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普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上海普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七年级)科学试题及答案
说明:
考试时间60分钟。

成绩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第。

所有答案必须填写或涂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嗅闻气味
C. 滴加液体
D. 取用粉末
【答案】B
【解析】
【详解】A、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闻药品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不能用手取用粉末,防止发生危险,应用药匙,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有一种植物,轻轻触碰它的叶片,叶片就会蜷缩起来,这种现象是()
A. 生物的生长
B. 生物的呼吸
C. 生物的繁殖
D. 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包括:生物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有一种植物,轻轻触碰它的叶片,叶片就会蜷缩起来,这种现象是植物的应激性,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 小林将下列4种生物分成甲类和乙类,其分类依据是()
A. 是否有生命
B. 是否有脊柱
C. 是否有翅
D. 是否有羽毛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详解】由表格可知,猫和鸽子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蚊子、蜜蜂体内没有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4. 实验测得生活中四种液体的pH如表1所示,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表1
A. 橘子汁
B. 食醋
C. 蒸馏水
D. 苏打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橘子汁pH为5,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B、食醋pH为3,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C、蒸馏水pH为7,显中性,不符合题意;
D、苏打水pH为9,pH>7,显碱性,且pH值最大,碱性最强,符合题意。

故选D。

5. 人类新生命诞生的起点是()
A. 精子
B. 卵细胞
C. 受精卵
D. 胚胎
【答案】C
【解析】
【分析】除病毒以外的生物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

【详解】卵细胞和精子都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分化、发育等生命活动。

只有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

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系统,进而形成胎儿。

因此,人的生命之旅开始于受精卵。

故选C。

6. 如图表示某班学生的体重分布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班学生中体重最大值为69.5千克
B. 该班学生的体重整体偏重
C. 该班学生的总人数为40人
D. 该班学生中体重在39.5~44.4千克之间的人数最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体重统计直方图,可知体重在39.5~44.5千克的人数为3人,体重在44.5~49.5千克的人数为8人,体重在49.5~54.5千克的人数为13人,体重在54.5~59.5千克的人数为9人,体重在59.5~64.5千克的人数为5人,体重在64.5~69.5千克的人数为2人。

【详解】A.该班学生中体重最大值为64.5-69.5千克之间,A错误。

B.由图可知:体重超过54.5千克的人16人,不到总人数的一半,B错误。

C.由图可知:该班学生为3+8+13+9+5+2=40人,C正确。

D.该班学生中体重在49.5~54.5千克之间的人数最多,D错误。

故选C。

7. 关于蔗糖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B. 蔗糖是溶质,蔗糖水是溶剂
C. 蔗糖是溶剂,水是溶液
D. 蔗糖水是溶质,水是溶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
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看作溶剂;
蔗糖水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故选:A。

8.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以下支持小肠吸收功能的结构特点是()
①小肠绒毛壁由一层细胞组成②小肠黏膜皱襞突起③小肠很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与此相适应,小肠有着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详解】小肠在消化道内最长,长约5-6米;小肠壁的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由于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可达200平方米以上;小肠绒毛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小肠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肠腺,分泌肠液,肠液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因此选项D正确。

故选D。

9. 下列情境中能反映粒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 花香四溢
B. 飞流直下
C. 风扫落叶
D. 水波荡漾
【答案】A
【解析】
【详解】A、花香四溢,构成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我们周围,闻到花香,能反映粒子在不断运动,符合题意;
B、飞流直下,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反映粒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C、风扫落叶,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反映粒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D、水波荡漾,是宏观物体的运动,不能反映粒子在不断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 健康的饮食应包括蔬菜、水果,其主要的原因是蔬菜、水果富含()
A. 脂肪
B. 蛋白质
C. 维生素
D. 碳水化合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详解】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健康的饮食应包括蔬菜、水果,其主要的原因是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11. 如图为模拟人类呼吸机理的装置。

当下拉橡皮膜时,会观察到()
A. 两个气球左大右小
B. 两个气球左小右大
C. 左右两个气球都变大
D. 左右两个气球都变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模拟了膈肌的收缩和舒张与呼吸运动的关系,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肺内气体排出,是呼气过程;膈肌收缩,膈顶下降,外界气体进入肺内,是吸气过程。

【详解】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气球模拟肺。

所以,当下拉橡皮膜时,会观察左右两个气球都变大,C正确。

故选C。

12. 下列各项中,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的是()
A. 青草→蚱蜢→蛙→蛇
B. 蛇→蛙→蚱蜢→青草
C. 阳光→青草→蚱蜢→蛙→蛇
D. 蚱蜢→蛙→蛇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链:
①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②组成: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③书写:每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都是生产者,终结于最高级的消费者;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例如:草→鼠→蛇→鹰。

【详解】A.“青草→蚱蜢→蛙→蛇”符合食物链的书写规则,A正确。

B.食物链中的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可见,“蛇→蛙→蚱蜢→青草”书写错误,B错误。

C.“阳光→青草→蚱蜢→蛙→蛇”中,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不参与食物链,C错误。

D.“蚱蜢→蛙→蛇”中,缺少生产者,D错误。

故选A。

13.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B. 声音在空气和真空中都可以传播
C. 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噪声也是声音,所以噪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D正确。

故选D。

14. 如图所示,塑料块能浮在水面上,将其放在煤油中会下沉。

那么,塑料块、水、煤油三者密度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 塑料块、煤油、水
B. 煤油、塑料块、水
C. 水、塑料块、煤油
D. 水、煤油、塑料块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塑料块在水中漂浮,说明塑料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塑料块在煤油中下沉,说明塑料块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三者密度由大到小是水、塑料块、煤油,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 以下现象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的是()
A. 门被推开
B. 弹簧被拉伸
C. 铅球被投出
D. 铁钉被磁铁吸引
【答案】B
【解析】
【详解】A.门被推开,由静止变成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A不符合题意;
B.弹簧被拉伸,形状发生了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符合题意;
C.铅球被投出,由静止变成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D.铁钉被磁铁吸引过来,由静止变成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6. 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现象反映()
A. 地球是个球体
B. 地球上洪水泛滥
C. 海面在上升
D. 海面是水平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所示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先看到帆,再看到船身,证明地球是个球体,A正确。

海平面的上升一般是由沿海地区的低地被淹没才能证明;地球上洪水泛滥和海面是水平的都与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不相符;BCD错误。

故选A。

【点睛】地球并非正圆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17. 下列器具中,利用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是()
A. 电子天平
B. 放大镜
C. 救生衣
D. 水银温度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子天平应用了杠杆原理,故A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利用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救生衣利用的是浮沉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银温度计利用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特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下列行为中,有利于保护大脑的是()
A. 通宵学习
B. 充足的睡眠
C. 服用安眠药助眠
D. 喝咖啡提神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其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一一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保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详解】AB.睡眠的生理意义有:促进脑功能的发育和发展、促进脑能量储存、巩固记忆等。

故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保护大脑,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安眠药有损伤大脑的副作用,故服用安眠药助眠不利于保护大脑,C不符合题意。

D.喝咖啡导致神经过于兴奋,对大脑有一定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我国在深海探索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人类潜入深海所面临的困难有()
A. 高压、寒冷、辐射、缺氧
B. 高压、寒冷、黑暗、缺氧
C. 低压、寒冷、辐射、缺氧
D. 低压、寒冷、黑暗、缺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人类潜入深海后,气温降低,由于水的深度深,压强增大,光线减少,溶氧减少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人类潜入深海后,气温降低,由于水的深度深,压强增大,光线减少,溶氧减少,所以会面临寒冷、高压、黑暗、缺氧等困难,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0. 下列问题中,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的是()
①水质变化对虾类养殖有何影响?②某用电器是否具有节电效果?③某超市每天有多少顾客光临?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都不可以
【答案】A
【解析】
【分析】科学实验是人们为实现预定目的,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干预和控制科研对象而观察和探索科研对象有关规律和机制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人类获得知识、检验知识的一种实践形式。

【详解】①虾类养殖会受到水温、溶解氧、水的酸碱性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因此可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水质变化对虾类养殖有何影响;②某用电器是否具有节电效果要通过在单位时间内,对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
少测定、分析,可以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③某超市每天有多少顾客光临,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不同的时间段、天气、节日等,因此不能通过科学实验来探究。

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与连线题(本大题共20分)
21. 将下列事实与相应的热传递方式用线连接起来。

(1)太阳的热传到地球传导()
(2)用铁锅把菜炒熟辐射()
(3)加热水壶底部整壶水都变热对流()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详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热量从系统的一部分传到另一部分或由一个系统传到另一系统的现象叫做热传导,所以太阳的热传到地球属于辐射。

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具有向外发射能量的本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辐射,所以用铁锅把菜炒熟属于传导。

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加热水壶底部整壶水都变热属于对流。

连线如图所示:
22. 如图1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

其中含有遗传信息的结构是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使用显微镜(图2)观察细胞时,需先转动粗准焦螺旋_____(填字母),找到物像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____(填字母),找到清晰物像。

【答案】①. B ②. 细胞核③. b ④. c
【解析】
【分析】1、图1中A是细胞壁、B是细胞核、C细胞膜、D是细胞质。

2、a是目镜、b粗准焦螺旋、c是细准焦螺旋、d是物镜。

【详解】图1是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其中A是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保护和支持作用;B是细胞
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

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显微镜的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因此,使用显微镜(图2)观察细胞时,需先转动b粗准焦螺旋找到物像后,快速找到物像,再转动c细准焦螺旋,使清晰物像。

23. 光在空气中沿_____传播。

如图是远处的光线进入某同学眼球时的成像情况,据图判断,像落在视网膜_____(前/后),该同学可能患_____(近视/远视)。

【答案】①. 直线②. 前③. 近视
【解析】
【分析】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径太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详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图中像落在视网膜前,说明该同学患的是近视眼。

24. 如图中的仪器名称是_____,它是测量_____的工具,此时的读数为_____N。

【答案】①. 弹簧测力计②. 力③. 3.4
【解析】
【详解】[1][2]由图可知,该仪器是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3]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此时的读数为3.4N。

25. 如图是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示意图。

其中A阶段是_____(液化/蒸发);B阶段大气水通过_____方式回到海洋;C阶段通过植物的_____(蒸腾/光合)作用向大气输送水分。

【答案】①. 蒸发②. 降水③. 蒸腾
【解析】
【分析】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中蒸发、降水、水汽运输、蒸腾等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根据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示意图可知,A阶段是海洋中的水通过蒸发形成大气水;B阶段大气水通过降水方式回到海洋;C阶段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向大气输送水分。

26. 按照图1中的电路图连接电路,并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1)图1中,两盏小灯以_____(并联/串联)的方式连接;
(2)根据图1中的电路图,用笔线代替导线补全图2中的实物图_____;
(3)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电流表显示如图3所示,此时电流强度为_____A;
(4)若在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用电器继续工作,电流会_____(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①. 串联②. ③. 0.5 ④. 增大
【解析】
【详解】(1)[1]图1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所以两盏小灯是以串联的方式连接。

(2)[2]根据电路图,按顺序连接实物,如图所示:
(3)[3]由图3可知,电流表选择小量程,分度值是0.02A,此时电流强度为0.5A。

(4)[4]若在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增大了电源电压,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流增大。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0分)
27. 同学们用某饼干研究食物的燃烧情况,请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验证饼干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产物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燃烧饼干①在燃烧匙中放入一些饼干,点燃;
②将点燃的饼干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①饼干在空气中燃烧
起来;
②在装有氧气的集气
瓶中燃烧得更剧烈,
片刻后火焰逐渐变小
直至熄灭;此时集气
瓶中有雾气,燃烧匙
中仍有饼干剩余
饼干____
(能/不能)
在氧气中燃
烧;
氧气的含量
越__(高/
低)燃烧越
剧烈
检验产物火焰熄灭后:
①在集气瓶中放入____,检验是否产生了
水;
②在集气瓶中加入____,检验是否产生了二
氧化碳
①可以观察到 __;
②可以观察到____
饼干燃烧后
的产物中有
水和二氧化

【答案】①. 能②. 高③. 蓝色氯化钴试纸(或干燥氯化钴试纸)④. 澄清石灰水⑤. 蓝色氯化钴试纸变红色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燃烧饼干:根据实验现象:①饼干在空气中燃烧起来;②在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得更剧烈,片刻后火焰逐渐变小直至熄灭;此时集气瓶中有雾气,燃烧匙中仍有饼干剩余,可知:饼干能在氧气中燃烧;氧气的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检验产物:
该实验的结论是饼干燃烧后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蓝色氯化钴试纸遇水变红色,可用蓝色氯化钴试纸检验是否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因此:
①在集气瓶中放入蓝色氯化钴试纸(或干燥氯化钴试纸),可以观察到:蓝色氯化钴试纸变红色;
②在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可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8.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分别用天竺葵和水藻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
(1)据图1中甲装置可知,本实验要验证的假设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

(2)实验前必须预先将天竺葵放置在暗处一昼夜,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_____。

(3)将图1中甲装置放在阳光下3~4小时后,摘下A、B两个叶片先进行脱色,图1的乙装置中a液体应为_____,b液体应为_____。

(4)滴加碘液后A叶片变蓝,B叶片不变蓝,由此可得:本实验的假设_____(成立/不成立)。

【实验二】
(1)图2中的实验用于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_____。

(2)本实验中,选择水生的水藻而不用盆栽的天竺葵,其原因是_____
A.便于观察现象
B.便于收集气体
C.更加美观
(3)如利用图2装置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应增加一个在_____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答案】①. 二氧化碳②. 淀粉/有机物③. 酒精④. 水⑤. 成立⑥. 氧气⑦. A、B ⑧. 黑暗/无光
【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由于验证的气体是氧气,根据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在化学实验中验证证氧气的方法一般是看看气体能否使燃烧的余烬复燃,如果能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详解】【实验一】
(1)据图1中甲装置可知,用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假设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2)实验前,应将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从图1中甲装置下A、B两个叶片先进行脱色,图1的乙中a液体是酒精,b液体为水。

(4)在脱色后的叶片上滴加碘液,B叶片不会变蓝,A叶片会变蓝,因为,B内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所以滴加碘液不会变蓝。

A中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所以滴加碘液会变蓝。

得出结论:本实验的假设成立。

【实验二】
(1)图2中的实验用于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氧气,
(2)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栽的天竺葵,其理由陆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好收集,所以选择金鱼藻是水生植物,利用此装置,便于观察和收集产生的气体。

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利用图2装置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应增加一个在黑暗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设置A、B两组实验,与原实验装置完全相同,将其中A组置于黑暗环境,B组置于光照环境,4小时后分别将试管取出,一定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伸入带火星木条,若A组不复燃,B组复燃,则证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

29. 同学们学习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后,尝试用量筒测量一块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发现小石块偏大无法直接放入量筒,经讨论,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

【测量体积】步骤①中,取出小石块后,烧杯中的液面会_____(上升/不变/下降)。

步骤②中读取的体积V1为40mL,步骤③中读取剩余水的体积V2为_____mL,通过计算得出小石块的体积为_____3
cm。

【实验反思】为了更精确地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水位标记线应更____(粗/细),取出小石块时带出的水分应尽可能_____(多/少)。

【答案】①. 下降②. 20 ③. 20 ④. 细⑤. 少
【解析】
【详解】[1]步骤①中,取出小石块后,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烧杯中的液面会下降。

[2][3]由图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步骤②中读取的体积V1为40mL,步骤③中读取剩余水的体积V2为20mL,则倒入烧杯中的水的体积,即小石块的体积为
V=V1-V2=40mL-20mL=20mL=20cm3
[4][5]实验中取出石块时会带出水,使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大,所以为了更精确地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水位标记线应更细,取出小石块时带出的水分应尽可能少。

四、分析与综合(本大题共20分)
30. 防沙治沙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沙漠的形成有自然和人为的两种因素,以下形成因素中属于自然因素的是_____
A. 滥砍滥伐
B. 气候干旱
C. 过度放牧
(2)据图所示,1998~2015年间中国的沙漠面积变化总体趋势是____(上升/下降/基本不变),其中在2015年中国的沙漠面积约为_____万平方公里。

1992~2015年中国沙漠面积变化
树木种类编号
选择因素
1 2 3 4
需水量较多较少较少较多
果实收益低高低高
(3)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的常用方法。

栽种合适的树木可带来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推动防沙治沙的可持续发展。

表中是四种可在沙漠环境中存活的树木,其中最适合在沙漠种植的是_____号(填树木种类编号),理由是_____。

(4)采用智能化滴灌系统可以减少工作强度并提升节水效果。

如图是智能化滴灌系统简图。

①该系统所需电能由_____能转化而来,其属于_____(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

②该系统可实现自动精准灌溉。

图中“土壤湿度传感器”负责收集土壤湿度信息,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自动控制中心”负责分析数据并对水泵发出指令,相当于人的_____(填人体器官)。

③该系统中水通过微孔渗透管上的小孔,对树苗根部附近土壤进行滴灌,调节土壤湿度。

相比直接将水浇灌在土壤表面,可更有效地_____(加快/减缓)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答案】(1)B (2)①. 下降②. 108(107~109范围内均给分,107和109不给分)
(3)①. 2 ②. 水量需求少且果实价值高(需两个信息都提到,只提到一个因素不给分)
(4)①. 太阳②. 可再生③. 脑/大脑④. 减缓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1992—2015年中国沙漠面积变化图表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沙漠的成因、我国沙漠面积的变化、治沙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沙漠的形成有自然和人为的两种因素,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属于形成沙漠的人为因素,气候干旱属于自然因素,B正确,AC错误。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