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鄠邑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会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 . 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为利,不媚上,不畏权。

C . 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D . 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2. (2分) (2017高一下·桂林期中)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我们不能总是把目光盯在比赛成绩上,因为有些时候体育成绩的好坏是取决于某些裁判的判决的。

B . 作者还善于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

C .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D . 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3. (2分) (2016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微信最开始是一个社交软件,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平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到了微信4.0.腾讯开始了向平台化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沟通更加轻快便捷。

①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
②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③构建一个集邮件、短信、SNS、即时通讯等应用于一身的个性化立体式通讯服务平台
④微信将加速社交、游戏、电子商务等更多领域的第三方优质应用从PC端向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平移和整合
⑤不断将其他应用引入微信开放平台
⑥为用户带来更多基于微信平台的应用
A . ④⑤⑥①②③
B . ⑤⑥②①④③
C . ③⑥①⑤④②
D . ①④③⑤②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
4. (6分) (2016高三上·银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他加以详细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

春秋笔法由写史“义
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一种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那就是追求语言的简洁和意蕴的丰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委婉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是非和爱憎。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文,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隐瞒,仅是对比较小的事情所作的隐瞒,大事从简或者曲笔。

春秋笔法一般都是遵从事实下的隐晦,婉转的陈述和评论以及有目的的选择;曲笔是曲折抒笔,这里的“曲”是曲折,并不是歪曲。

能够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以教化人民,在笔墨中又流露出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这是曲笔的最高宗旨和理想。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1)
下列各项中,其手法不属于“春秋笔法”的一项是()
A . 《林黛玉进贾府》中,刻画权倾贾府、笑里藏刀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B . 《雷雨》中,周朴园对女仆梅侍萍始乱终弃,三十年后面对鲁妈,在回忆当年时说侍萍是“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C . 《鸿门宴》中写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写道:“脱身独骑。

”用了一个“独”字,来显示作者的态度。

D .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鲁迅先生描写烈士遇害时,写到“从背部人,斜穿心肺”,又写到“其一是手枪”“弹从左肩人,穿胸偏右出”。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 . 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 . 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但行文多附会阴阳
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 . 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春秋笔法,通过材料的选择、详略与显隐的不同,以及用词和语气的微妙差别,来表达作者的是非爱憎,因而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B . 春秋笔法虽用曲笔,但追求在事实下有重点地描述人物和褒贬事件,在笔墨中又流露更多的事实,让人看清真相,所以曲笔并不是歪曲。

C .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这使乱臣贼子害怕。

D . 春秋笔法除了使用“影射”的手法,还对一些小事做了隐瞒,对大事从简或曲笔,孔子用曲笔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可见秉笔直书有多难。

5. (20分) (2015高一上·桐乡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沉沦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
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
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
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3)
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4)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

6. (10分)(2017·乌鲁木齐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其庸: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

1924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儿时因战乱失学,于放羊种地之余不忘读书,“书读得很杂但却读了不少”。

后来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也是因为他有喜欢读书的习惯,以及在无锡读国专时听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的课。

对冯其庸先生来说,读书就是生活。

冯其庸表示:“这一辈子读书有个特点,就是白天都没机会读书。

只有到了晚上关起门来,自己拼命地补课,总是要读到两三点才睡觉。

”冯其庸的生活就是被一本本书摞起来的,他的人生就是一个书架,读过的书中有着他的记忆。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

1954年,冯其庸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国文教研室任教,从那时起,认真读起了《红楼梦》,这一读就再没有放下。

在近50年的研究中,冯先生著有《解梦集》《梦边集》《漱石集》《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等30余种红学专著,从曹氏家族的谱系研究到《红楼梦》版本和脂砚斋评本的研究以及对《红楼梦》时代背景、艺术思想的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个高标准的参照系,成就最大。

“文革”期间,因曾多次被中宣部、作协借调写作理论文章,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多次,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也都被抄走。

于是他悄悄托人借来一部庚辰本,“我白天挨批斗,深夜却秘密抄写庚辰本《石头记》,抄了将近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但却使我对《红楼梦》开始有了些理解,这就是后来研究《红楼梦》的一点点基础。

”后来,冯其庸在研究中发现了庚辰本照抄己卯本,在己卯本早已散失一半的遗憾下,庚辰本的珍贵价值得以被世人了解。

总在读万卷书,总在行万里路。

在众多的实地考察中,冯其庸先生十次进新疆的经历早已传为佳话。

晚年的冯先生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
访西部,并力主在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的视野。

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王炳华回忆说,“1986年,先生第一次到新疆大学讲学,就去了吐鲁番、吉木萨尔、库车,结果一发不可收”。

20年间,他先后十赴新疆,涉瀚海,访楼兰,追寻玄奘西行东归的古道。

1998年8月,年过古稀的冯其庸第二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发现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为玄奘东归后1355年来的第一次发现。

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

2005年,冯其庸先生第三次登上帕米尔高原,为玄奘立东归碑记。

谈起艰辛的高原沙漠之旅,冯其庸先生说:“对我来说,乐大于苦。

有些苦,我根本没在意。

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同行的年轻人有的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眼花气喘,有些撑不住,我则基本如常,所以我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尤其我的游历是和学术调查联系在一起的,每有收获,那种喜悦,不可名状,足以抵消一切辛苦!”
也就在这一年,耄耋之年的冯其庸先生毅然擎起重振国学的大旗。

并以走万里路的感念生发出“大国学”的理念。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81岁的冯其庸先生受邀出任新中国第一所国学院第一任院长。

冯其庸先生对国学的定位既“新”且“大”,他认为国学是民族思想、精神、智慧、文化的总汇,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共同财富。

先生尤重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并倡导将游学纳入教学体系。

课程设定及授课教师的安排多是在他亲自指导下完成的。

在这期间,人民大学每月给他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而在离职三年之后,他悉数将其还给了国学院,为学生设立奖学金。

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重要图书也捐扶给了国学院,希望学生认真研究国学,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现在国学院开设了明清小说的课程,红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对于红学,他一直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而他在大家心中,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冯先生说:“红学的研究没有止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真正的学者永远是一个跋涉者,一个求索者,正像杜甫诗中所说的:“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 这也可以看作冯其庸先生的夫子自道。

2011年,站在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台上,冯其庸先生深情地描述着大漠之上的朗朗星空,“做学问一定要看到宇宙之大之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只要一息尚存,我就会在学术道路上继续前行,尽可能多地做一些事”。

书破万卷,所涉浩瀚。

冯其庸先生扬名于外,却很难用一个词语描述其身份。

对于“ 大师” 的称号,先生说:“要是将‘大师’理解为‘大学教师’,我倒很符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冯其庸为人宽厚,以“宽堂”为号可能就是表达这种人格上的追求。

而这种人格力量反映到他
的书画上,其宽厚的气局就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人格精神。

冯其庸还擅长书法和绘画,书法宗二王,画宗青藤白石。

所作书画为国内外所推重,被誉为真正的文人画。

(摘自百度百科)
②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

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

(摘自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1)
“在众多研究和爱好中,冯其庸于红学用力最深”,下列不能体现他“于红学用力最深”的一项是()
A . 冯其庸的研究领域宽,包括书画在内的爱好也多,而他最下功夫、成就也最大的还是对红学的研究,如红学专著《瓜饭楼丛稿》就达三十五卷册。

B . 冯其庸阅读、研究《红楼梦》近半个世纪,涉及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艺术思想等方面,研究全面丰富又自成体系,为后学者提供了高标准的参照系。

C . “文革”期间,冯其庸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多次被抄家,珍爱的《红楼梦》都被抄走,但他还是冒着危险在深夜偷偷抄写借来的庚辰本。

D . 冯其庸对红学始终深切关注,他像保护眼睛一样珍视红学,而他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他认为研究之路没有止境,勉励后学担当责任。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及特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冯其庸一生酷爱读书,儿时就利用一切时间去读。

对他来说,读书就是生活,由于爱读书的习惯,后来他才有机会由中学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 . 冯其庸晚年致力于西域学的研究,他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古道,而西域学能纳人国学研究的视野,也是他力主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结果。

C . 作为人大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对国学的认识颇有见地。

他重视课程建设和师资聘请,亲自指导完成了课程设定和授课教师的安排等工作。

D . 冯其庸登上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戏称自己是“高山族”;别人尊其为“大师”,他说自己是“大学教师”,主要表现冯其庸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E . 本文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借用杜甫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冯其庸谦逊的态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赞佩之情。

(3)
冯其庸被称为“大师”,你认为他是哪些方面的“大师”?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7高一上·东莞期中)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毫毛: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B . 臣请入,与之同命同命:拼命
C .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D .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小人的谗言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B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D . 常以身翼蔽沛公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B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D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有关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指的是室内设宴的座礼。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正对应了鸿门宴会的座次:项王东向坐。

B . 《史记》与《战国策》《左传》的体例不同,属于纪传体,共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

如果要查找项羽的相关历史资料,应该查找该书的“列传”部分,《鸿门宴》就是其中最精彩的段落。

C .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D . 古代史书中常常有“河南”“河北”“江东”“山东”等概念,一般都是泛指某个区域,并非行政区域,更不能等同今天的范围。

如“山东”指“崤山以东”,而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15分)
8. (15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① ,琼彝倒玉舟②。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①菰黍、昌歜:席间食品。

②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

(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9. (5分) (2017高二下·汪清月考)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表达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节操。

②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认为要想做到“而无车马喧”就必然是:________。

③李煜《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形象地写出愁绪绵绵不断的一句是:________。

④《赤壁赋》中慨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2017·武威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

从取向上说,________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________。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

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________。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1. (5分)阅读下面这段关于“潮汐车道”的文字,提取出三个关键词语,且必须是四字短语。

道路交通存在一种“潮汐现象”,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则相反。

在此背景下诞生了“潮汐车道”解决方案,即在交通导流改造中采取可变车道的方式进行交通组织: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相反。

但通常情况下交通道路标志是固定的,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实现车道可变呢?交警可根据现场交通情况,通过手持遥控器,控制可变分向行驶车道标志随时调整车道行驶方向;也可以提前进行程序输入固定标志转换的时间,由它自动变换;控制中心还可以通过仪器监控路口路况。

适时使用远程控制手段对标志牌进行控制;也可以将隔离带变为通过遥控器控制的可移动隔离带……国内最早实施这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