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六单元 成长足迹(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忘小学生活——成长足迹》
开心回顾
1.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B.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萤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C.在茂蜜的热带雨林里,一个人穿行是几乎不可能的。

【答案】A
【解析】考查形近字的掌握。

联系词语和语境意义即可判断。

B项“萤光”应为“荧光”;
C项“茂蜜”应为“茂密”
【难度】一般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替换划线的关联词,使句意不变)
———————————————————————————————————————(2)“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虽然但是
(2)列数字其作用是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解析】(1)关联词语考查。

会辨析句子中各分句的关系。

常见的关系有:并列、条件、假设、转折等。

这里句子中各分句的关系是转折。

(2)考查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明;
b.列数字:利用数字详细说明文章;
c.做比较:用其他例子与说明物体进行比较说明;
d.下定义:将事物进行评价;
e.打比方: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

【难度】较难
3.趣味语文:牛顿的故事
少年牛顿
1642年的圣诞节前夜,在英格兰林肯郡沃尔斯索浦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牛顿诞生了。

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

接生婆和他的双亲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

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

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

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牛顿才回到了母亲身边。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

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

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

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

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

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

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

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

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

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他写了一首题为《三顶冠冕》的诗,表达了他为实现献身科学的理想而甘愿承受痛苦的态度: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视他如同脚下的尘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场空虚;
可是现在我愉快的欢迎一顶荆棘冠冕,
尽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见光荣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现,
它充满着幸福,永恒无边。

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

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

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

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

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

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

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

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

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

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

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课前导学
一、教学目标
⒈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

(选做)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

(选做)
4.讨论和制订活动计划。

共同制作“班级纪念册”。

二、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

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

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

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2.活动建议
综合性学习要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主。

“成长足迹”板块可以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

为了制作好“班级纪念册”,可以分成三个活动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了解活动建议,明确活动目标,讨论活动方案,并
达成“制作‘班级纪念册’”的共识。

第二阶段:以制作“班级纪念册”为轴心,把纪念册分为“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学生自主合作,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确定分工与合作的事项后分小组挖掘素材,多渠道收集资料,并围绕各个栏目分别组织过程性交流。

本堂课是在小结前阶段“同学情深”“集体荣誉”活动收获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师恩难忘”这一栏目的制作交流,学生将就活动中的收获和新生成的问题互相点拨,分享经验,共同为本栏目的制作出谋划策。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各自制作加工的文集,小组间交流赏析,探讨活动成果的利用,为下一段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轴心,以“师恩难忘”为切入口,教材引路,巧妙地将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融会贯通,使学生在交流、汇报、探讨中,从不同角度回顾追忆,感受老师的辛勤付出,感受浓浓师情。

作业设计
1.【题文】看拼音写词语。

tiān yá hǎi jiǎo wén suǒ wèi wén yǔ shì ɡé jué
()()()
luòhuānɡ ér táo yúɡuànér rùyóu shǒu hào xián
()()()
【答案】天涯海角闻所未闻与世隔绝落荒而逃鱼贯而入游手好闲
【解析】课内词语的考查。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书写时要与同音字和形近字区别。

【难度】容易
【结束】
2.【题文】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毒()蜜()未()慌()
每()密()末()荒()
【答案】毒打蜜蜂未来慌张
每天秘密期末荒地
【解析】形近字的考查,从偏旁部首去判断。

【难度】较易
【结束】
3.【题文】分析下面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2)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3)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

()
(4)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5)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答案】(1)设问(2)夸张(3)设问(4)反问(5)比喻
【解析】修辞手法的考查。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反问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解题思路:通读题文,由易到难。

【难度】较难
【结束】
4.【题文】课内阅读。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选出恰当的词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处。

a.开 b.青c.来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________(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________。

文章紧紧围绕“________ ”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和________。

5.在倒数第二自然段找出文中一句比喻句,用单曲线划出。

这一句中,作者用________和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 a
2.(1)比喻(2)拟人(3)反问
3.我不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

4.散文朱自清匆匆时间流逝的踪迹时光流逝无奈惋惜。

5.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轻烟薄雾过去的日子过去的日子已经烟消云散了
【解析】1.课内背诵积累。

2.修辞手法的考查。

能够区分修辞手法的特点:比喻: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拟人: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反问:答案蕴含在问句中。

3.句型转化。

理解“何曾”:反问词,表示不曾。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需要把句中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词改成否定或肯定的词,再将原句中的问号改成句号。

4.考查文章体裁及作者等的积累。

5.比喻修辞手法的考查。

比喻句作用的答题步骤:生动想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难度】较难【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