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在别处》读书报告
应用化学101班裴凤婷
书名:生活在别处
作者:米兰·昆拉德
出版:
页数:页
版次:
类型:意识流小说
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市。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
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
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雅克和它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
50年代初,他曾进行过诗歌创作,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
作者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
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
后离开捷克,移居法国,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
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
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内容简介: 小说主要讲述一位天才的年轻诗人充满激情而又短暂的悲剧的一生。
玛曼与工程师的相逢是错,结合是错。
这错误已经预示了雅罗米尔的未来:他的出生不过是偶然,而终其一生也被玛曼控制。
玛曼把儿子的诞生当作与另一个情人的相逢。
她要抓牢这一切,因为丈夫已经叛离了。
儿子是她的,她的世界。
她把他的第一句话记下来,母亲如此的欢欣暗示他以后必须不断重复那些原始的重叠词或无意中的押韵的短句。
未来的诗人由此定格。
作者有意安排雅罗米尔从小有强烈的自省意识,而他的命运只是对母亲的迎合。
他的转折点在于遇见一个画家。
玛曼与画家的相逢充满了放荡,而对儿子来说,他又得到了一个人的夸奖和更大更多的展现机会——即迎合。
他笔下偶然的狗头人体和无头女人被画家用现代艺术理论加以解释。
后来雅罗米尔开始写诗,玛曼一直是第一读者,画家为指导。
母亲一直控制着儿子的一切,她因自己的身体自卑,却从与儿子的亲密中找到安慰和自信。
诗人成长起来。
他偷窥,他自渎,这些都证明了他被压抑的青春激情。
但他的所有只不过因了母亲的放纵,而对失去却无能为力。
她结束那淫荡的邂逅后,暂时沉寂了。
儿子的生活就是梦,“他从一个梦渡到另一个梦,仿佛从一种生活渡到另一种生活。
”他想逃避,去只是从一个梦逃到另一个梦。
恋爱中的儿子成了真正的诗人,但老年人与死亡是经常的意象,虽然他一无所知。
敏
感的天才已经被证实,而母亲的畸爱是最大的绊脚石。
之后就投身革命了,反抗现实,憧憬战斗,渴望荣誉,他浪漫而充满激情,认为“要么一切,要么全无”。
与女人纠缠,与生活纠缠,诗是生活的载体。
而他的死亡也缘于普希金式的决斗,卑微的自尊由此得到保护。
母亲终于抓不住他了,而他逃避了一生,最终还是在她的怀抱睡着。
读后感: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
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
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活在别处》,原名就叫做《抒情时代》。
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的抒情诗具有最古老的起源,它已经存在了许多世纪,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G·B·维柯便把人类原初状态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诗人。
随着文明进程的发展,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专司诗歌的"诗人"。
诗人与非诗人的分裂便产生了。
诗、诗人总是与某种神秘莫测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被认为是由神灵所选中并赐予灵感的特殊而神秘的人物。
曾几何时,诗与诗人成为一种神圣的价值体系的象征,屹立在宝座上,享受众人崇敬的注目和向往。
究竟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接近(进入)诗歌?小说中的主人公、年轻的诗人雅罗米尔第一次作为一个诗人而诞生是在他的初恋失败之时。
在一种对自己的嫌恶和耻辱之中他蓦然面对的是自己的卑贱渺小。
他依靠写诗,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奇异世界,使他高出了现实的笨拙,得到了一个第二存在的可能性。
并不是出于伟大和崇高的激情,而是它的负面,使雅罗米尔成为诗人。
诗成为一种现实行为失败的补偿。
诗人从诗与现实分裂的隙缝之中滑落下来。
生活产生了离析,日常领域是单调乏味的空虚,"而天上却是另一个世界,到处是灯火辉煌的路标,时间分割为一道灿烂的光谱。
他无比兴奋地从一道光跳到另一道光,每次都坚信落在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时代。
"
自从诗获得了与现实相对立的象牙之塔的贵族含义之后,我们应该承认,这已不是原初意义上的诗的含义了。
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分裂是现代人无法逃脱的厄运。
在昆德拉看来,诗人似乎成了这种厄运的象征和化身。
"雅罗米尔究其一生辗转于两个世界的边沿。
昆德拉认为,当诗人们处于无力突破现实的行动世界而面临的基本境遇时,所采取的对付方法,便是——抒情态度。
但是处于这种境遇的,并不仅仅是诗人。
这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存在境遇,是人类对永恒、崇高、美等一切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而上追求所注定的宿命。
《生活在别处》所描写的时候被昆德拉称为一个"抒情时代"。
50年代的捷克,今天的人们把它视为一个政治审讯、迫害、禁书和合法谋杀的时代。
但是,昆德拉说,我们这些还记得的人必须作证:它不仅仅是一个恐怖的时代,而且是一个抒情的时代,一个充满着激情的时代。
大学生们的墙上刷的标语写道:"梦想就是现实","做现实主义者——没有不可能的事";千百万人振臂高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
昆德拉认为,他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写一个时代,选择一个特定时代并非因为对它本身感兴趣,特定时代只是照亮了隐藏着的另一面,使不同环境中只处于潜伏状态的某种东西释放出来。
是的,雅罗米尔是个"邪恶"的人,他毁灭了情人,也毁灭了自己。
但这样的邪恶同样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在所有制度所有时代的每个年轻人身上。
并不是特定时代才产生雅罗米尔,只是特定时代释放了他的这种心理因素。
所有的时代都产生潜在的雅罗米尔。
他并不是一个道德意义上的恶人,他是一个人性意义上的恶人。
昆德拉展示了这位有天分的富有想象力和激情的年轻诗人一生的心理发展逻辑,这个逻辑的内涵是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雅罗米尔终其一生都在为进入现实的行为世界而努力。
昆德拉告诫道,请别以为雅罗米尔是个低劣的诗人,这是对他一生的廉价解释。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这样,对自我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恐惧便与生俱来地高悬在每一个人的头顶之上。
现代心理学认为,正是这种压抑的升华产生了文学。
雅罗米尔的母亲把对爱情的浪漫梦想转移到儿子身上,她醉心于当一个天才儿童的母亲,并且最早把诗人的桂冠赋予了雅罗米尔。
有一个文学史的现象是:抒情诗人大部分都诞生在由女人所主持的家庭。
这种母性家庭从小给予诗人的是一种精神庇护,一种与现实隔断的耽于幻想的温床。
母亲与诗人的关系同诗与诗人的关系有一种神秘的相似。
母爱是不需要自身努力便与生俱来的,母爱是儿童的整个世界。
儿童在母亲的眼光中寻找对自我的肯定、理解与世界的关系。
当他意识到母爱变成一种专制的力量限制着他的现实行动时,往往已经为时过晚,他已经一辈子都无法逃脱母爱世界所加之于他的束缚。
从母爱世界过渡到诗的世界,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兆明了一切诗人们的宿命,这便是两个世界的分裂。
现实的行为世界像遥远的地平线一样,永远在远方。
"生活在别处",对于诗人们来说,他们相信真正的生活,具有行动力的现实生活永远在召唤着,仿佛伸手可及,却永远被一层透明的墙所阻隔。
他们永远是不成功的幻想世界的迷亡者。
诗人写诗,让诗如行星般绕着他运行,以此来弥补对外界的焦虑和对自我渺小的恐惧。
诗成为现实行为失败的补偿征明。
它与我们通常对诗的理解是多么大相径庭。
雅罗米尔创造了一个叫泽维尔的人物,作为他在幻想世界中的替身。
泽雅尔的生命是一个梦,他睡着了,做了个梦,在梦中他又睡着了,又做了个梦,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前一个梦里,梦的边沿模糊了,他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生活,不存在任何障碍。
雅罗米尔在泽维尔身上否定了梦与现实的分界。
而梦与现实的最大分界便是:梦是对无限、永远的可能的相信,而现实并不。
他在爱情诗中描写死亡,死亡是个关于无限的梦。
,因为生活是渺小的,死亡才是绝对的,死亡证明爱情的伟大崇高,他表达的渴望是在一种近似永恒幸福的死亡之中跟一个女人结合——省略掉现实的过程。
他写老人的爱情是幸福的,因为老人已不再有未来,不再受变动不居的未知领域的侵略。
诗成了他的"人造童年之乡"。
他希望把爱情限定在它永恒不变的成分之中,以此战胜展开在他面前的潜藏着危险的肉体。
他在诗中取消了肉体,用自然主义的丑陋衰老的身躯来替代一个年轻女性傲慢的身躯,剥除肉体躯壳以追求爱情永恒。
诗人在母爱世界中意识不到现实世界的对立,而在诗的幻想中则又逃避着这种对立。
那么,人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们是应该在幻想中过生活,还是在现实中过生活?人如果丧失幻想,是很可怕的。
如果一夜之间,人类几千年的文学传统消失殆尽,人类便成了野兽。
但是,文学传统美学原则并不能保障人类不成为野兽——互相残杀的野兽。
现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无意识的心理能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黑格尔早就把人类心理中的"恶"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的形式。
文学往往根基于人类天性之中的乌托邦冲动,美学则赋予了这种冲动以科学的名义。
而美学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一种神圣价值标准,因为这样一束,我们都会沉溺在乐观的迷雾中认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昆德拉笔下的雅罗米尔,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崇高的美学原则,而且实践了它,他用诗歌的美学原则作为他现实行为的准则和解释,最终溺死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永恒的深渊之中。
雅罗米尔走入国家安全局大楼,是他一生中最富于命运感的时刻。
他看见了一道神秘的门槛,他一生都在企求跨越的门槛,那边是真正的生活。
成熟的成年男人生活门槛的名字,不是爱情,而是责任。
他告发了他的情人的兄弟。
他终于完成了一个真正的行动,他一生所渴望的真正成年人所拥有的行动。
我们总是迷惑不解于艾吕雅与布拉格朋友绝交、海德格尔与纳粹涉嫌、周作人与汉奸为伍……这样的现象,空洞的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的。
在人性的深处,在善与恶的畛域分野之前的原初,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从那隐秘的所在涌流出的"诗",它并不仅仅是美好的,它还是危险的,它能够杀人,让血迹变成玫瑰。
因此,我们该怎样反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美学、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性?米兰·昆德拉诉诸我们的是,在一切神圣价值的后面潜藏着的往往是危险。
这让我重新想起希腊那句
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
人能够认清自己吗?几千年的文明史,战争的硝烟依然弥漫。
"人啊,认识你自己!"是恨铁不成钢的神谕,还是悲天悯人的天启?多么神秘的语言,人类的命运尽在于此了。
幸福是人类对命运的自我许诺,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未来在静默中等待。
文学,这从人类生存的根基深处生长出的花朵,在时间之中依次开放;浇灌它们的是人的血和泪,诗因此而美丽妖娆。
文学的热带丛林一步步掩盖着人类历史艰苦跋涉的足迹,足迹之下是掩埋祖先骸骨的土地,这唯一实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