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人物万能素材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人物万能素材库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
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
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
然而,陶
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
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
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
”或许
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
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
走出吗?
2、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
但当他做了
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
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
他找到了自己
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
之下悠然采菊。
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
“摆渡”。
3、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
他不
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
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4、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
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
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
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1、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
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
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
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
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
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
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
后人无限的感慨。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
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
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
三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
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3、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
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
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
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
不长进。
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
敌人,不值得去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
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1、荆柯却不明智,他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
他在卫、在榆次、在邯郸之时,人们对
他的期待很低,卫元君不用他,盖聂“怒而目之”,鲁勾践“怒而比之”,这些人都看不
起他,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不是平凡之人,整日与高渐离饮于市,歌于市,旁若无人,最
后还真被太子丹看中,担负起刺秦的重任。
结果,秦王没死,自己这方先死了田光、樊於期,最后自己死了不算,还加速了燕的灭亡。
太子丹开始说他能刺秦时,荆柯还说“恐不
足任便”,没想到,经不住太子的“固请”,荆柯竟不顾此“国之大事”而接了这个活,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他荆柯就被别人的期待弄昏了头。
结果,在他死后,鲁勾践笑话他说:“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囊者吾叱之,彼以为我非人也。
”
2、感情,似乎是一种十分缥缈的东西,但它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时时刻刻都围绕
着我们。
亲情、友情、爱情……而我们正是有了感情,生活才更加精彩,我们正是有感情,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
那些君
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
那别萧萧易水而
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
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那手执和氏璧在
秦王殿上慷慨陈词的蔺相如,难道不知秦王的阴险与贪婪?他在出发前已经许下完璧归赵
的诺言!他正是循着一条实践诺言的艰难道路在英勇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个人心灵深处那
份不朽的契约。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
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
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
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
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
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
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
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
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
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理解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
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
不是指女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