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揭题,提出希望学生自学读懂课文的要求。
2、检查预习成果,出示本课新词,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
“溜”“乘”。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名扬中外”的意思,知道这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指《清明上河图》,并板书。
4、结合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交流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
5、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同学们真会学习,你们已经预习中把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学懂了。
能读好它吗齐读第一小节。
二、欣赏感知,明确方法。
1、出示《清明上河图》的摹本,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自己看后的体会。
2、老师激趣: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
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三、看图读文,激发情感。
1、默读2—5小节,对照图画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2、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交流感悟,随机2—4小节。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
面了。
”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布道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
(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
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四、抒发情感,运用语言。
1、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朗读课文第5小节。
引导学生: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
2、老师出示自己写的小诗,与学生共勉。
历经风雨八百年,
繁华古都在眼前。
千姿百态众生相,
尽在绵绵画中间。
扬名海外震国威,
惊世绝技人人赞。
中华文化真叫绝!
五、作业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保存、官吏”等词语,能运用已学的方法理解“一乘轿子、传神、惊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运用已学的方法读懂每一个自然段和整篇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运用已学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叩响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大门,拜访了古代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认识了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盘古;还欣赏了建筑艺术珍品-----赵州桥,今天学习的课文将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了不起的古代绘画。
板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幅画的了不起?“名扬中外”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名扬中外的画一定让人惊叹,读题,读出这种感觉。
看到课题想了解什么?
导入:同学们的求知欲真强!不过,今天的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
课文,它要求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有信心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正确认读以下词语,并说说划线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什么?你能把每段读成一句话或一个词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读懂这段的意思的)
3、这篇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谁能带读这些词语?能找出其中含多音字的三个词语吗?
溜达作坊一乘轿子
2、先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课件:学习小贴士: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对照图画)
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导入:同学们已经能正确地认读词语,并能运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这些词语,真是了不起!那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已学的方法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呢?同样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如何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呢?(课件,自学小贴士:要读懂一句话可以运用一下方法:把这段话中的每个句子读成一个词,再把这些词加以概括或用适当的语言连接起
来;把这段话的意思读成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这个词或句子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从文中找中心词或总起句。
)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读之前,请同学们数数有几句话(4句)那我想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读这几句话,谁愿意?读之前,提个要求:你读这句话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意思呢?该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告诉大家呢
每位同学读后,师问:你想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大家听出这个意思了吗?(相机板书:年代作者大小画名内容历史)对照板书,小结:瞧、同学们把每句话读成了一个词,现在只要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就是这段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说说?老师还可以吧这段的意思概括成一个词-----总体介绍。
(板:总体介绍)接下来就要对画面内容进行具体介绍了,那具体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指名分别读2-4自然段:想想,这段写什么?你用什么方法读懂这段的意思的?(相机板书:人物众多街市热闹情景有趣)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这段写的是什么?(历史价值)这还是对画面内容的具体介绍吗?
回归全文:刚才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而且把每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读成了一句话甚至一个词,真是了不起!现在同学们能不能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把这篇长长的
课文也读成一句话呢?
指名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掌握了的学习方法读懂了词语,了解了文章大意,“学贵有疑”,此时,在对课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梳理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好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材简说: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之以合作学习。
在读书中,遇到疑难处,自己运用工具书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由教师从旁指点。
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
同学们,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清明上河图》。
有人称它是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还给了它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板书课题
知道什么叫名扬中外吗?(不仅全中国有名,而且全世界也有名)
生自由说
3、多了不起啊,我们一起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课题
齐读题
4、读得真棒,老师还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到了迫不及待,好吧,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欣赏这幅不朽的杰作。
二、学习课文
1、放录音看图,请同学们边听边看,想想你看到了什么?我们来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准备好了吗?请你说……
2、想更多地了解这幅画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画,欣赏这幅画。
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P77。
老师的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在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旁打上?待会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
3、生自由读,随机指导。
4、出示词语:这些词语读会了吗?谁来当当小老师,带大家读,重点正音:作坊(轻声)乘: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5、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很快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说说为什么从这儿可以看出,拿起笔圈圈画画。
①长528厘米高24。
8厘米
教室的宽尺长比划一下
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那可是个高雅的地方,非一般的物品可以陈列在那里,只有我国
的国粹才有资格存放在那儿,光从这一点上,便让人感觉到真是名扬中外啊!
②人物多,有五百多人,(有五百多人的画能称得上是名扬中外的画吗?)
示句: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有……有……还有哪些行业?
你能用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吗?我送你一个词语:行业齐全(板书)
是啊,每一行的人都逃不开张泽端的眼睛,多绝啊?(板书)
请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③画面上的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示句)
他们在干什么?(找到文中句子,齐读)
画面上那么小的人,每个人在干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真是绝!
这段话能用哪个词语来概括?(热闹非凡)板书
形态各异
三、是啊,从这幅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人物众多,场面热闹,更叫绝的是每个人都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1、文中的哪一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谁把它找出来(第四自然段)
2、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一遍两遍三遍,直到你的眼前出现了这幅情景。
说说你的眼前看到了什么?你能把这个情景从画中从画面上找
出来吗?
3、怎么样,很难找吧?告诉你们,这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看得清,示图
想想,这么细小的画面,张泽端居然能画的那么传神,真是一绝,真是太神了(板书:神)
4、这么传神的画面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试试先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现在,老师请大家来当当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小讲解员,向中外游客介绍一下这幅名扬中外的画(示图)
此时此刻,当你站在这样的一幅名画前,你的心中会涌动起怎样的感觉,你想说些什么?
总结:
师读最后一节
唯有最平凡最真实的东西才最长久,永远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作业:
回家向你的父母和朋友介绍这幅画。
反思得失: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的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
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
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因为对内容的理解必须经过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由对生动、具体、局部的语言材料的感性认识,经过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走向理性的认识。
学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
《语文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基本没有涉及“段落”这个概念?是它不重要吗?答案是否定的。
过去的段的训练容易把我们的教学引向繁琐分析的桎梏中,它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把“分段”、“概括段意”这个手段变成必不可少的训练程式。
在阅读中,对于段落及其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完全回避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段的概念由文字内容渐渐地向学生讲解,让学生理解,可以把同一意思的句子合为一个自然段。
而段由句生成,因此句式对于中段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段的概念。
尽管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的句式训练还是比较重要的,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
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
满音韵美、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
或庄重、或谐谑;或朴实、或典雅;或粗犷、或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的风格应有尽有,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
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在课文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丢掉了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有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对于三年级的作文也能够有很大的帮助。
也许有人说对于作文来说,应该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但对于多数的学生来说,能海阔天空地想,却无法得心应手地写,其原因在于其语言的规范性不够,因此,段落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规范学生的语言。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学习,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成篇,语文的学习需要扎扎实实的一步一步走,容不得半点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