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都匀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

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

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

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

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

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

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

战斗游戏时,动物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

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

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一个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衔上去。

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

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

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

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

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

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
同样需要。

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

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

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

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

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

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

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新假说——“学习说”。

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他们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

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

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躲藏能力、争斗能力和利用环境的能力很有效。

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动物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

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

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

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

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

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

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

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选自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
1.下列关于动物游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这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
式所分的三种最基本的类型。

B.动物的战斗游戏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
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C.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的自由自在的游戏,是动物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D.野象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和北极熊把一根棍子或一个石块衔上
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着追,跟上后再把它衔上一样,同属于动物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

2.下列关于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的假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认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使
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

B.“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自我娱乐”的
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

C.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
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D.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

北极熊夏季的游戏,让它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
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作为研究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B.关于动物为什么要游戏的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C.尽管动物的游戏行为如此复杂,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
但各国科学家都对动物的游戏之谜做了深入的研究,解开了动物游戏的秘密。

D.本文说明与描写相结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实事求是地对动
物的游戏行为做了有益的探索,体现了科普文章的条理之美和科学之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4~6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30年前,我在西藏阿里当兵。

这世界的第三级,平均海拔5000米,冰峰林立,雪原寂寥。

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

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就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

它是活的,它有生命。

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

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

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

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

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

不是红柳在沙丘上,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

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的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

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

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

它们在灶膛里像内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

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

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粘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

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

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

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

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

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

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

因为所费气力较少。

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餐风宿露。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会想到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处?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3分)()
A.作者写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柳
面对“酷寒和缺氧”时,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

B.作者与司务长的对话说明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红柳的珍贵价值。

C.作者写红柳被掘后的悲惨景象将很快消散,暗示雪域高原失去了它的“眼睛”。

D.文末的两个问题,含蓄地揭示了人类的行为打破了雪域的宁静和谐。

5.文章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有什么用意?(6分)
6.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树”的含义。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它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倡导消费者和企业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和自然环境的绿色产品;其二在消费和产品生产销售时关注相关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其三,引导消费与生产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换个角度来讲,就是消费数量应适度性和减量化;消费结构要合理平衡;消费模式以消费行为带动生产、流通及废弃物处理全过程的绿色化。

(摘编自胡术刚、栾小凯、牛海丽《我们距离绿色消费还有多远》,《光明日报》2018年01月27日9版)
材料二:
中国人均土地和人均资源拥有量不足的国情,决定了绿色消费在中国的重要性。

首先是必须控制对资源的消费,将节约为先贯穿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消费活动。

同时,还必须分清消费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有两个相反的方面,消费数量的提高确实会促进经济增长,但如果消费不是绿色的,就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我国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

消费者选择商品应将绿色化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标准,拒绝耗电、耗水、寿命短、排污多的产品,这必然会促进生产厂家向生产出售绿色产品的方向努力。

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不够绿色的消费活动,虽然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很难建立统一的标准,但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念是必须摒弃的。

(摘编自钱易《以绿色消费促绿色发展》,《经济日报》2016年4月5日13版)材料三:
[注]绿色消费者是指那些关心生态环境、对绿色产品具有现实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消费人群。

他们具有绿色意识,并已经或可能将绿色意识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

(摘编自《中国绿色消费者报告》,中国经济网2016年8月3日)材料四:
德国颁布实施的《电力输送法》明确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有偿接纳在其供电范围内生产出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则给予电网运营商必要的财政补贴,偿付金额最少为其从终端用户所获平均受益的80%。

日本则颁布实施了《绿色消费法》,优先采购资源再生产品,借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环境的保护。

美国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核推动绿色消费。

如出台了《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

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承担对全民进行绿色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环境知识和绿色消费知识水平,增强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2005年,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曾经对绿色采购的实际成果进行了调查,60%以上的市民认为,他们常常留意购买对环境友好的商品。

40%以上的市民认为,在价格相同的时候,他们会选择购买再生产品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国外巧推绿色消费打造“节能消费者”》《发达国家推进绿色消费经验》,《国际先驱导报》2016年3月31日、《湖南日报》2012年4月25日)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倡导绿色消费,旨在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B.我国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追求奢侈、讲究阔绰的消费观。

C. 2011年-2015年期间,我国绿色人群渗透率在一二线城市提升更快。

D.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出台绿色消费法令,制定具体措施,且对全体国民开展绿色教育。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者在合理的消费结构中适度适量消费,并激发生产厂家、流通方和废弃物处理者追求绿色化,这可以称为绿色消费
B.在中国有必要倡导节约意识,引导民众树立节约意识,认识到比奢侈、比阔气的消费行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摒弃。

C.绿色消费意识有时没有转化为绿色消费行为;2011~2015年,城市不分一二三四线,绿色人群渗透率的发展趋势几乎一致。

D.美国、德国、日本都有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其中日本还对消费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其推行绿色消费工作最能见到成效
9.如果中国在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绿色教育,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春,二月,曹操攻黎阳,与袁谭、袁尚战于城下,谭、尚败走,还邺。

诸将欲乘胜攻之,郭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

今权力相侔,各有党与,急之则相保,缓之则争心生。

不如南向荆州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操曰:“善!”五月,操还许,留其将贾信屯黎阳。

后袁尚果自将攻袁谭,大破之。

谭奔平原,遣辛毗①诣曹操请救。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

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

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

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

”操从之。

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毗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

嘉白操,操谓毗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

尚见谭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

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

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无亡衅②。

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

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

”操曰:“善!”乃许谭。

冬,十月,操至黎阳。

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邺。

尚将吕旷、高翔叛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

操知谭诈,乃为子曹整娉谭女以安之,引军还。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有删改。

) [注] ①辛毗(pí),颍川阳翟人。

辛毗先事袁谭,后归附曹操。

谥肃侯。

②衅:征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B.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C.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D.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方:古代指天下、各处。

或指四方诸侯之国。

或指京城以外之地。

文中指天下、各处。

B.兵革:是兵器和甲胄的总称。

泛指武器军备。

或指战争。

文中指战争。

C.六军:古代泛指禁军,即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唐代专指禁军。

文中指军队。

D.娉:问名。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

即女方请媒人问男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操把袁谭、袁尚打得逃到邺城,但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后就没有乘胜追击。

B.袁氏兄弟内讧时,曹军将领都认为此时不须进攻,只有辛毗力主要抓住机遇。

C.曹操不愿援助袁谭的原因是认为袁谭不可信任,并且对袁尚的实力心存戒备。

D.曹操通过袁谭送印的事,明白了袁谭并非真心归降,就用联姻计稳住了袁谭。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

(5分)
(2)以明公之威,应穷敌,击敝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5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9分)。

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使用了六个叠音词,“青青”“郁郁”是形容人的丰姿和美貌。

B.青青草色、郁郁翠柳的生机盎然与少妇内心的孤寂、哀怨形成了鲜明对比。

C.少妇外表装束的艳丽与内心的苦闷和精神的抑郁形成了鲜明对比。

D.景物色彩的自然生成与少妇外貌色彩的有意粉饰形成了鲜明对比。

15.“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是王昌龄的《闺怨》。

请将此诗与《青青河畔草》比较,自选角度说出它们的异同点。

(6分)
(三)名句默写。

(6分)
16.根据理解填写下列诗句。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严以律己,但仍遭免职的句子是“ , ”。

(2)曹操在《短歌行》中“ , ”两句,借用典故,说明自己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采薇》中主人公归来时,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作者哀伤之情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