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三联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三联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目的观察针刺三联治疗法(针刺、梅花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

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片治疗,治疗组30例进行三联治疗法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愈2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三联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显著,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带状疱疹;针刺;三联治疗法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神经和皮肤同时受累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

民间俗称“蛇丹”、“蜘蛛疮”。

特点为单侧性,沿神经分布,呈带状分布基础上簇集水泡,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发热和神经痛,病程一般为2周。

笔者采用针刺三联法治疗,疗效显著,并设口服阿昔洛韦治疗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均为贵州省毕节地区中医院门诊和住院部2008年8月~2011年3月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共60例,根据初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若患者在观察期中断治疗,则重新从医院其他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患者中随机补充,每组观察病例均保持在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等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均按杨国亮主编《现代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确诊[1]。

临床症状表现为:(1)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2)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留疼痛。

(4)病程小于7 d者及病程中未使用抗病毒药物者。

(5)排除合并其他皮肤病及心肺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予口服阿昔洛韦片治疗,每次口服800 mg,5次/d,10 d为一疗程后观察疗效。

1.3.2治疗组使用针刺三联治疗法。

即取无菌皮肤针(梅花针)一支,沿疱疹及神经疼痛区域进行叩刺,以刺破疱疹及皮肤发红为度;叩刺完毕后,用消毒火罐,对叩破的疱疹及神经疼痛区进行拔罐,大约留罐5~8 min。

取罐后用消毒棉球洁洗干净后拔出的液体。

用2%碘伏对皮肤进行清洗消毒,予常规针刺治疗。

局部取疱疹周围部位,采用围针刺,其针尖指向患处;取与疱疹部位相对应节段
的同侧夹脊穴2~4个。

对症取穴:合谷,曲池,血海,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太冲。

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

以上治疗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 d,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疗效评价标准观察指标为患者疼痛改善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 AS法)[2]进行评价。

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强烈疼痛。

比较治疗前后V AS值差值。

治愈:皮疹消退,疹痛消失,无疼痛后遗症或V AS值减少≥8;好转:皮肤疱疹消失,疼痛明显减轻或8>V AS值减少≥4;无效:仍有疼痛或V AS值减少≤1。

2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
带状疱疹为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以及身体虚弱,免疫机能低下的人群[3],本病与情志有关,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蕴化热,以致毒邪易感,湿热火毒蕴积肌肤发病;或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未清,气血不畅所致;或因肝郁化火外窜皮肤或肝经湿热下注;老年人年老体衰,正气不足,风火湿毒之邪乘虚客于少阳厥阴经脉,郁于肌肤而发为疱疹。

本病发病后出现皮肤的红色斑丘状,成簇的疱疹,且疼痛性质明显,疼如刀割,局部皮肤灼热,在诊断是并不困难,但本病带状疱疹病毒为一种嗜神经病毒,在疱疹消退结痂后,往往出现后遗神经疼痛,有的延续一月甚至一年,患病部位依然疼痛,笔者在多年诊治带状疱疹过程中观察到,在患者出现疱疹后即给予针灸三联疗法,患者症状消失快,经皮肤针叩刺、拔罐排出疱疹脓液后,疱疹第第二日即可结痂,疼痛、灼热即可大获减轻,并且经针灸围刺后,患者基本上不出现后遗神经痛,为一种疗效确切,效果极佳的治疗方法,为针灸治疗皮肤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方法和途径[4]。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1-623.
[2]刘伟,孟宪琴.氟比洛芬酯用于骨折后疼痛治疗的疗效观察.医学临床研究,2008,25(3):490.
[3]陈娟娟,江贺.治疗带状疱疹44例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36.
[4]吴银,杜忠.梅花针叩刺拔罐结合云南白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35例.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94-95.
(本文编辑:陈春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