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陈虹国贸二班2012101152
五一期间,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及当代大学生是否存在信仰危机,我与同学在西政校内做了有关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希望通过对西南政法大学的抽样调查,力图解读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信仰的方法。

一、调查情况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大范围的信仰危机”,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她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但部分学生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她们很少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并表示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她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了解甚少。

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她们表示“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好的,她们都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有些人表示她们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以后就业,但只是少数。

二、数据分析
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

有78%的学生
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76%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84%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

例如,有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认为理论学习有一定效果的达到了32%。

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认识上,有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

多数学生积极向上,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例如,在社会多样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社会条件下,有78.4%的学生认为应该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94.3%的学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要“让国有企业增强实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61.7%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例如,有80.2%的学生反对“真正…西化‟了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有89.7%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所谓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向前推进了,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三、问题总结
1.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自己的政治意识淡漠。

在西方多党制、多元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

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是很感兴趣,没有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学校老师们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并未切实与实践相结合,教育脱离实际,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也力不从心。

4.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方式单一,学生们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也很单一。

四、原因分析
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学生的感染力不够,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因而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学生喜欢马克思主义、愿意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矛盾,如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导致在一些人中出现了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论,以及政治中出现一些收贿受贿、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高校学生大规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长期影响着学生等等。

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化解,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见到成效,因而对部分大学生产生了错觉,使他们轻
信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没用等错误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讲解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讲解不深、分析不透,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不够,直接导致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引导不到位,因而不能有效地向学生分析和解读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以使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兴趣。

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渠道单一。

从目前的高校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看,主要平台还是课堂教学。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分析在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几个主题的调查中发现真信马克思主义的仍然是主流。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没有用的问题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其现实意义,这说明各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和灌输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基本的认识,大部分学生信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学生中的主流。

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既反映出了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不足,也说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去武装更多大学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不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不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去武装这部分学生,将有可能被其他不良
文化或西方腐朽价值观所占领。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

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

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

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不适应。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与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适应;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

民间舆论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甚至认为是专业能力不行的才去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在评职称、晋级晋职,对外交流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

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

多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各大专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

除了明确规定的课程考试之外,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得不到落实。

教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相关
的教学和学习工作计划虽有提及,但是具体任务、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等都相对模糊。

五、改进建议
真正解决好各级领导重视的问题。

高校应把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工作状况,及时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有效改进措施,主动支持“两课”教学。

学校的上级领导机关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指导,应制定更加科学、客观和可测量的评价标准。

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第一,一些教师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究竟是作为一门课还是作为两门课设置,是编一本教材还是两本教材,还有不同看法。

如果是一门课,是分为两部分讲,还是一起讲,有不同意见。

这应当解决。

第二,课程设置体系只从文科、理科的类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专生的层次来区别,是否缺少针对性。

至少应当强调各校要在执行基本设置规定的同时,一定要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有所调整。

第三,一些教师对大专生的“两课”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不同看法。

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讲哲学,不讲政治经济学会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得不全面。

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时就显得缺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础。

认真抓好基础理论教材建设工作。

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其一,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难免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二,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据以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政策内容讲得偏多;其三,有的教材中,理论内容本身和编写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阐释的区别不明显。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严把“入口”关,不能让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不合格的人登上“两课”讲台;二是要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制定政策,努力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教学能力,同时,又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充实“两课”教师队伍;四是要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理论教材应侧重实际。

其一,应彻底改变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最终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应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使基础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其二,对于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的现象应加以区分,并在内容安排上,不应将政策内容讲得过多,
而应把重点放在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使得马克思理论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没有任何信仰的学生是不存在的,那些号称什么也不信的学生,常常是放弃了精神卜的信仰与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事物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信仰趋向,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

因此,高校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对学生信仰观念的教育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转变到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地结合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