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实验报告
实验一土壤微生物拮抗菌的分离与测数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分离、培养微生物前的有关准备工作及操作方法。

2、初步掌握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和测数的基本方法。

3、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其配制过程和方法。

4、掌握实验室几种灭菌方法及技术。

5、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6、了解平板菌落计数的原理。

7、识别土壤中几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8、学习拮抗作用的试验方法,观察微生物间的拮抗现象及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器材:电子天平、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摇床、1mL的无菌吸管、10mL的刻度试管、无菌水、搪瓷缸、玻璃涂棒、牛角匙、pH试纸、封口膜、记号笔、线绳、纱布、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器、称量纸、药匙、试管架、涂布棒、酒精灯、超净工作台、火柴。

2、试剂和材料:无菌牛皮纸袋、无菌铲、标签、打孔器,镊子,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1mol/L NaOH、1mol/LHCl、75%酒精、KNO
3、NaCl、K2HPO4·3H2O、MgSO4·7H2O、FeSO4·7H2O、蒸馏水、新鲜马铃薯、10%酚酞、乳酸。

三、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配制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NA)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配方如下:牛肉膏 3 g 蛋白胨 10g NaCl 5g 琼脂 15-20g 水 1000 mL pH 7.4-7.6
1、称量药品
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搪瓷缸中。

牛肉膏和蛋白胨可分别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搪瓷缸。

蛋白胨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
在搪瓷缸中加入少量少于所需的水量,然后放入锅中,在电磁炉上小火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

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需先调pH值后再溶解琼脂,在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充所失水分。

3、调pH
用pH试纸或酸碱度计检测培养基的pH值,若pH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边加边搅拌,并随时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

若偏碱,则用1 mol/l HCL进行调节。

pH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

注意pH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浓度。

4、过滤
液体培养基可用滤纸过滤,固体培养基可用4层纱布趁热过滤,以利结果的观察。

5、分装
按实验要求,可将配制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内。

分装时可用三角漏斗以免使培养基沾在管口或瓶口上而造成污染。

分装量:固体培养基约至试管高度的 1/5;分装入三角瓶内的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半固体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3为宜。

6、加棉塞
试管口和三角瓶口塞上用普通棉花(非脱脂棉)制作的棉塞。

棉塞的形状、大小和松紧度要适合,四周紧贴管壁,不留缝隙,才能起到防止杂菌侵入和有利通气的作用。

要使棉塞总长3/5塞入试管口或瓶口内,以防止棉花脱落。

有些微生物需要更好的通气,则可用8层纱布制成通气塞。

有时也可用试管帽、塑料塞或封口膜代替棉塞。

7、包扎
加塞后,将三角瓶的棉花外包一层牛皮纸或双层报纸,以防止灭菌时冷凝水沾湿棉塞。

若培养基分装于试管中,则应先把装同类培养基的试管扎成捆后,再于棉花塞外包一层牛皮纸。

然后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基名称、组别、日期。

8、灭菌
将上述培养基于121摄氏度湿热灭菌30 min。

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灭菌,则应放入冰箱内暂存。

9、摆斜面
灭菌后,如制斜面,则需趁热将试管口端搁在一根长木条上,并调整斜度,使斜面的
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的1/2;待其凝固,
10、无菌检查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摄氏度温箱中培养24~48h,无菌生长即可使用。

或储存于冰箱或清洁的橱内,备用。

(2)、配制高氏一号培养基
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于分离和培养放线菌的合成培养基。

配方如下:可溶性淀粉20g KNO3 1 g NaCl 0.5 g K2HPO4 0.5 g MgSO4·7H2O 0.5g FeSO4·7H2O 0.01 g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 pH7.4~7.6
1、称量和溶解
先计算后称量,按用量先称取可溶性淀粉,放入搪瓷缸中,并用少量冷水将其调成糊状,再加少许少量少于所需的水量,放入锅中在电磁炉上边加热边搅拌,至其完全溶解。

对微量成分FeSO4·7H2O可先配制成高浓度的储备液后再加入,方法是先在100 ml 水中加入
1g的FeSO4·7H2O,配成0.01 mg/ml的储备液,再在1000 ml的培养基中加入以上储备液0.1 ml即可。

待所有的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

如果要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琼脂溶解过程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制。

2、pH 调节、分装、包扎、灭菌及无菌检查同上。

(3)配制马铃薯蔗糖培养基
马铃薯蔗糖培养基是用于分离真菌的选择培养基。

配方如下:去皮的马铃薯 200g 蔗糖 20g 琼脂20g 蒸馏水1000mL,自然pH
1、称量和溶解
先计算后称量,按用量称取各成分。

将去皮的马铃薯切片后放入锅中,然后加少许少
于所需的水量在电磁炉上加热20 min,然后用双层砂布过滤,滤液重新放入锅中煮沸,然
后加入称量好的蔗糖和琼脂,待各成分溶解后,补充水分至所需体积。

2、同(2)2
(二)制备土壤稀释液
(1)取土壤
取表层以下 5~10 cm 处的土壤样品,放入灭菌的牛皮纸袋中,用铅笔填写好标签,袋内外各具一张。

(2)土壤预处理及保存
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平摊在聚乙烯塑料布上,在室温下阴干,土块捏碎,并检出植物根、茎、叶及石块等杂物,约20号筛筛分。

土壤处理好后备用,或放在4摄氏度冰箱暂存。

(3)制备土壤稀释液(要无菌操作)
1、制备土壤悬液
取土样 5 g,迅速倒入带玻璃珠的45 mL无菌三角瓶中(玻璃珠用量以充满瓶底为最好),置摇床中振荡 5~10 min,使土样充分打散,即成 10-1的土壤悬液。

2、稀释
用无菌移液管吸10-1的土壤悬液0.5 mL,放入4.5 mL 无菌水中,震荡混匀即为10-2稀释液,如此重复,可依次制成10-2 ~10-9的稀释液。

注意:操作时移液管尖不能接触液面,每一个稀释度换一支移液管,每次吸土液,要将移液管插在液面,吹吸3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于前一次,以减少稀释中的误差。

实验三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技术及其在微生物
种群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并掌握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的原理。

2、掌握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植物内生菌种群多样性。

二、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
生长健壮的植株。

2、实验仪器
PCR扩增仪、电泳仪、电泳槽、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仪(仪器型号:Decode Universal Mutation Detection System)、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高速离心机。

3、实验试剂
(1)CTAB-NaCl
4.1 g NaCl称溶解在80 mL水中,再缓慢加入10 g 的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加热65℃溶解搅拌,定容至1000 mL。

(2)50×TAE 缓冲液
121 g Tris,18.6 g EDTA,量取28.6 mL冰醋酸,加水至500 mL,pH 8.5。

(3)10% APS(过硫酸铵贮存液)
10 mL 配制:1g 过硫酸铵加水至10mL 。

(4)TEMED(N,N,N',N',—四甲基乙二胺)
10% APS:TEMED = 4.5:1
(5)变性剂贮存液(0%):6%丙烯酰胺
100 mL 溶液:15 mL 40% Arc/Bis,2 mL50×TAE 缓冲液,加水至100 mL。

(6)变性剂贮存液(100%):6%丙烯酰胺
15 mL 40% Arc/Bis;2 mL 50×TAE 缓冲液;40 mL去离子甲酰胺;42 g尿素,加水
至100 mL。

(7)溴化乙锭EB溶液
50mg溴化乙锭溶于100ml双蒸水,工作浓度为0.5μg/ml,避光保存。

(8)固定液1
50 mL无水乙醇加入去离子水至500 mL。

(9)固定液2
5 mL硝酸加入去离子水至500 mL。

(10)0.12%银染试剂
0.18g AgNO3加入去离子水至150 mL,同时加入110 μL 37%-40%的甲醛混匀即可,需新鲜配制。

(11)显色液
4.5g Na2CO3加入去离子水至150 mL,需新鲜配制,4℃冰箱保存备用,用前加入75 μL甲醛构成显影液。

(12)终止液
15 mL冰乙酸加入去离子水至500 mL。

4、PCR扩增引物
第一轮PCR引物:fM1: 5’-CCGCGTGNRBGAHGAAGGYYYT-3’和rC5: 5’-TAATCCTGTTTGCTCCCCAC-3’
f515-GC:5’-CGCCCGCCGCGCGCGGCGGGCGGGGCGGGGCACGGGGTGCCAGCM GCCGCGGTAA-3’和rC5: 5’-TAA TCCTGTTTGCTCCCCAC-3’
三、实验步骤
(一)基因组提取及PCR扩增
1、总基因组的提取
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植物样品的总基因组DNA,方法如下:
(1)将预处理后的2 g样品在无菌研钵内用液氮充分研磨至细粉末状,称取0.2 g样品装入1.5 ml 无菌的eppendorf管中。

(2)加入1 mL CTAB提取液(65℃预热),立即混匀,65℃水浴90 min,每间隔20-30 min轻轻颠倒eppendorf管混匀一次,12000 rpm 4℃离心10 min。

(3)取上清,加2/3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颠倒数次充分混匀,12000 rpm,4℃,离心10 min,如此重复至上层变澄清。

(4)取上清,加2/3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颠倒数次充分混匀,12000 rpm,4℃离心10 min。

(5)取上清,加1/10体积的NaAC溶液和1个体积的无水乙醇(-20℃预冷),在-20℃下沉淀30 min以上,8000 rpm离心5 min。

(6)弃上清,用70%酒精洗涤沉淀2次,8000 rpm离心5 min,真空干燥15 min。

(7)加50 μL TE溶液或ddH2O溶解DNA,取5 μL 上样,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0℃保存。

2、16srD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
巢式PCR(Nested PCR)是使用两对PCR引物扩增目的DNA片段,第二对引物称为巢式引物,扩增的目的片段包含在第一次PCR扩增片段的内部,保证第二次PCR产物几乎或者完全没有引物配对特异性不强造成的非特异性扩增。

因为第二对引物要用于DGGE电泳分析,根据DGGE电泳的原理,上游引物的5’端加上一段40 bp 左右的GC碱基序列(5’-CGCCC GCCGC GCGCG GCGGG CGGGG CGGGG GCACG GGGGG-3’)。

巢式PCR第一次PCR以总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出内生菌的目的基因片段,第二次PCR 以第一次PCR产物为模板,并且退火温度较高。

反应体系如下:
反应条件为:
94℃4min
94℃1min
50℃1min 30cycles
72℃1min
72℃8min
8℃∞
(三)DGGE电泳
采用Decode Universal Mutation Detection System(Bio-Rad,USA)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离。

具体步骤如下:
1、胶槽的组装
先用95%乙醇清洗两块玻璃板及两个间隔条,再用蒸馏水清洗一遍,干燥。

将间隔条置于大玻璃板两侧边缘并且缺口处放在内侧,再将小玻璃板放在上面并与之对齐,用夹子将两块玻璃板固定,并调水平及垂直平衡。

2、DGGE胶的制做
采用6%丙烯酰胺凝胶,根据不同目的片段的大小将0%和100%的变性剂按照相应的比例配置不同的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变性缓冲液,分别取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变性剂溶液20 mL,加90 μL的 4.5 μL/mL 10% APS和20 μL的lμL/mL的TEMED(APS:TEMED =4.5:1),立即颠倒混合均匀。

将高浓度变性剂溶液和低浓度变性剂溶液分别吸入相应的针筒,并固定在梯度形成器对应的高低浓度两侧,将出胶针头置于胶板之间。

推动梯度形成器,将胶灌入两个玻璃板之间,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灌胶结束后,在胶板顶部小心倾斜插入梳子(避免产生气泡),静置1.5-2 hr待胶凝固。

及时将针筒中剩余的溶液排净并清洗干净。

3、电泳
在DGGE电泳槽中加入7L新鲜配置的1×TAE缓冲液,使电泳槽中的缓冲液页面至“Full”和“Run”中间的位置,将胶板固定在黄色的凝胶板架上,放进电泳槽中,最后将温度控制器盖在电泳槽上。

接通电源,打开电泳仪预热使缓冲液的温度达到60℃。

轻轻将梳子拔出,将加样孔中的缓冲液用加样针吸出,缓缓加入约30 μL 第二次PCR产物与6×Loading Buffer的混合液,100V电压电泳12 hr。

4、染色
DNA染色采用银染试剂盒进行银染,具体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 固定1:将凝胶加入固定液1,轻轻摇动孵育10 min,小心弃掉液体;
b) 固定2:加入固定液2,轻轻摇动孵育3 min,小心弃掉液体;
c)用去离子水漂洗三次,每次5 min;
d)银染:加入0.12%银染试剂暗处孵育20 min,弃液;
e)去离子水冲洗两次,每次2 min,充分倒掉去离子水;
f)显色:加入显色液,轻轻摇动孵育5-20 min,进行显色;
g)终止反应:当显色步骤中凝胶条带清晰时,立即倒掉显色液,加入入终止液。

5、拍照快速银染后,进行DGGE凝胶图片的拍照。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在提取质粒的环节,我们小组最终提取出来的质粒由于含量较少,所以最终肉眼看不到。

我们在做PCR之前稀释的倍数较少,以尽量减少DNA浓度的过度降低。

我们在提取质粒的时候,由于没有带口罩以及消毒的措施,很容易造成所提取的质粒降解,使DNA浓度下降。

上图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跑胶图片,从荧光带整体上看,实验结果还不错,由于每个小组提取的DNA的浓度不同,所以PCR和DGGE电泳之后额条带效果会存在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