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1 圆柱的认识|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年级段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感知,认识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引线,采用“激趣-操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合作、操作、发现、讨论、实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体和彩纸、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剪刀,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茶叶桶,圆柱表面展开电脑动画展示。
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物体的图片,想看吗,如果认识就说出它们的名字。
(出示课件)
2、仔细观察这些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说
师为了清楚老师把圆柱放在黑板上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柱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
(1)、水来说说你对圆柱有哪些认识
生1、2、3
(2)是介绍圆柱地面和侧面
2、实验探究
(1)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老师对你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能用这些漂亮的彩纸給圆柱做一件合适的外衣,同学们有兴趣吗?
①生读要求
②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③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合作交流
①说说你是怎样做圆柱底面的?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展示。
生交流
关于底面你还有什么发现
师:对你们用手摸一摸,圆柱底面是平的,数学上叫平面。
侧面是平的吗?我们把侧面叫曲面。
(二)谁能说说侧面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
1、生交流生1、2
师要么围,要么滚动,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2、生先横着测出圆的周长,再竖着测出圆柱的高度,然后在彩纸上分别量出长方形的长宽把多余的剪掉
师非常好先测量再剪谁还能把他的方法再说一遍
师用绳子把曲面化为平面
3、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把曲面化曲为直将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猜想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
(3)师小结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圆柱侧面化曲为直后可能是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4)师我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能组成圆柱吗
①学生答
②同学们用你的长方形的长和圆柱的底面周长到底有什么关系动手来验证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答出示课件
(三)同学们如果我只想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剪?
(1)生说(直着或竖着)怎么划线
(2)同学们这条线可不一般,它垂直于上下底面,谁能说说这条线叫什么?谁能来画画圆柱的高有多少条?长度怎样?
(出示课件演示)
长方形宽就是圆柱的高
(3)谁能完整的说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有怎样的关系?
三、应用
√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教学用书安排“圆柱的认识”为一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为另一课时。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里介绍侧面积的展开图,如果跟侧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联系起来会显得非常的紧密;而且侧面积的学习对表面积又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要让学生弄懂;侧面积跟表面积的计算作为一课时,时间非常紧张,效果也不理想。
鉴于此,我大胆的把“圆柱的认识及侧面积的计算”作为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通过具体的施教,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
第一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给圆柱做外衣,来揭示概念,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引导学生深认识,怎样做圆柱底面,有什么发现?怎样做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发现?掌握特征,突破难点;形成能力。
2、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概念建立地非常快,而又容易忘记。
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自由地对提供的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
这样着眼于让学生亲自操作,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
在认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小组合作,观察讨论,再反馈。
3、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我觉得设计不够大气,束手束脚。
比如,在让学生探讨怎样做底面和侧面时,分着提问,而是抛给学生:“你们怎样做的有什么发现?”如此去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