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学案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指出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知识要点】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意义: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2)国家的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位于我国
→毗邻,
靠近东南亚
→
利于接受港澳
产业扩散
→
参与国际
分工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和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问题对策
面临困境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问题日趋严重加强规划与管理
【拓展延伸】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
低的优势逐渐丧失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
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
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
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
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
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
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2.我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课堂巩固练习】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B.地形崎岖,热量丰富
C.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经济发达,文化落后
2、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工业基地,其发展有赖于()
A.丰富的矿产资源
B.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C.先进的技术水平
D.本地广阔的市场
4、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得益于()
A.对外开放政策
B.便利的交通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资源丰富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据此回答5~6题。
5、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密集型产业、动力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6、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现④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困境表现在()
①产业基础差②科技实力薄弱③人才队伍差④南岭的阻隔,使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方向应为()
A.以广州为中心,发展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工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轻工业
C.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
D.发展小商品工业,成为小商品工业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