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第9课 屈原列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 议论的?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 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 “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 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 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 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 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屈原列传
作者:司马迁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猜一猜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司马迁 欧阳修 杜甫 屈原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 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 “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 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 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 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 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 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但他的爱国之心 忠贞不贰。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 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 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的“屈贾祠”,有一副楹 联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 “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 争精神上。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 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昏君谗臣的重重包 围之中。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 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 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 权派人物靳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 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 对的斗争。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 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 “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正直高洁 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 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在诗中,屈原多次 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 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 的地位。
第三部分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 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 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 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 有两种理解。一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 屈平不赞同”。一是:“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 (看),屈原不给。”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 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 “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 语都是“疾”的宾语。
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 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后,仰天长叹,抱石投入 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 这段历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屈原投江自尽后,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 地深情呼唤:“魂归来兮!”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 此为题,撰成一联: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 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 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 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 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 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 当权者靳(jÌn)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 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 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 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 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 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 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 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 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 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 屈原的。
思考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 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 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 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 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 联,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在纪念屈原的对联中堪 称上品: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联中引用了许多典故:《楚辞》中把“香草”喻 作贤臣。“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 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以泄愤懑。”“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充满思念与 哀伤之情,是屈原逐放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托。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记叙了屈原的身份、才识,受谗被 疏以及“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情况,并写了 对《离骚》的评价。
第二部分。记述了屈原被绌,楚国三次被秦所 骗的历史事实,以结语式议论指了人君不辨忠奸, 不识贤愚是产生楚国祸患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写屈原对渔父的对话及投江而死的 壮举,表现他热爱祖国,憎恨谗佞,至死不屈的高 尚品德。
屈原的影响: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 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 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 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 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 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 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 《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 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遭遇 任——疏——黜——迁——沉
主题思想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 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 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 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 叙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 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 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 屈原的劝谏有关。
3.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 什么精神?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4.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 么作用?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 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 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 语后置。)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 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 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 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 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 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听录音,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 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 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 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 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 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 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 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 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爱国、正直
任 疏 绌 迁沉
正 才直 华与 横 邪高 溢 曲洁
不志 相行 容
怀屈 王原 三流 次放 受江 骗南
--
高 贵

品 质

12 11
8 10 47
3 2
1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 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 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写作特色
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 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 陵君窃符求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 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 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 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 “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 “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 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屈原以身许国,虽死犹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汨罗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对联,把奔腾不息 的汨罗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逝去已两千多年,他所魂牵梦绕的三楚大地, 如今旧貌换新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荆楚儿女,怎么 也忘不了这位历史伟人。湖南长沙的“屈贾祠”中, 有这样一副楹联: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 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 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 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 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 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写作特点:
• 第一,重点突出,重点放在与对立集团的矛盾斗 争上。
• 第二,把屈原的身世遭遇和楚国命运交织叙述, 并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第二部分课文分析
第二部分(4—10) :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 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思考
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4段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段④复释张仪 6段⑤诸侯击楚 7段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 第三,记叙、议沦、抒情三者密切结合,叙事多 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语言精 练,富于感染力。
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 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 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 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 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2)把屈原的“眷顾 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 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 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