的活动,有景有情,有静有动。

3、师:想象古诗内容,练习背诵。

五、写字指导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忙”
2、分析字型,认记生字(自主分析)
3、练写生字
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提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落、少、扬、烟、童”等11个生字。

会写“少、处、忙、村、放、春、学”7个字。

2.学习“竖心旁”“反文”两个部首。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准11个会认字。

按正确笔顺书写7个会写字,并注意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

认识并正确书写2个部首。

2.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建议学时数:2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对于春天,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指名说话,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激发学习情趣)
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和我们一样,古时候的文人也作了很多诗来赞美春天。

请看这首诗(课件(或看书)出示《春晓》诗文。

)。

(二)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试着读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拼音节、结合上下文猜字、问同学、问老师等。


1.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夜、落、少、知、处。

(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春
[此环节意在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

分析字形以会写字“少”、“处”、“知”为主。

]
(三)再读诗文:检查读音。

1.自由读。

2.同桌互相读。

3.指名读。

(四)识字、理解、感悟、朗读:
学生自读诗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整体感知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教学。

顺学而导。

]
具体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学习“春”。

理解“晓”。

a学习“春”时可以采取猜字谜的形式:“三人观日”。

既而理解“春”的意思,指名进行组次练习。

b读题目质疑(如果学生初读时已经提出就直接解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c结合“日字旁”理解字义——与太阳有关。

指早晨。

d再读课题,导入:这首诗表现的是春天早晨怎样的景象呢?
(2)分别朗读每一个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
a:春眠不觉晓: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并读出春天的早晨沉睡后舒服的感觉。

引导朗读:春眠/不觉晓。

b:处处闻啼鸟:通过课件演示,理解“处处”。

(分别在不同的方位出现小鸟及叫声,使学生如临其境。

)引导朗读:处处/闻啼鸟。

学习“处”:分析字形:半包围结构,先外后内。

与“外”、“夜”对比记忆。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被春雨打落的花瓣,使学生感受诗人对落花的怜惜之情。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

d:学习“知”:分析结构,认识“失字旁”。

重点指导第四笔不出头、第五笔是点。

e:学习“少”: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容易错的地方,与小对比。

第二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区别多音字“shǎo”“shào”。

f:整体感悟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熟读成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背诵,如自由练习、指名背诵、师生互相提示合作背诵等
(五)写字:
(六)布置作业:
1.必做:背诵古诗、抄写生字。

2.选做: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村居》
步骤:
(一)谈话导入、解题、学习“村”。

1、上节课我们学习学习了《春晓》,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
2、学生背诵《春晓》
3、激趣:下面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村居》。

4、齐读课题,学习“村”:
问:关于这个字你都知道什么?(音?义?写?部首及形声特点等,)
[此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展示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识字、写字,加强合作学习。

]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1、带入情景:诗中描写的就是在乡村居住是看到的一种春天的景象。

(出示课件你们想看吗?
2、整体感受: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个性展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
3、导入识字:诗中有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你能试着认会吗?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1、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生字、鼓励合作互助。

2、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3、检查指导读课文,指导读流畅。

(四)理解词句,了解诗的大意。

1、自己学习:自己逐句读诗,想一想每一句诗什么意思。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读懂的内容、讨论不懂的词句。

3、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每句诗的大意。

重点指导词义:
拂:轻轻地擦、扫。

纸鸢:风筝。

烟:春天蒸腾起的烟雾。

(五)指导朗读,体会诗情画意。

学生自己试读,小组汇报、评议。

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给全班同学听。

师生共赏。

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看图、课件演示及结合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想象,开
启思维,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帮助了解内容。

[加强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使学生学欣赏,引导学生善于正确评价别人。

在评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赛读,使朗读水平层层提高]
在师生评议、竞赛探究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六)熟读成诵。

自由背诵、同桌检查。

(七)指导写字。

1.同桌研究,重点指导:
忙:重点板书“竖心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

(右边的横插在左边点的下面。


村:左右同高同长,注意“木字旁”和“村”中两点的位置关系。

放:板书四笔反文的书写方法。

可采取笔画拼摆的方式让学生形象感受。

(八)布置作业:
必做:抄写、听写字词、背诵。

选做:到户外去放风筝,体会放风筝的乐趣。

:[低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感知为主,在识字教学中,要加强教师的
师范作用、尽量采取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实际拼摆是一种直观有效的书写指导方法。

学生也感到兴趣盎然。

]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篇3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明白《春晓》这首诗的意思了。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要边看边听,边听边想。

(播放《春晓》多媒体课件: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丝丝细雨轻轻飘下,无声无息,撒向大地。

雨中,朵朵美丽的花儿轻盈曼舞,棵棵绿苗生机勃勃,尽显早春曼妙景象。

同学们无不为这美妙的景象感染了。

纷纷屏息静观,如醉如痴。


师:真美呀!同学们想把这段画面记下来吗?闭上眼睛,放放电影,你的小脑袋里会出现更美的画面呢!
(教师里似乎只剩下轻盈的音乐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小手如云)
生:我看到天上飘起了一阵阵小雨,像细丝儿一样,洒在脸上,又凉快又舒服!
师:老师似乎也感觉到了。

生:我看到花儿变得更美丽了,水滋滋的,像刚出生的娃娃一样,特别惹人喜爱,我想,一定是雨儿给它洗了一个澡呢!
师:想得真好!
生:我看到绿油油的小草长起来了,鲜艳的花儿开起来了,他们的微风细雨中点着头,似乎在说:“谢谢你,小雨儿。


师:是呀,是春雨儿滋润了万物,才有这么美丽的花儿、草儿。

生:对,这真是一场好雨啊!
生:这是一场及时雨。

师:真聪明,跟大诗人杜甫都想到一块儿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情不自禁地吟道,语调悠扬动听,如入仙境。

学生摇头吟和,逐渐融为一体,似乎都醉了。


生:老师,我不明白,诗人为什么说这是场好雨呢?
师:你真爱动脑筋,是啊,这雨好在哪儿呢?同学们可以读一读,
想一想,再讨论一下。

(教室里响起了读书声、议论声,教师参与了几组,不时点拨。

数分钟后,议论声渐止……)
师:刚才有几个同学在讨论的时候都争了起来,能告诉老师,你们在争什么吗?
生:春雨的确是好雨,因为它能滋润万物,诗人说:“润物细无声。

”就像妈妈一样给花草喂上了新鲜的奶汁儿。

生:我认为春雨不一定都是好雨,头几天下了一场雨,今天又下了,我都难受死了。

我觉得诗中写得雨儿不一样,下得很及时,不乱下,诗里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重读了“知时节”、“当春”两个词。

)所以我说,下得及时的雨是好雨。

生: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诗中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觉得这场雨儿不但下得及时,还下到点子上了。

它“潜入夜”,“细无声”,不让别人知道,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做了好事,做好事不留名,像雷锋一样。

师:真了不起(老师翘起了大拇指),你把杜甫写的雨儿都说活了,变成雷锋了。

同学们,你的身边有像春雨一样的人吗?
生:有,一天中午下雨了,我没带伞,是刘怡把我送回家的。

生:袁青峰经常帮我们组扫地。

生:老师,星期四我值日,我忘了关窗户,等我想起来的时候,再来到学校,我看到窗户已经关好了,到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做的好事,他就像春雨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

师:应该好好表扬他们。

他们也像春雨一样,有美好的心灵。

同学们,大诗人杜甫把春雨写得如此动人,写她外在美,丝丝轻飘,随风潜入,无声无息;写她的内在美,下得及时,做了好事不留名。

杜甫把诗都写绝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高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评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所谓对话,就不是独角戏,也不是简单对答,应该是对话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结合阅读思考、经验积累等进行的真诚而平等的讨论会商。

一、“平等对话”的实施,有赖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
《春雨》的教学,在学生初知诗意的基础上,依靠现代化媒体,生动地展现了《春雨》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张开嘴巴说话,为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学生在这美的享受中,自然而然地有了学习的兴趣,更容易体会到原诗的美妙之处。

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二、“平等对话”的实施,有赖于师生双方地位的改变
这段对话中,我们看不到教师在牵制学生。

处处皆见的是巧妙的对话暗示、引导,教师随机应变,将学生入境到与文本对话的转折做得不露痕迹,将与文本对话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做得浑然天成。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高超的教育技巧,这仅仅是因为教师心中有学生,师生的对话是“平等”的,他们之间只存在着相互影响,而不存在牵制。

三、“平等对话”的实施,是师、生、文本三者的平等交流
《春夜喜雨》一诗,是“诗圣”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春雨》截选其前四句,精心塑造了“春雨”的“好雨”品格,从“知时节”到“润物细无声”,从“当春”到“潜入夜”,无不是诗人匠心所在。

这一片断的教学,教师在充分把握诗作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师、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交流,有利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平等对话”的实施,有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
“不学《诗》,无以言”。

没有语言积累,说话必然平淡无味,更不用谈什么感染力了。

上面的片断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语言积累都是相当丰富的。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是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要求。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篇4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认读生字“古诗”,并书写生字“古”:
⑴出示:“古诗”。

提问:怎么念啊?
(指名回答)
⑵你会背古诗吗?谁还会背古诗?
⑶那大家会背什么古诗呢?同学们可以说说古诗的题目,也可以背背古诗。

(指名说或背,也可以请小朋友领背)
⑷刚才有小朋友和我说不仅能读,能说能背,还会写。

(出示“古”字)要把这个字写好,你要提醒大家什么呢?
(指名说再请小朋友到黑板上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出示:
“古诗两首”。

一起读。

这里有个生字:
“首”,齐读,谁能这样说一说?
谁知道是哪两首吗?
指名读古诗题目:
“春晓”和“村居”。

注意“春”和“村”的读音。

3、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春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件录音范读:
⑴第一遍认真听,听好后,请大家评一评。

好吗?好在哪儿?
⑵我们再来听第二遍,请拿起笔边听、边圈出翘舌音的字,交流,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检查:
小组朗读。

三、学习古诗,朗读感悟
1、读读古诗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春”,与春天有关,“晓”留疑,等学完古诗后解决。


2、“最佳搭档”游戏:
老师来说一句话,看看谁能在古诗中找一找,用古诗中的一句来
说一说。

说对了,我们就是最佳搭档,击掌祝贺。

学生说对哪句,随机出示相应的诗句,并学习理解生字词。

3、学习前两小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⑴师: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了,睡觉的时候,睡得很香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⑵找搭档前,先来说说你刚才听到什么了?
⑶出示:春眠不觉晓。

⑷认读生字“眠”并理解:
(眠:睡眠,睡觉,所以是目字旁的。


⑸早上一醒来,诗人听到到处都是小鸟叽叽喳喳动听的鸟叫声。

谁是我的“最佳搭档”,用诗中的一句话说是?
引出:处处闻啼鸟。

⑹谁想找最佳搭档,记住说得好的才能成为你的最佳搭档。

⑺认读“闻”字,在这里有个字和听的意思是一样的,请拿起笔用“”标出来。

(用耳朵听,所以闻中有个“耳”字。


⑻这么认真就奖励大家“闻一闻”鸟叫声,请用手做好“闻一闻”的准备动作。

(课件播放鸟叫声)
⑼听出来了吗?鸟儿在说着什么?唱着什么?这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心情赶紧读读这两句吧!
4、学习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出示花落图,观察:不仅听到了,还看到了什么?花儿怎样了?想一想花儿落到哪里了?
(地上:好像花毯。

小溪里:在打转又好像鱼的花伞。


⑵落到地上,落到小溪里,不知有多少花朵被打落了。

(强调句子:花落知多少)
⑶看到那么多打落的花儿又想到了什么?
⑷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

⑸引出句子:夜来风雨声
⑹看到飘落的花瓣,有什么感受(真让人惋惜或别有风味)读一读。

5、解题:学到这,知道这首古诗写什么季节的吗?春天里有鸟语,有落花。

那具体写了一天中什么时间的景色呢?
春晓:晓,天刚亮的时候。

本课指早晨。

春晓,春天的早晨。

6、春天的早晨是什么样的?
自由读。

7、指导节奏。

(拿起笔划一划)
四、朗读成诵
⑴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⑵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⑶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五、书写生字
六、教学后记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人教版二册第一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编排的。

当我们翻开这还散发着墨香味的书本,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美”再次扑面而来。

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去细细地品味这些美的诗文,再联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春天,乐于观察,善于欣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

因而在这次年级教研活动中,我在这组美妙的课文中选择了古诗《春晓》。

《春晓》这首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

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这浓浓的春意以及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