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宗教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宗教观
第一篇:我的宗教观
我的宗教观
什么是一个人的宗教观?在我看来,宗教观关乎信仰问题。
我一直很坚定地认为,一个人拥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但有信仰不一定是要去信仰一种宗教。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执着的东西,这就是自己的信仰。
中国有句话叫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就是我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
虽然我没有去信仰某个宗教,但我绝不否认它们存在的意义。
记得中考和高考前,都特地去外地的文昌庙祈过福,考试成绩出来之后,还回去还愿。
但我对于宗教只是在“宁可信其有”的阶段,并没有更深一步地去研究,还是个“门外汉”。
其实对佛许愿、祈福,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就比如我在重要考试前去拜佛,心里就会和自己说:我去文昌庙祈过福,我一定可以考到理想的学校的。
在这之后的复习迎考阶段,我会变得干劲十足,因为我觉得,还有佛在“祝我一臂之力”。
当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觉得文昌庙真的很灵验,其实,佛只是让我有了自信,让我给了自己必胜的心理暗示,除此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做。
但是,他让我对自己有信心,就已经足够了。
我知道很多人是很反对宗教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错误地将迷信与宗教画上了等号。
反对迷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是正确的。
但是我不认为宗教活动是迷信,只是现在许多错误地、愚昧地讲宗教活动演变成了迷信活动,可是说是挂着宗教的旗号来迷信,比如每天都要根据老黄历来决定一天的活动,“忌”的事情绝对不做,“宜”的事情原本不打算做也要去做;比如在阳台上挂一面镜子,称之为“照妖镜”;比如不正确对待疾病,不去医院就医,而是去找“法师”来作法,降妖驱魔,期待着“法”到病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说到《周易》,我觉得很难定性,它阐述的理论到底是科学呢还是迷信呢?或许,这取决于运用《周易》理论的人的态度,以科
学的心去运用,那它就是科学的;以迷信的心去运用,那它必定是迷信的。
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肯定,《周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留下来的文学瑰宝,就算否定它的内容,也不能否定它对研究中国占卜历史的贡献。
其实,作为中国人,在生活中不知不觉都会与占卜有些联系。
就比如最常见的婚礼,日期肯定不会随便选一个,必须看黄历或者找“懂的人”算过的吉日才行,还有接新娘的时间、婚宴开始的时间,都是有讲究的。
选择良成吉日这算是迷信吗?我觉得不然,这是人们对美好的一种向往与憧憬,谁不希望结婚以后能幸福长久呢?这种行为只是代表着大家的一种期许,如果算好日子结婚真的有用,那还会有人离婚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风水相地之术,其实它也是结合了不少科学知识而形成的,若一味地追求,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不管怎么样,我相信“人定胜天”这四个字。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信仰宗教也好,不信仰宗教也好,只有我们自己才能选择自己的路,别人能做的最多就是给你一点提示、一点引导,面前的水坑是应该跳过去呢还是趟过去,只有自己说了算。
把自己的想法当做信仰,谁都可以很虔诚。
英航101
朱涵言
201010811005
第二篇:不朽――我的宗教观
不朽――我的宗教观
胡
适
【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掌握主题思想,并能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2、了解本文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
3、了解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胡适,以及他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地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文有“破”有“立”,破中有立、立中带破的论证过程及层次。
2、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
3、对传统“不朽”观的了解和把握。
【作家生平】
胡适(1891――1962),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安徽绩溪人。
5岁开蒙,在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名字由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后因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适,字适之。
1910年,胡适先生准备北上去考留美官费,闭户读了两个月的书,就和二哥绍之一同北上。
他自述:“ 我在学校里用胡洪骍的名字,这回北上应考,我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
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
”
1904年进上海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信仰进化论,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提创白话、主张文学革命,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先驱。
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1 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1920年离开《新青年》,与革命派分道扬镳,并创办《努力周报》。
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28年任吴淞中国公学校长。
1930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1932年与蒋廷、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
抗战爆发后,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
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
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思想创作概况】
1、思想渊源
《不朽――我的宗教》是胡适从终极关怀的层面来讨论人生价值、意义问题的。
副标题“我的宗教”,可以显见其理论层次。
胡适的“不朽”概念虽然是从“小我”的时空维度来说明其与“大我”关系的,但其思想文化资源却驳杂不纯。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的“三不朽论”的发展。
他的“社会不朽论”其实只是扩大传统“三不朽论”的范围。
其次,在怎样改造的问题上,胡适吸取了西方人本主义的思想,把佛教的“众生皆佛”也纳入“三不朽”中。
再次,吸收了基督教的“原罪”学说、天堂地狱观念以及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并以此来弥补传统“三不朽论”只能扬善不能抑恶的功能阙失。
第四,吸取了近代科学的自然观,如莱布尼茨的世界一体论。
从上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不朽论”的思想资源十分丰富,揉和了中外古今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但是,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胡适人生观价值取向虽然具有多元文化的特色,但并不意味着其人生观价值导向是多元的。
2、创作概况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多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疑案的考证,下力甚大,惜成果不显。
【写作背景】
1、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
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
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分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
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和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新文化运动:一九一五年创刊于上海的《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它号召青年同“陈腐朽败”的思想决裂。
它高举民主和科学和大旗,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新青年》在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广泛的影响。
3、范缜,南北朝时著名的思想家,早年丧父家贫,曾从名儒习经史,性情耿直、不畏权贵,持不卓之见,常为世俗陋见所不容。
《神灭论》是范缜最重要的著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无神论”理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南北朝时,佛教大盛,灵魂不灭之说炽烈,流布所至,百说噤声。
范缜以“形、神”关系为中心,阐释了“神”这种精神现象的生理依据。
他的主张具体如下:“神即形也”“形即神也”,但行为基础、神为派生;“形质神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锋利与刀刃的关系。
【题解】
胡适一贯倡导个性解放,特别注重个人的社会责任。
《不朽——我的宗教》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的这种自由思想。
这篇杂文从“不朽”的概念入手,通过批驳宗教世界“神不灭论”(灵魂的不朽)、世俗世界的“三不朽说”(1)立德的不朽,(2)立功的不朽,(3)立言的不朽),提出自己的独特论点“社会的不朽论”,举例、说理论证了“小我”同“大我”的内在关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说明了
“小我”只有与社会有益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不朽。
【课文分析】
1、层次结构全文自然分为四节。
第一节:简要介绍宗教、世俗世界所订立的“不朽”标准,在简要评析后指出各自的致命缺陷。
第二节:总结上文,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社会的不朽论”,在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小我”与社会的角度,论证作者的不朽观。
第三节:总结上文,具体说明论证“小我”只有依存于社会这个“大我”才能不朽。
并详细界定了“我的宗教观”的具体含义。
胡适认为,传统的“三不朽论有三大阙失。
1)只是“寡头不朽论”,即不朽只是少数伟人的不朽;2)只是“善”的不朽,只能扬善而不能贬恶;3)界限含混不清。
胡适认为,“三不朽”论在理论与功能上的阙失只有通过重新的改造方有现实意义。
第四节:以“跋”的形式交代写作本文的缘起及过程。
作者于1918年先写成一部分,1919年写定付印,经过修改才完成此稿。
2、内容分析
《不朽——我的宗教》是胡适关于人生意义与价值问题的重要文章。
许多年以来,胡适都是以“三不朽”作为人生的信条。
母亲的去世,使得胡适对自己从前的信条产生了反思。
文章分析了“神不灭论”和“三不朽说”,在肯定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历史价值的同时,也指出这“三不朽”说只注重少数“精英”而忽视多数民众,只单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说而没有顾及其他的方面,4 并且范围都很含糊这三层缺点。
由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社会的不朽论”。
作者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一切“小我”之间,“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都存在着历时的和共时的、直接的和间接的紧密联系,因而个体“小我”的善恶功过,都与社会“大我”一样是永存不朽的。
这样,文章末尾就得出一个结论:每个“现在”的“小我”,都对社会“大我”的“无穷过去”和“无穷未来”负有重大责任。
文章论题重大而能深入浅出,纵横捭阖却重在以理服人。
文
章讲神学,讲哲学,谈社会,谈人生,但不是在悬空的抽象道理中兜圈子,而是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际事例来说话,这增强了论理的现实感和启发性。
作者采用三弦的声浪、生肺病的一口痰等最浅近的例子,阐析社会万物间时空难尽的有机关联性,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极其通俗易懂。
此外,整体行文的口语化,令人感到质朴而亲切,关键之处的格言式,又倍增其哲理的启迪与警策。
这一切,都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明白清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组织,从纵向看,社会历史连绵不断,个人造成历史,历史造成个人;从横向看,社会生活是交互影响、分工合作的过程,个人造成社会,社会造成个人。
此即莱布尼茨所谓世间一切物质互相联系、一切人交互影响的“世界大充实论”。
基于社会有机体论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我们可以认识到…小我‟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和无量数…小我‟有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关系的,是和社会的全体和世界的全体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的,是和社会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因果关系的。
个人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成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都应该是不朽的。
正如胡适在《不朽》的最后说“我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
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
我须要时时想着,我应该如何努力利用现在的‘小我’,方才可以不负了那‘大我’的无穷过去,方才可以不遗害那‘大我’的无穷未来。
”
利于社会,贡献社会是我们人人都应有的社会责任。
就个人而言,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随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成长成熟。
个人的社会行为是同社会一同不朽的。
为了个人不朽之行为可以不致遗害社会,我们势必要多做些利于社会的事情,少危害社会。
这是胡适先生“内心宗教的教旨”,也应该是我们应有的社会思维。
(一)三不朽论是中国古代人生信仰。
《左传》记载了叔孙豹著名的三不朽5 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三不朽论奠定了中国人文宗教的传统,它对孔子及儒家思想影响甚深,并自古以来为中国人、尤为知识阶层所信奉。
(二)胡适在《不朽》中指出,古代有“灵魂不灭”的神不灭论
和《左传》“德功言不朽”的三不朽说。
神不灭论纯属虚幻的迷信,三不朽说则不失为一种现实的信仰。
所谓“德”、“功”、“言”的不朽,即人格、事业、著作的永恒。
三不朽说不问人死后灵魂能否存在,只问他的人格、事业和著作有没有永远存在的价值。
如耶稣的人格、事业和教训都可以不朽,而不必借助于无谓的神话。
孔子的不朽亦全在于他的人格和教训,而不在他那“在天之灵”。
可见德、功、言三种不朽比灵魂不灭更为实在而可靠。
然而三不朽说仍有三层缺点:其一,不朽者仅限于墨翟、耶稣、哥仑布、华盛顿、杜甫、牛顿、达尔文等少数有道德、有功业、有著述的伟人,因而它是一种精英式的“寡头的不朽论”;其二,这种不朽论仅从积极方面着眼,而缺乏消极的裁制,不如宗教的灵魂不朽论兼顾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天国的快乐和地狱的苦楚并存;其三,这种三不朽论之“德、功、言”,其范围过于含糊。
(三)三不朽论是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传统信仰。
钱穆指出:人生问题最大的莫过于人死问题。
避死而寻求不朽和永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古老而普遍的问题。
叔孙豹对此曾发表了其极名贵的三不朽论,至今还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叔孙豹以在社会人群中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人唯有在人生圈子之内获得不朽。
依照西方宗教观念,人应该活在上帝心中。
而依照中国思想,如叔孙豹所启示,人应该活在他人心中。
立德立功立言,便使其人在后代人心里永远保存,此即其人之复活和不朽。
因此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人生世界,而没有西方式的两个世界,如上帝或精神界。
钱穆的这段评论,揭示了三不朽论以伦理道德为终极关怀的中国人文宗教的基本特性。
【写作特点】
1、本文总体上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先批驳传统宗教、世俗的“不朽观”,即“灵魂不灭”、“三不朽”说,再提出自己对不朽的看法,即“社会的不朽论”。
2、具体到各节的论证,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首先,在驳斥中表明自己的观点。
如第一节,在否定“神、形”两立和“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观念中,提出自己的主张:“不朽全靠一个人的
真价值,并不靠姓名事实的流传,也不靠灵魂的存在”。
其次,在立论中有否定的意见,虽然个人的一切功德罪过都可能不朽,但其中也分为“不朽的善因”和“不朽的恶果”。
4、深入浅出。
本文论题重大,议论纵横捭阖却注重以理服人。
文章讲神学,讲哲学,谈社会,谈人生,但不在悬空的抽象道理中兜圈子,而是用大量古今中外的实际事例来说话,作者采用三弦的声浪、生肺病的一口痰等最浅近的例子,阐析社会万物间时空难尽的有机关联性,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极其通俗易懂。
5、行文口语化。
文章质朴亲切,但散落文章各处的格言警句又倍增哲理的启迪与警策。
这都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明白清楚的优良学风和文风。
6、现实关怀。
文章与时代变动息息相关,对社会时代精神十分关注,新时代需要新的道德观和人生目标,本文与民众的心理既贴又能起到超越引领作用。
【思考练习】
1、以自己熟悉的问题,写一篇驳论性的议论文。
2、简要说明本文的论述层次结构。
3、辨析作者论证论点时所举的具体人物,体会何谓“深入浅出”的具体论证方法。
4、参考阅读的文章:陈独秀《人生真义》,陶孟和《新青年之新道德》,李大钊《“今”》代表了当时《新青年》人生观的文章。
第三篇:读《我之宗教观》
读《我之宗教观》
印顺法师(1906-2005)在开篇即说:“我是佛教徒。
‘我之宗教观’,是以佛教的见地来看宗教,看宗教的价值,看宗教的深浅不同。
”
Religion一词,本是泊来语;却也解释得通。
宗即宗证,教为教化。
自证、化他,由内观而通达无我。
《我之宗教观》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非只谈佛教,亦论孔孟、老庄。
儒释道本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一论一明。
被看作“初学入德入门”的《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如孔子说:“君子求诸己。
”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
在梵语中,“迦耶”译为身,是积聚的意思。
佛法中“我见”,与儒学中所指相同。
儒者以修身为本,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以致知,即知止于至善为先,以平天下——明明德于天下为后。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在佛法,亦强调自修其身。
身心清净,自由自在;着重自身修治的小乘,与儒家大人之学无二义。
而依大乘真义,“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以是初发心”,以利他为先。
此是分别。
在印顺法师看来,儒者是世间的,佛法是出世的,是出世而又入世,世出世间无碍的。
而道家则不同于两家,重自然,重于天道。
《老子》说“天之道”,“人之道”,主张法天道以明人事。
书中如此说到,“人心,人间,是当前的现实。
无论是寄心大道、天国,或者现证涅槃,依旧在人间;佛与阿罗汉们也还是穿衣吃饭,生活于人间。
‘如来见于三界,不如三界所见。
’”
合上书本,启示甚明。
正觉的宗教,确提供人类新生的最佳方法。
高行健在《我与宗教的因缘》中写到,“佛堂净地让人清净,是个好去处”。
印象深刻的寺庙,有武汉的古德寺,“心性好古,修之以德”。
西安的卧龙禅林,寺院里处处悬挂着“照顾话头,念佛是谁”的竖匾。
寺庙形状尽不相同,你我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皆能有所体悟。
这次朋友去香港修行一周。
在寺院每日学佛。
睡简单的通铺。
过午不食。
四点半起床早课。
最后一天,恰逢开光大典。
因缘殊胜,她说看见佛光。
从头顶灌入,直至脚心。
她已与早前时候大不同。
早起读经,傍晚施食。
面色红润,心态平和。
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宇宙待解的谜。
作者信息:李仕辉 ***
第四篇:大学生宗教观
我院举行”大学生宗教观”争锋论坛活动
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树立宗教观念.4月21日下午,学生会主席张泷与部分11级学生代表在工程楼216就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本次活动中,主持人创造性的使用了幻灯片的方式对当今中国的宗教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一个个精彩的视频,一幅幅生动地图片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宗教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位参加论坛的同学说:“虽然宗教有抚慰人心灵的功能,但也可能控制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消极。
同时宗教也可能成为人群分裂的诱因,成为政治渗透和斗争的工具。
向善、行善并不一定非要参加宗教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适当地娱乐也能促进心灵的健康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宗教的两面性。
”
通过本次论坛对同学们正确对待宗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处理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宗教问题。
第五篇:宗教观问卷总结报告
**学院大学生精神生活及宗教意识
调查报告
在宗教政策上,我国的主张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形成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近年来,中国的各种宗教都以不同形式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其中,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通过对我们学院宗教意识进行调查后总结出:全院751人作为调查对象,信仰佛教的人数为227人,占总数约30.23%,道教信徒为0,基督教信徒为29人,占总数约0.04%,天主教信徒7人,占总数约0.01%,目前不信仰,但将来也许会信教的人255,占总数约34.00%,目前不信教,以后也不会信教的人232,占总数约30.89%。
参加过宗教活动或者其他聚会组织的人数占有一定比例,参加过的人数为313人,占总数约41.70%,定期参加的人数为7人(据了解都是基督教徒去祷告),占总数约0.09%,以前未参加,但将来也许会
参加人数为230人,占总数约30.63%,从未参加过,将来也不会参加的人数为201人,占总数约26.76%,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家庭熏陶了解宗教或其他团体组织。
最后综上总结:一.大学生宗教信仰概况
据我们在**学院分发的调查问卷显示,信仰宗教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约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信仰佛教。
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人数相对少得多。
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中各有约一半人数认为自己现在或以后都不信仰宗教,或者现在不信,以后可能会信。
二.大学生接触宗教活动概况
通过调查结果得知,在接受调查的七百五十多名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有参加过宗教活动,其中有7个同学定期参加宗教活动,其余同学都回答从未参加过宗教活动,其中有一半认为自己将来可能会参加。
三.大学生了解宗教的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较多的(约300名,约占五分之二)是通过家庭熏陶来了解宗教的,而通过宗教书籍,学校相关课程和信教的教师了解宗教的学生人数相当,各自所占比例不大,其他通过私人聚会、熟人朋友介绍、传教人士引导和散发的小册子、传单了解宗教的在学生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四.正视大学生的信仰道德标准的尺度在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是不一样的。
只要是不触犯法律、遵守校规的大学生,你就不能说他道德标准低。
在我国只要是正规的宗教组织,其宣传主旨大致围绕真善美。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些信仰宗教大学生以“爱人如己”来作为自己的准则,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再者,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在宗教真善美的原则熏陶下,大多能积极地投入社会,服务社会。
例如:参加青年志愿服务,当义务教师,在福利院做义工,义务为老人打扫卫生,在孤儿院陪小孩子等。
这种服务都是他们自愿而非强迫的,并且不带任何报酬。
五.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
大学并不是宣扬宗教信仰的地方,因此,诸如大学生在学校内宣扬宗教的行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