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胶接界面化学胶粘剂与涂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木材表面纤维横断面的形状:是产生机械胶接力的源泉, 机械胶接力是通过湿润和吸附作用而得到的。
14
弱界面层
当被胶接的材料、胶粘剂及环境中的低分子物或 杂质等,通过渗析、吸附及聚集等过程,在部分或 全部界面内产生这些低分子物的富集区,这就是弱 界面层。胶接力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必然发生于 弱界面层,这就是胶接破坏中的界面破坏,并使胶 接强度严重下降的原因。
通常说:固化!
23
固化?
硬化?
•流动:这是胶粘剂浸透到固体间并嵌入空隙中的过程。 在此关系到胶粘剂粘性等流变学的性质。
•润湿:为了使胶粘剂能够浸润固体空隙,并润湿固体 表面,胶粘剂对固体的接触角必须要在90°以下。
3
扩散、粘接、吸附:这个过程是与润湿平行发生 的,它按照在多成分系高分子中,链段是通过界 面自由能变成最小来吸附和取向的规则形成胶接 层结构的。 固化:由于聚合、溶剂的挥发、冷却等作用,胶 粘剂固化后形成所需强度的过程。 粘接体系的变形和破坏:这是在实际使用直至破 坏的过程。
4
因此,对于有机高分子等低表面能固体来讲,S = SV,则
S = SL + LV cos
(3—1)
当 =180°,cos = -1,表示胶液完全不能浸润被
胶接固体的状态,不可能。
当 = 0°,cos = 1,代表完全浸润状态。当体系接
近完全浸润状态时,式(3—1)可表示为
S -(SL + LV )≥0
设 = S -(SL + LV ),并称为铺展系数。用于
描述浸润特性。
5
3.1.2 固体表面上液体的平衡
SV = LV cos + SL S = SV +π
式中:SV ── 固/气界面张力; LV ── 液/气界面张力; SL ── 固/液界面张力; S ── 在真空状态下固体
的表面张力;
Young公式
15
弱界面层的产生条件
• 胶粘剂与被胶接材料间的胶接力主要来源于物理吸 附作用; • 低分子物在胶粘剂与被胶接材料中有渗析行为,通 过渗析作用低分子物迁移界面形成富集区; • 低分子物对被胶接物的表面有比胶粘剂分子更强的 吸附力,使被胶接物的表面产生新的吸附平衡,并形 成低分子吸附层,对胶粘剂分子起了解吸作用。
9
(二)与胶粘剂相关的因素
*化学构造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固体含量 *流动性 *粘附力 *粘弹性 *内聚力 *延伸率 *固化方法 *固化温度 *表面张力等
10
(三)与胶接材料相关的因素
*木材的组织构造 *密度 *强度 *含水率 *表面张力 *表面粗糙度 *纹理 *纤维方向 *抽提物 *早晚材及边心材的物 理化学差异 *胶接面的吸附污染等
SV
LV 液滴
SL
π——吸附于固体表面的气体膜 图1—1 液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浸润状态 压力,也称吸附自由能。对于有机
高分子等低表面能固体,可以忽略
不计。
6
对于一般有机物的液/固体系,SL可忽略不计,则有 S ≥ LV 胶接体系只有满足上述条件,才有可能出现cos = 1,
从而获得形成良好胶接接头的必要条件,即是选择胶 粘剂时的必要条件,即被胶接物表面能大于或等于胶 粘剂的表面能。
(优选)胶接界面化学胶粘剂 与涂料
本章主要内容
胶接界面化学 影响胶接强度的因素 胶接结构的耐久性 胶粘剂的基本条件 木材胶粘剂的选择
2
3-1 胶接界面化学
3.1.1 胶接的主要过程
•胶粘剂的液化:因为胶粘剂要浸润到固本间的空隙中, 故它必须是可自由改变形状的液体。因此,可用单体 或预聚物、溶液或乳液、熔融聚合物。
11
(四)与胶接工艺相关的因素
*涂胶量 *陈化时间 *加压压力 *加压时间 *胶接温度等ຫໍສະໝຸດ 12影响胶接强度的因素
被胶接物的 表面状态
弱界面层
胶层厚度 胶接强度
胶粘剂的 固化
分子量及分 子量分布
内应力
交联度
极性
木材比重 纤维方向 抽提成分
13
被胶接物的表面状态
• 表面粗糙度:是产生机械胶接力的源泉,机械胶接力是 通过湿润和吸附作用而得到的。 粗糙度系数R ,有效胶接面积 ,胶接强度 ,但随后R 的 ,胶接强度反而 其它因素:加压、表面润湿难易程度、材料比重。
20
DeBruyne认为:
可能得到 很高的 胶接强度
非极性 胶粘剂
胶接
非极性 材料
极性
极性
胶粘剂 胶接 材 料
2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胶粘剂的分子量 (聚合度)
• 胶粘剂性质(如固化速度) • 胶接强度 • 向被胶接材料渗透的速度
分子量相同,而分子量分布 不同,其胶接强度也是不同的
22
胶粘剂的固化 • 硬化:胶粘剂通过干燥、结晶等物理过程而变 硬的现象。物理过程。 • 固化:胶粘剂通过化学反应(聚合、缩聚等) 提高强度等性能的过程。化学过程。
实际上LV 和cos 是可以通过实验测定,而S 和SL的
测定是非常困难的,可通过临界表面张力来解决。
7
A. 对胶接体完全浸润状态
B. 对胶接体完全不能浸润状态
图 液体胶粘剂对被胶接体的浸润状态
8
3-2 影响胶接强度的因素
影响胶接力产生的因素 (一)与界面相关的因素
*湿润 *接触角 *被胶接体的临界表面张力 和胶粘剂的表面张力的关系 *胶接张力 *胶接功 *扩散系数 *界面张力 *溶解度参数 *固化后的胶粘剂和被胶接 材的临界表面张力的关系等
17
类型及措施
收缩应力
• 降低官能团浓度 • 加入高聚物增韧剂 • 加填充剂(填料)
热应力
• 较低的固化温度 • 模量低、延伸率高的胶
18
交联度
交联度(即交联密度) 胶粘剂的内聚强度
交联点数目的增加 交联间距变短
交联分子长度变短
胶粘剂硬、脆
内聚强度降低
19
极性
一般来说,随着胶粘剂极性的增强(或极性基团 的增多),胶接强度在开始时会增加,但到了一 定程度后,增加极性基团,胶粘剂的内聚强度增 大,胶粘剂不易流动,从而对被胶接材料湿润不 良,胶接强度下降。
16
内应力
来源
木材
• 胶层含水率梯度 • 邻近木材层含水率梯度 • 胶层酸或碱浓度梯度
(1)胶粘剂的固化或硬化过程中体积的收缩;
(2)胶粘剂与被胶接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在温度变化时 产生内应力;
(3)被胶接材料的各向异性,在水分变化时,由于收缩膨胀 的不同产生内应力;
(4)比重不同的被胶接材料,其体积的收缩膨胀有差异,在 大面积胶接中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