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合肥高三一模作文“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导写及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合肥高三一模作文“山有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郭熙《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窥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①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

以上材料中,郭熙提醒山水画的创作者要从高远、深远、平远等不同视角去观察山的形色意态,结合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角来描绘自然景物。

②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2022-2023学年合肥一模作文题。

第一段引用了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画理论专著《林泉高致》中的“三远法”。

为了更好地分析题目,将第二段划分为①②两层,①属于写作材料,对引文进行了分析,帮助同学们把握文题,降低审题难度;②属于写作任务,要求同学们根据此现象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第三段是常规的写作要求。

从类型上看,这是属于多个核心概念的话题型任务驱动型作文,只有对概念进行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有新颖的见解。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体现高度;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体现广度;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现深度。

由此,可立足三个境界,突破绘画界域,拓展到文化、科技、文艺、处世、研学、治国等多个界域,进行多维度的类比与联想,从而进行丰富而个性化的立意写作。

例如高远,可以联想到人树德立志,定下远大目标,畅想宏伟蓝图,或于为学处世中,登高自卑,踔厉奋发,不懈追求等等。

平远可以联想到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敢拼敢为,或者心胸宽广,放开眼界,提升格局等等。

深远可以联想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反躬自省,顺其本性,回归初心;万千浮华,一真见义;小巧饰虚,大拙返璞等等。

行文有纵横两种形式。

从纵向来看,不同的人生阶段倾向于不同的精神道法:少年为高远之豪气,
壮年为深远之志气,暮年为平远之逸气。

笔者的下水作文,便以这一角度行文,在此不再赘述。

从横向来看,面对不同的生活境遇,需要以不同的精神道法对待:顺境时的“高远”让我们把握机遇,大展宏图,实现人生价值;逆境时的“深远”让我们直面困难,坚守本性,伺机而行;绝境时的“平远”让我们心态平和,调节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优秀范文】
1平芜尽处是春山,远近高低各不同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

高之清明,深之重晦,平之明暗,各有意趣。

高低不同,此中真味,相生相融,美美与共。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仰视历史,慕先哲之光辉,沿迹笃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二百年。

”五千年文脉,才人辈出,群英荟萃。

你我后世读书人于山脚处仰望高山峨峨,追随文脉余音。

是孔子周游列国,以求天下治平;是孟子舍生取义,以养浩然之气;是墨子千里救宋,以成兼爱非攻。

先哲思想的光辉如头顶繁星,指明前行路。

我们要追随先哲的脚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承载五千年文脉之煌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俯视历史,明历代之得失,鉴古知今。

历览前贤国与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有秦之速亡,亦有汉之昌隆。

俯视历史,是跳出时代条件的制约,高屋建瓴,以全局观审视历史,总结出兴替的一般规律。

譬如《过秦论》点明秦之速亡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之故,《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明确了历史规律,可以指导当下实践,以求跳出“历史周期律”。

中国共产党便找到了“让人民监督政府”和“自我革命”这两条正确道路。

我们要鉴古知今,把握历史前行的正确方向。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平视历史,感历史之温度,同频共振。

历史是人文性学科,她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曾经鲜活的生命。

以仰视待之,我们有点卑微;以俯视待之,又或许有点高傲;唯有站在近山处,平视远山,缥缥缈缈,恰是正好。

千年后,或许有人将屈原奉作高不可攀的神,有人笑话他的愚忠,但只有你将自己放在与他相同的时代,才会真正懂他。

平视历史,我们要有历史同理心,与历史人物同频共振,体悟文字更深处的真情。

仰视慕高远之境,俯视明深远之境,平视感平远之境。

三者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高下之别,毕竟山的美是多样的,三者结合才是真正完整的山。

“道并行而不相悖。

”三者有机结合,方可美美与共,于平芜尽处,见春山之多姿。

2多视角,让人生更多彩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以仰视、俯视、平视不同视角观察山的形色意态,我们能体悟不同之美,而以多视角看待生活,我们同样能有全新的收获,让人生更加多彩。

平视生活,从平凡中体味别样。

平视或许无法感受仰视“高山仰止”的震撼,无法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作为最普通的视角,它让我们从最原始的位置认识生活,从最普通的事物中找到不凡。

非洲女子Rose以相机记录最真实的乡村生活,让人们感受到在乡村土地上的淳朴美好;视频制作者李子柒则亲身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个朴实可爱的民俗传统,让社会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香港制作人陈贝儿更滑过溜索,爬上高山,真实记录脱贫后地区人们最平实又最伟大的奋斗生活,让世界认识到中国脱贫攻坚的辉煌成就与中国人民的拼搏精神。

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从最普通的视角平视生活,我们同样能找到别样的美好。

仰视生活,从敬畏中成就自我。

自山下而仰山巅,仰之弥高,我们愈能感受到万物之博大,己身之渺小,愈能理解只有对生活中的大小事物都心怀敬畏,秉持严谨,尽己之精微,终有一天才可成彼之广大,成就自我价值。

北宋名臣韩琦对冗务杂事依旧尽心尽力,事必躬亲,终成一代名相;快递员李庆恒对快递运送知识了如指掌,快递运送技能炉火纯青,终成“高水平人才”;而知名企业双汇生产车间却完全忽视卫生细节,猪排落地直接入库、安全考试抄答案、通风系统长期失修,最终既失了生意,又失了名声。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始终心怀敬畏,才能在仰视生活中成就自我,丰富人生。

俯视生活,从格局中把握规律。

站在不同的高度俯视生活,我们更能以不一样的心境与更广大的格局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从民主革命到社会建设,从外患内忧到国泰民安,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高度、国家的高度乃至全人类的高度领导奋斗,让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21世纪高高举起,让全面小康的壮举惠及全体人民,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想鼓舞世界。

正是自山前而窥山后的俯视,才让我们有更开阔的视角,更清醒的头脑,从而领悟生活的深远意蕴,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一山一世界,三远三视角,生活更是如此。

我们以平视发现不凡,仰视践行严谨,俯视开拓格局。

“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的答卷正在写就。

”让我们以不同视角看待生活,以不同视角书写人生,让生活更美好、人生更多彩,在新时代绘就青春华章!
3俯瞰江山千里,游刃寸心之间
长春八中王瑞(老师)下水文
一轮春江明月,抚慰骚客之情怀;千里沃野山川,寄蕴人生之境界。

视角不同,犹能体味人生不同的感思与觉悟。

王希孟的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以我观之,实乃人生三境:仰峰巅以励高远之志,望遐峦以舒平远之眸,窥山后以静深远之心。

仰峰巅以励高远之志,向阳而发,挥斥方遒。

《格言联璧·学问》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人若有志,便不畏周身褴褛,亦不讳筚路笃行,呼吸之瞬能吞吐万丈阳光,俯仰之间可纵横千仞空翠。

君不见,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发愤著书、祖逖击楫中流……从古至今,任何谋事创业有为者,无不是志存高远,坚定信念,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终获成功。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未名湖到莫高窟,从青丝到白发,一场文化苦旅,埋首黄沙赋锦章;人民教育家张桂梅坚守滇西,扎根山区,赓续薪火,命运置她于危崖,她馈人间以芬芳;水稻之父袁隆平躬耕田畴,春华秋实,解众生温饱,即使河清海晏,也梦入禾下乘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试想,若以高山仰止之态修身励志,何虑不能向阳而发、挥斥方遒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望遐峦以舒平远之眸,山外有海,亦有星辰。

子美望泰山而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身处巍峨,眺望叠嶂,舒展视野,神游千里。

于是,胸襟与格局也会开阔渐远,何止眼前嶙峋,山外有海,亦有星辰。

那个16岁便挥笔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少年,走出韶山冲的僻壤,放眼百代沧桑,寰宇风云,他带着一个民族从遍地狼烟中走向万家灯火。

那个从燕京书香世家款款而行的女子,把唐诗宋词传播到了大洋彼岸,让世界仰望华夏灿烂文明的风韵。

转蓬海外,终归故国,仍“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她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燃灯者。

那个在中南海紫光阁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智者,从黄沙驼铃里瞭望远方,他提出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思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世界再次瞩目东方正在跨越发展的中国。

青蛙环视井底安然自处,才泅困幽罅;大鹏眺望叠嶂蓬勃而起,而后云程发轫。

如是,求索发展之路,道阻且长,只有不囿于迷障,胸怀宽广,眼界开阔,才能履践致远,奔赴山海星辰。

窥山后以静深远之心,恰如止水,静水流深。

《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人生功过是非,不过弹指之间。

汲汲营营,多少邯郸过客;熙熙攘攘,几何金陵走卒。

尤其当繁华锦衣不再,须直面人生逆境之际,反躬自省,透过世间万象,修得心若止水,
静水流深,方是大智慧。

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的苏轼,如拣尽寒枝的孤鸿,或寓居定惠禅院以沉思,或登临赤壁大江以自省,或耘籽月下东坡以体悟,他从名缰利锁的侘傺中窥探生命的真谛,探寻精神的归宿,他深知人间道场不过是与造化安排握手言和,度世最终是度己心。

就像当年被发配贵州龙场的王阳明,久居蛮荒,地处偏僻,他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成为影响深远的心学大儒。

大哲者,往往深陷人生囹圄之际,不会成为涸辙之鲋,而是化为上善之水,沉淀暗涌,静水流深。

明代宋讷有诗云:“一幅生绡不满尺,平远高深生笔下。

”观画如观人生与世界,人之治学处世、树德立功,不仅要仰望山巅、眺望远方,更应窥视己心,才能俯瞰江山千里,游刃寸心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