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白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案:《白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杨的特点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兴趣。

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向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感悟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它有什么特点?”
2.课文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表达。

3.课文讲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明原因。

4.生字词学习
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书写。

学生组内讨论,分享生字词的识记方法。

5.课堂讨论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它?”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6.写作练习
教师出示一道写作题目:“请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7.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8.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

观察生活中的白杨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
1.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讨论的深度。

2.在写作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在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设计对话: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用你们认为最合适的语气和节奏来朗读这段课文,注意体会文字中的情感。

学生甲:我觉得这里的语气应该是坚定的,因为白杨树代表了坚韧的品质。

学生乙:我同意甲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在朗读到“任凭沙尘暴肆
虐,任凭干旱侵袭”这句时,应该读得更加有力。

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

对话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谁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肆虐”的意思?
学生丙:“肆虐”就是指任意残害,比如风暴肆虐,就是风暴任意破坏。

教师:很好,那你能给大家造个句子吗?
学生丙:当然可以,比如:“洪水肆虐,将整个村庄都淹没了。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对话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作者要用白杨来象征坚韧的品质吗?
学生丁:因为白杨树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生命力很强。

教师:非常正确。

就像白杨树一样,我们也应该学会在逆境中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感悟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对话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杨的哪些赞美?
学生戊:作者赞美白杨树“坚韧挺拔”,“顽强生长”,我觉得这些都是对白杨的高度赞美。

教师:是的,作者通过这些词语表达了对白杨的敬佩之情,也寄
托了我们对坚韧不拔精神的向往。

教学过程补充:
在课文讲解环节,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比如: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白杨树在哪些地方体现了它的特点?
学生己:在沙漠中,其他植物都难以生长,但白杨树却能顽强地生存下来。

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想想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白杨树一样坚韧不拔的经历?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在写作练习环节,可以这样引导: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式,用具体的例子来表现白杨树的特点,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白杨”的短文。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点。

2.在讨论环节,要注意引导内向或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进来,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3.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确保他们能基本掌握课文内容。

4.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5.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的时长,适当安排课堂活动,避免长时间单一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6.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发挥个人创意,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7.教学方式要多样化,结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8.在评价学生时,要注重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最终成果,也要看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