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题
年级:高一科目:语文
A卷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侦缉.(jī)慰藉.(jí)内讧.(hîng)同仞敌忔.(kài)朝谇.夕替(suì)
B. 巨孹(bî)揣度.(duï)侪.辈(chái)循规蹈矩.(jù)郁邑侘傺.(chì)
C. 联袂.(mâi)消弭.(mí)责难.(nàn)垂涎.三尺(xián)可白公姥.(mǔ)
D. 泥淖.(nào)木讷.(nâ)忸怩.(ní)方凿圆枘.(ruì)葳蕤.生光(ruí)【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慰藉(jí)——(jiè);B项,循规蹈矩(jù)———jǔ;C项消弭(mí)——mǐ。
2.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揽茞.(chǎi)横亘.(gân)秕.糠(bì)插科打诨.(hún)博闻强识.(zhì)
B. 伶俜.(pīng)匀称.(châng)羞赧.(nǎn)封妻荫.子(yìn)刍荛.之见(ráo)
C. 遗.施(wâi)船舷.(xián)横.祸(hâng)高屋建瓴.(líng)酩酊.大醉(dǐng)
D. 否.泰(pǐ)县掾.(yuàn)剔.除(tì)身陷囹圄.(yǔ)度德量.力(liàng)【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A项,插科打诨(hún)——hùn;B项,匀称(chèng)——chèn;D项剔除(tì)——tī。
3. 下列各组词书写有三个错误
..的一项是
A. 重迭针砭独辟溪径川流不息黄粱美梦
B. 水笼头杀戮世我桃园金榜题名走投无路
C. 挖墙角寒喧一诺千斤一胫而走额手称庆
D. 发韧坐阵鞭辟入理共商国事蛊惑人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题干要求“书写有三个错误”,难度比较大,
每个选项都需要找出书写错误的字,然后统计错误字数。
A项,迭—叠,溪—蹊,穿—川,梁—粱;B项,笼—龙,园—源;C项,角—脚,喧—暄,斤—金;D项,韧—轫,阵—镇,理—里,事—是。
综合C项正确。
4. 下列各组词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 冒然沧桑美轮美奂声名雀起出神入画
B. 陷井拜谒哀声叹气一筹莫展斧底抽薪
C. 勘查松驰洁白元瑕一如继往一股作气
D. 装桢竣工良辰美景殚思竭虑长篇累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结合题干要求“书写错误最多”,每个选项都需要找出书写错误的字,然后统计错误字数。
A项,冒—贸,雀—鹊,画—化;B项,井—阱,哀—唉,愁—筹,斧—釜;C项,继—既,股—鼓;D项,桢—帧。
综合B项正确。
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鸡的翅膀逐渐______,不会在空中飞行了。
②由于狠煞了公费吃喝风,这个公司一年就从嘴边上______了万元人民币。
③______他说得有点过分,但总是为咱自己好。
A. 退化节余尽管
B. 蜕化结余不管
C. 蜕化节余不管
D. 退化结余尽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
如,“这种动物的耳朵已经退化了。
”蜕化:(1)指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
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2)指人的品行变质、腐化堕落。
如“蜕化变质”。
节余:因节约而剩下,也指节余的钱或东西。
简言之就是由于节约而剩余。
如:他省吃俭用节余的钱都捐给灾区了。
结余:结算后余下的活,结算后余下的钱。
简言之该词不能指节约下来的东西,适用范围仅限于财会中记帐。
如:这个月账上结余了两万多块。
“尽管”意同“虽然”,是转折关系复句的关联词,和它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但是”、“可是”、“却”等。
“不管”和“无论”相同,是条件关系复句的关联词,和它搭配的是“都”“总是”等词。
6. 下列加粗成语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
....,心情有糟糕透了。
B. 这次活动承蒙贵公司慷慨解囊,热情相助,取得了圆满成功。
他日有托,本人定当投桃
报李,鼎力相助
....。
C. 戊戌变化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
....,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蟗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D. 古人之言固然有不少精妙之处,但如今到底是时代不同了,有些人一味执着于古语古训
就是胶柱鼓瑟
....了。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爽:差错的意思。
经常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望文生义。
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
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结合“本人”,适用对象不当。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不合语境。
胶柱鼓瑟:现含贬义色彩,指不能灵活变通。
多用于书面语中。
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搭配恰当。
如本题“登堂入室”,不合语境。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月光如银,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雨。
B. 大学生当社区工作者,既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让学生拥有基层经验,是个好政策,但目前流失率不低,海淀几个街道的流失率就达到了30%。
C. 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D. 这些蔬菜长得这么好,是由于社员们精心管理的结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B项,搭配不当,“既……而且”关联词语不搭配;C项,搭配不当,“具有……享受”搭配不当,应为“具有……特点”;D项,句式杂糅,“由于……”和“……的结果”杂糅。
8.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305篇,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经》是
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B. 莫泊桑是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其著名短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和《漂亮朋友》等作品。
C. 《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这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文学艺术达到了顶峰。
D. 唐宋八大家是文章泰斗,其中司马迁的《游侠列传》体现了史学家的独具慧眼,难怪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
B项,《漂亮朋友》是长篇小说。
C项,《金瓶梅》《聊斋志异》不是四大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应该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D项,司马迁不是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9.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不同于
...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B. 怪之,问其故
C. 至践更时脱之
D. 毕礼而归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类活用。
A项,“服”译为使……归服,使动用法。
B 项,“怪”译为认为……奇怪,为意动。
C项,“脱”,使动用法,“使其解脱(免除掉)”。
D项,“归”译为使……回去,使动用法。
10. 下列句中不含
..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丈夫二十不取
B. 可怜体无比
C.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D. 璧有瑕,请指示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
B项,“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同情。
D项,“指示”,古义:指出来给人看;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11. 下列各句中没有
..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停鋪也
B. 终老不复取
C.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D. 敖而无足数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通假字。
A项,餔—哺;B项,取—娶;D项,敖—傲。
12. 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是
A. 秦王恐其破壁
B.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C.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 然其自喜为侠甚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
“其”字的用法分析,A项,“其”,代词。
B项,“其”,代词。
C项,疑问副词,表反问。
D项,“其”,代词。
13. 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是
A.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B. 夫虽无四方之忧
C. 之旁郡国,为人请事
D. 非二三子之罪也
【答案】C
14. 下列各项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
...其它三项的是
A. 以勇气闻于诸侯
B. 解父以任侠
C. 郭解专以奸犯公法
D. 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
A项、B项、C项,为介词,译为凭借。
D项,连词,表目的。
15.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
...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居邑屋至不见敬
C. 穷治所犯,为解所杀
D. 孝文时诛死
【答案】A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勾践灭吴》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6. 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致:走到
B. 将帅二三十子夫妇以蕃.蕃:从事农业生产
C.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释:免除
D.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食:给……吃
17. 下列各组加粗虚词意思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A.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
C.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 其.达士,洁其居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18. 下列各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勾践说于国人曰
勾践劝勉越国百姓说
B.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
于是勾践埋葬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就去祝贺
C.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然后勾践降低自己的身份待奉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夫差的仆隶,用自己的身体做夫差的马
D.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鋪也,无不歇也
越国年轻人外出游玩,勾践没有不给他们吃的,没有不给他们喝的
【答案】16. C 17. A 18. B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
A项,“致”,结合“其父母昆弟”分析可知,译为召集。
B项,“蕃”,结合后面内容“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等分析,应该译为繁殖人口。
D项,“食”,结合“所种”可知,译为吃。
1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项,“于”,分别译为在,介词;到,介词。
C项,“以”,分别译为目的连词,来;就,连词。
D项,“其”,分别译为那些,代词;他的,代词。
1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A项,“劝勉”不当,译为:勾践对国人说。
C项,“用自己的身体做夫差的马”错误,“身亲”译为亲自,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D项,“外出游玩”错误,应该是漂流在外的。
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参考译文:
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
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越国的地盘,南面到句无,北面到御儿,东面到鄞,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
越王勾践召集父老兄弟宣誓说:‚我听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四面八方的百姓来归附他就象水往低处流似的。
如今我无能,只能带领男女百姓繁殖人口。
‛然后就下令年轻力壮的男子不许娶
老年妇女,老年男子不能娶年轻的妻子;姑娘到了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就要判罪,男子到了二十岁不娶妻子,他的父母也要判刑。
孕妇到了临产时,向官府报告,官府就派医生去看护。
如果生男孩就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就赏两壶酒,一头猪;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
嫡子为国事死了,免去他家三年;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并且也一定象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
那些孤老、寡妇、患疾病的、贫困无依无靠的人家,官府就收养他们的孩子。
那些知名之士,官家就供给他整洁的住舍,分给他漂亮的衣服和充足的粮食,激励他们为国尽力。
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
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遇到那些漂流在外的年轻人,就供给他们饮食,还要询问他们的姓名。
勾践本人也亲自参加劳动,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不是自己妻子织的布就不穿。
十年不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中每家都储存了三年的口粮。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那时候,维纳斯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19. 上文第一段中“一个奇怪的念头”指什么?
20. 上文第一段中“某些东西”指的是什么?
21. 联系全文,说说上文第二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答案】19.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0. 指“丧失”的美感(或艺术效果、艺术想象)。
21. 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只是一种特定的形式,是单一的、特殊的;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有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是“普遍”的。
维纳斯丧失了双臂这个局部,却带来了更丰富的艺术魅力。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
上文第一段中“一个奇怪的念头”的内容,结合下文内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等内容分析,“一个奇怪的念头”是指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
上文第一段中“某些东西”指的内容,结合文本内容“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等分析可知,应该指缺失的美感,或者是丧失的美感。
2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理解。
联系上下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分析,注意表达技巧的分析。
本题需要抓住“从特殊转向普遍”“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分析,语段主要讲的内容是“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如果手臂完好无损,那是普通的、正常的;手臂残缺,是特殊的,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维纳斯失去双臂,却如此秀丽迷人,带来了更丰富的艺术魅力。
点睛: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
分析句子的切入点: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四、默写。
22. 补写下面空白处。
①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劝学》)
②______。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______?彼群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伐檀》)
③淇则有岸,______。
总角之宴,______。
(《诗经·氓》)
④______,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
(《诗经·氓》)
⑤______,______。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⑥______,桃李罗堂前。
______,依依墟里烟。
(《归园田居》)
⑦______,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白马篇》)
⑧凌余阵兮躐余行,______。
______,援玉枹兮击鸣鼓。
(《国殇》)
【答案】(1). 蟹六跪而二螯(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 河水清且直猗
(4).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5). 隰则有泮(6). 言笑晏晏(7). 自我徂尔(8). 渐
车帷裳(9). 纤纤擢素手(10). 札札弄机杼(11). 榆柳荫后檐(12). 暧暧远人村(13). 仰手接飞猱(14). 左骖殪兮右刃伤(15). 霾两轮兮絷四马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如“鳝”“隰”“擢”“杼”“暧”“骖”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B卷
五、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垣老人李君,讳①杲,字明之。
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
君之幼也,异于群儿;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与人相接,无戏言。
衢间众人以为欢洽处,足迹未尝到,盖天性然也。
受《论语》《孟子》于王内翰从之,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宅有隙地,建书院,延待儒士。
或不给.者,尽周之。
泰和中,岁饥,民多流亡,君极力赈救,全活者甚众。
母王氏寝疾,命里中数医拯之。
温凉寒热,其说异同;百药备尝,竟莫知为何证而毙。
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有愿曰:‚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②吾过!‛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学数年,尽得其方法。
进纳得官,监济源税。
彼中民感时行疫厉,俗呼为大头天行。
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出己见,妄下之,不效;复下之,比比至死。
医不以为过,病家不以为非。
君独恻然于心,废寝食,循流讨源,察标求本,制一方,与服之,乃效。
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用之者无不效。
君初不以医为名,人亦不知君之深于医也。
君避兵汴梁,遂以医游公卿间,其明效大验,具载别书。
壬辰北渡,寓东平;至甲辰,还乡里。
一日,谓友人周都运德父曰:‚吾老,欲遗传后世,艰其人,奈何?‛德父曰:‚廉台罗天益谦父,性行敦朴,尝恨所业未精,有志于学,君欲传道,斯人其可也。
‛他日,偕往拜之。
君一见曰:‚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谦父曰:‚亦传道耳。
‛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学三年,嘉其久而不倦也,予之白金二十两,曰:‚吾知汝活计甚难,恐汝动心,半途而止,可以此给妻子。
‛谦父力辞不受。
君曰:‚吾大者不惜,何吝乎细?汝勿复辞。
‛君所期者可知矣。
临终,平日所著书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嘱谦父曰:‚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
‛得年七十有二,实辛亥二月二十五日也。
(取材于元·砚坚《东垣老人传》,有删改)【注释】①讳:古代称死后的尊者时,在名前加‚讳‛字,表敬意。
②志:记,这里是‚弥
补‛的意思。
23. 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或不给.者,尽周之给:供给
B. 复下之,比比
..至死比比:接连,连续
C. 艰.其人,奈何艰:为……感到困难
D. 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慎:千万
2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先世居真定,富于.金财
受《春秋》于.冯内翰叔献
B. 与.人相接,无戏言
医工遍阅方书,无与.对证者
C. 君痛悼不知医而.失其亲
嘉其久而.不倦也
D. 学数年,尽得其.方法
25.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 及长,忠信笃敬,慎交游
等到长大以后,李杲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结交朋友的事情上非常慎重
B. 闻易水洁古老人张君元素医名天下,捐金帛诣之
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医术高超,李杲就捐给他金银绸缎并前去拜访他
C. 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
李杲特意把药方雕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刻印出来,张贴在人多的地方
D. 遂就学,日用饮食,仰给于君
2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杲稳重自持。
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游乐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B. 李杲乐善好施。
泰和年间,谷物歉收,他竭尽全力救济了很多流离困顿的百姓。
C. 李杲富有孝心。
他为自己不懂医术而失去母亲非常悲痛,决心学医来弥补过失。
D. 李杲师德高尚。
他亲自拜访罗谦父,并毫无保留地将医学大道传给这位继承人。
【答案】23. A 24. B 25. D 26. D
【解析】
23. (给:丰足、充足)
24. (A.两个“于”都为介词,第一个“于”表示“在……地方”,第二个表示“从”。
B.两个“与”都为介词,译为“同、跟、和”。
C.两个“而”都为连词,第一个表因果,第二个表递进。
D.第一个“其”为代词,他(张元素)的;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应该、大概。
)
25. (B项“捐”解释为“花费、耗用”,“捐金帛诣之”理解为:李杲就带着黄金和丝绸去拜访他)
26. (D项“他亲自拜访罗谦父”错误。
)
27. 略
参考译文:
东垣老人李先生,名杲,字明之。
他的祖先世代居住在眞定,在金钱财货方面很富裕。
李先生幼年的时候,和一般孩子不同;等到长大了,李先生更懂得忠诚守信、淳厚恭敬,在与人交往上非常慎重,和人相处,从来不说开玩笑的话。
街区里一般人认为是欢娱惬意的场所,他都不曾去过。
大概天性就是这样。
他向王内翰从之学习《论语》《孟子》,向冯内翰叔献学习《春秋》。
住处有空地,(李先生)建了一所书院,接待读书人。
有的读书人生活不丰足,(李先生)就竭尽所能来救济他们。
泰和年间,连年饥荒,老百姓大多逃亡流落在外,李先生极力赈济救助,保全救活的人很多。
母亲王氏卧病在床,他让乡里的几名医生救治母亲。
是用温药还是用凉药,是用寒药还是用热药,医生们的说法不同;很多药都试了,但竟然没有人知道她患了什么病症就去世了。
李先生对自己由于不了解医术而失去了母亲十分悲伤,他发誓说:“如果能遇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一定努力学习来弥补我的过错!”(李先生)听说易水的洁古老人张元素先生医术名闻天下,就带着黄金和丝绸去拜访他。
学了几年,全部学到了张元素的医术。
(后来),李先生交纳钱粮买取官爵,主管济源县的税收。
那里的百姓感染了当时流行的瘟疫,习惯称呼为大头天行。
医生把医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没有(找到)和(疫厉)对症的方子,医生就拿出个人的见解,胡乱地用“下法”治疗这种病,不见效;还用“下法”治疗这种病,(病人)接连死去。
医生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错误的,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也)不认为(这种治疗方法)是不对的,只有李先生在内心悲伤,他废寝忘食(创制药方),他依据病变探讨病因,察析病状寻求病根,创制了一个药方,给(病人)服下,马上就有效果。
(李先生)特别(把)药方镌刻在木版上永久保存,(并印刷出来),张贴在在行人聚集的地方,用了这个方子的病人没有不见效的。
李先生当初不凭借医术出名,别人也不了解李先生精通医术。
李先生为躲避战乱而移居到汴梁,就凭借医术在高官中间交往。
他治病上取得明显而又良好疗效的事迹,全都记载在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