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同步练习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同步练习
一、1.(8分)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节选自1928年出版的闻一多诗集《死水》)
A、这首诗总结了中国的历史,预示了中国的未来,全诗蕴藏着火山爆发式的激情。
B、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C、最后两句,是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的。
D、这首诗对孕育革命的旧中国运用借喻的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磅礴气势。
2.(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运用拟物化的手法,借云影与波浪的关系,形象而又贴切地宣示了一种人生经验:人生有许多偶然的机遇,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可及而不可留。
应该得之不喜,失之不悲,随遇而安,淡然处之。
B.诗的第一节告诫对方不要为邂逅相逢而引起过大的心灵震动。
C.第二节诗人似乎顾及到对方的尊严与心灵创伤,竭力从各个方面去安慰、鼓励,要对方记住这偶然的遭际,奔向前程。
D.这首诗形式很美,每节一、二、五行都以三顿组成,只有每二节第二行出格,多了一顿,三、四行是两顿,韵式是aabba。
二、3.(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习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没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康桥,即剑桥。
作者曾于1920处入康桥皇家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本诗作于1928年秋再次访痼母校后的归途中。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节连用三次“轻轻的”,将离别的依恋之情表现得含蓄委婉。
“西天的云彩”表现出学业完成后的释然与轻松的情怀。
B.第二至第五节,描绘了康桥迷人的景色,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树下的清泉以及小船、星辉,幻化出记忆中的康桥的斑斓色彩和梦一般的情景。
C.第六节中把笙箫、夏虫乃至整个康桥都赋予了人的性灵。
笙箫悄悄奏着婉转的别离曲,夏虫为之沉默,康桥也为之沉默,从而使情与景浑然为一,表达了诗人醇真浓厚的感情。
D.诗的结尾,连用两次“悄悄的”,与开头的“轻轻的”呼应;结句既透露出诗人对康桥的深深的眷恋,又使人窥见其潇洒飘逸的风采,显得韵味无穷。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节中巧妙地将气氛、感情、形象揉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个飘逸迷茫的境界,给全诗定下了一种特有的情调。
B.诗人善于捕捉形象,采撷了从黄昏到夜晚的几个断片,来渲染离情,传达出绵长的情意。
C.这首诗讲究声韵和节奏,诗行整齐而有变化,语言清丽而优美,富有很强的音乐性。
D.这首诗抒写的是离情别恨,诗中再现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并没有蕴含什么哲理,但全诗感情真挚,
表现细腻,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8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选自《北方》,文化生活出版社1979年版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土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5.(8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春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1942年)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洋溢着春意的小草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
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至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
三、6.(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
消息徐志摩
雷雨暂时收敛了;
双龙似的双虹,
显现在雾霭中,
娇美,鲜艳,生动——
好兆!明天准是好天了。
什么!又是一阵打雷,——
在云外,在天外,
又是一片暗淡,
不见了鲜艳,虹彩,——
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
A、这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的瞬间感受的诗,格调高昂,表达诗人对云开天晴的狂喜之情。
B、第一节,诗人盼望天晴,然而雷雨只是“暂时”停息,被这个一点没有把握的消息所激动,表现诗人殷切盼望明天是一片好晴。
C、第二节,他认为又要下雨了,然而只闻雷声并没有真正下雨,但心情从狂喜的峰巅一下子坠入痛苦的深渊。
D、诗人在诗里采取独白式的意识流手法,有意识地运用对照,展示了丰富的内心活动。
7.(8分)对下列诗歌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呵!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7)
A、此诗催人泪下,荡气回肠,震憾着海内外赤子之心。
B、开头两句是游子向母亲倾诉被掳走的悲苦经历。
“妈港”即英文“Macau”,本是澳门著名古刹妈阁庙的名称。
C、第三四句由过去到现在新中国建立,抒发赤子心向祖国母亲的炽烈情怀。
D、后三句,感情迸发,声声深沉的呼唤,感人肺腑。
全诗展现了作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衰忱”的拳拳之心。
8.(8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浪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A、写出了浪的力量和对浪的赞美。
浪的力量的破坏性写得具体,但这不是诗的重点。
B、“或许……美丽的”十分含蓄,让读者去遐想浪的伟大力量。
C、“被爱者”所感激的是浪的凶残,使我从反面认识了浪的危害。
D、诗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和富有理智的语言交错写,使语言有了变化,增强了诗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9.(8分)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 ]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A、本诗上一节是对中国土地的讴歌,下一节是对中国人民的礼赞。
B、诗人借杜鹃花、三峡神女、椰子林、海浪等意象,来赞美祖国土地的壮丽、辽阔、富饶。
C、诗人借“微风下的湖水”和“长江一泻千里”的意象,来颂扬中国人民敦厚朴实、顽强勇敢的性格。
D、“挂霜的葡萄”象征中国人民的思想成熟,“坚硬的核”则比喻即将被打破的顽固的保守观念。
四、10.(8分)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11.(1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用利两
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参考答案]
一、1.答案:C 。
解析:闻一多1928年写的诗,不可能化用鲁迅1934年写的诗句。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无题》诗中的诗句,《无题》诗写于1934年5月13日,原诗为:“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
2.答案:C 。
解析:要对方忘掉
..这偶然的遭际,奔向前程。
而不是“记住”。
二、3.(1)答案:A 。
(2)答案:D 。
4.答案:D。
解析:“我”是指诗人自己。
这可以从题目及诗歌的第一句分析出来。
5.答案:B 。
解析:B项中“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说法不恰当。
应是“形象地说尽了花朵顽强的意志”,与“反抗着土地”呼应。
三、6.答案:A 。
解析:这首诗表现的仅仅是诗人自己的一种幻想的感觉,诗人内心期盼云开天晴,盼望红日高照,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落空。
从“雷雨暂时收敛”的狂喜到“又是一阵打雷”的痛苦。
可见本诗抒写的感情具有一长一消的戏剧性的波澜,从而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活动。
A项“格调高昂,表达诗人对云开天晴的狂喜之情”,这评析不全面。
7.答案:C 。
解析:该诗写于1925年,当时新中国未成立。
8.答案:C 。
解析:“我”感激的是浪对“我”的爱抚。
9.答案:D 。
四、10.答案:D 。
11.答案:(1)D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