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培优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0分)谚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冰过程需要吸收大量热量
B.“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雪水化成河是液化现象
解析:C
A.结冰是由液态凝固成固态,需要放出大量热量,故A错误;
B.露的形成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故B错误;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固态,故C正确;
D.雪水化成水是熔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2.(0分)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教室的高度约为3dm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C.中学生跑步的平均速度约为1.1m/s
D.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5s
解析:B
A.教室的高度约为3.5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37℃,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跑步的平均速度约为4m/s,故C不符合题意;
D.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分)下列估计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是60℃B.中学生百米赛跑的速度是10m/s
C.吃饭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2dm D.我国国歌演奏的时间是4分06秒
解析:C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
故A不符合题意;
B.优秀运动员百米赛跑的速度约为10m/s,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
筷子的长度大于18cm在
22cm=2.2dm
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47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0分)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B.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D.用地膜覆盖农田
解析:A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
把湿手伸到干手器的下方吹,能加快空气的流速,能加快蒸发;给盛有酒精瓶子加盖、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盒、用地膜覆盖农田,会减小液体的表面积,蒸发会减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0分)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烛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B.水沸腾后,水不再吸热
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D.在加热过程中,只有水吸热,纸锅不吸热
解析:C
A.纸的燃点是183℃,酒精点燃的火温度是500℃-600℃,则烛焰的温度高于纸的着火点,故A错误;
B.液体沸腾时的特点: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D.在加热过程中,水和纸锅均吸热;当水沸腾后,水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保持沸点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纸的着火点约180℃,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因此纸锅不会燃烧,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6.(0分)已知碘的熔点是 114℃、沸点是 184.35℃,小丁用电吹风对装有固态碘的试管(如图所示)进行加热,能看到试管出现碘蒸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1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C.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先熔化再汽化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 200℃,则管中的碘只能是升华
解析:B
AB.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100℃,这个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既不能熔化,
也不能沸腾,只会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故A错误,B正确;
CD.如果吹出热风的温度为200℃,超过了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碘经过熔化和沸腾两个阶段,另外仍然存在着升华现象,故CD错误。
故选B。
7.(0分)如图所示,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B.C.D.
解析:B
测量温度时温度计液泡应全部浸入到被测液体,液泡不能触碰容器壁或容器底;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液面相平,除过体温计,温度计读数时不能脱离被测物体,且手不能触碰液泡,故B正确。
故选B。
8.(0分)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两次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实验时大气压都高于标准大气压
B.100℃的水蒸气和100℃的水温度一样,如果烫伤到人以后,烫伤效果也一定相同C.实验中会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小
D.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比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多
解析:D
A.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水的沸点都为98℃,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100℃,说明此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A错误;
B.100℃的水蒸气烫伤到人时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要放热,故会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故B错误;
C.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因为水压强减小的原因,在上升过程中越来越大,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加热相同的时间,两次同时达到了98℃,但第二次水温更低,说明第二次水的质量比第一次小,故D正确。
故选D。
9.(0分)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就干了——汽化B.水正在慢慢地结冰——凝华C.冬天,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液化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熔化
解析:A
【分析】
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变干,由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水结冰,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B错误;
C、冰冻的衣服会慢慢变干,固态冰直接变为气态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错误;
D、开药瓶能闻到药味,液态药液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10.(0分)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非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此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D.物质熔化时间为10分钟
解析:C
A.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晶体,故A错误;
B.CD段该物质处于液态,故B错误;
C.由图可看出BC段温度不变,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
D.从图中可看出该物质从第4分钟开始熔化,第10分钟结束,熔化时间为6分钟,故D 错误。
故选C。
11.(0分)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东台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解析:B
A.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7℃,变化范围很小,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在23℃左右,故B符合题意;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C不符合题意;
D.东台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在-2℃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0分)舞台上演员跳舞时,会喷洒干冰产生一种美丽的效果——“白雾”。
关于这种效果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所包含的物态变化主要有()
A.凝华、熔化B.升华、熔化
C.升华、液化D.凝华、液化
解析:C
【分析】
干冰是固态,喷洒出来变气态,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白雾。
为了达到舞台效果而喷洒干冰,干冰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形成了“白雾”。
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0分)亲爱的同学,学习物理是从观察事物、探究事理开始的。
根据对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分析,你认为吸热放热特性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夏天吃雪糕凉爽B.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
C.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D.商贩利用干冰给鱼虾降温
解析:C
【分析】
考查物态变化中吸放热问题
夏天吃雪糕凉爽,雪糕是熔化吸热;将手沾些冷水后拿热包子不太烫,是冷水汽化吸热,手不烫;秋天变冷的早上降霜,霜是凝华放热;商贩利用干冰给鱼虾降温,干冰升华吸热。
故选C。
14.(0分)下列运用科学方法的实例中,和“有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可以减慢蒸发的方法”用的研究方法相同的是()
A.将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B.速度定义、定义式、图象相互变换
C.将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很细
D.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放热
解析:D
【分析】
由加快蒸发的方法想到减慢蒸发的方法,这是逆向思考法。
A.将机械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采用的是分类法,故A不符合题意;B.速度定义、定义式、图象相互变换,采用的是比值定义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温度计的玻璃管做得很细,采用放大法,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升华吸热想到凝华发热,采用逆向思考法,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0分)小明同学课外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食盐的知识,在“秒懂百科”中看到下面一段话: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纯净的氯化钠是无色透明的固体,熔点是801°C,沸点1442°C,味咸,易溶于水,氯化钠大量存在于海水和天然盐湖中,可通过蒸煮结晶海水,天然的盐湖或盐井水来制取氯化钠。
结合以上内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这是熔化现象
B.氯化钠为晶体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液化现象
D.温度为100°C,盐为液态
解析:B
A.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这是化学中的溶化现象,故A错误;
B.由题可知,氯化钠有固定的溶化温度,即熔点,属于晶体,故B正确;
C.利用海水煮盐主要是利用了蒸发结晶现象,故C错误;
D.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熔点是801°C,所以温度为100°C时,盐为固态,故D 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
16.(0分)如图甲,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用温度计测量冬夜室外温度,读数如图乙,室外温度为______℃;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某汽车速度表如图丁,则该汽车此刻的速度为______km/h。
解析:40-21341.1114.6
[1]如图甲,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4.40cm 1.00cm=3.40cm
[2]图乙中示数越往下越大,说明此时是零下,分度值是1℃,所以此时的气温是-21℃。
[3]图丙中分针指在5min和6min之间,更靠近6min,所以是后半分钟,大盘的分度值是0.1s,所以秒针所指的时间是41.1s,所以此时的时间是5min41.1s,即341.1s。
[4]由图丁可知,汽车速度表的分度值是4km/h,指针在112km/h与116km/h之间,则该汽车此刻的速度为114.6km/h。
17.(0分)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会起一层白白的绒毛,这是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要_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解析:凝华放热
[1][2]从冰箱拿出的冰棒表面会起一层白白的绒毛,是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附在表面形成的。
这个过程要放出热量。
18.(0分)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遇冷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此过程要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人工降雨主要是利用干冰可以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解析:凝华放出升华
[1][2]冬天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凝华成固态的冰花,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3]人工降雨是干冰直接升华成气态二氧化碳,吸收周围的水蒸气的热量,让其降温形成降雨。
19.(0分)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水烧开后壶口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壶口跑出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该过程属于______热过程,根据如图所示的情况可以判断出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
解析:液化放乙
[1][2]“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题中白气是水壶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放热过程。
[3]由于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那么,温度越低越容易液化,由图可知,甲房间白气较多,因此甲房间的温度较低。
20.(0分)(1)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______℃,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______。
(2)如图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______。
(3)如图丙,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解析:相平 3.16(估读位数可允许少量差异)垂直100
(1)[1][2]往上走,示数越来越大,故是正数,故是零上,分度值为1℃,一共36格,故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示数为36℃;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2)[3][4]刻度尺的读数是先明确分度值,分度值为0.1cm,一共31格,故准确值为3.1cm,由于刻度尺需要估读,故读数为3.16cm;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3)[5]先读分针,后读秒针,秒针的读数为1min过半,故需要读秒表的时候需要读30s开外,故读数为1min40s,故一共为100s。
21.(0分)寒冷的冬天,人在户外活动时,眉毛或胡子上形成的“白霜”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3D打印是现代制造业的最新技术。
我国飞机制造中就用3D打印技术制造钛合金零件,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会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
解析:凝华吸收熔化
[1]寒冷的冬天,户外温度比较低,眉毛或胡子上形成的“白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2][3]用3D打印技术制造钛合金零件,钛合金粉末在高温下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了熔化现象,该过程吸收热量,然后按照构件形状重新结晶成型。
22.(0分)在浴室里洗澡,浴室的玻璃窗上会蒙上一层“白雾”,这是______现象,这层“白雾”出现在窗______(填“内”或“外”)侧。
洗完澡过了一会儿,镜子上的“白雾”不见了,这是______现象。
解析:液化内汽化
[1][2]在浴室里洗澡时,浴室里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即我们看到的“白雾”,这是液化现象,这层“白雾”出现在窗的“内”侧。
[3]洗完澡过了一会儿,镜子上的“白雾”不见了,这是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23.(0分)同学们同时在实验室分别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组装实验器材时,他们应根据 ______ 来确定铁圈的高度,水沸腾后,用甲、乙两套装置测出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并不相同,你认为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 ______°C。
停止加
热后,甲图烧杯和乙图烧瓶内的水并不会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______ 。
解析:外焰高度 98 铁圈温度高于水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根据外焰高度来确定铁圈的高度。
[2]由图知,甲图水的沸点为98°C;乙图水的沸点接近100°C,是由于乙图加盖引起的,所以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98°C。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后,由于铁圈温度高于水,水能从铁圈(烧杯)上继续吸热,所以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24.(0分)电影《中国机长》,根据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险情真实事件改编。
飞机机身结冰是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飞机的防冰与除冰是保障飞机安全的重要功能,常用方法是将防冻液喷洒到飞机结冰表面进行防冻和除冰,防冻液是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选填“高”或“低”)的化学液体,它们使已形成的冰层熔化,冰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解析:凝固低吸收
[1]飞机机身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是凝固过程。
[2]将防冻液喷洒到飞机结冰表面可以起到防冻和除冰作用,是因为防冻液是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的化学液体。
[3]防冻液喷洒到飞机结冰表面,使已形成的冰层熔化,冰在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25.(0分)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
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则碗中水______(会/不会)沸腾,其温度______(能/不能)达到沸点。
此时,如果突然停止加热,水面上就会出现许多的“白气”,这是停火后温度降低而发生的_____(汽化/液化)现象。
解析:不会能液化
[1][2]沸腾必须达到沸点,继续吸热;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则碗中水从锅内水中吸热,温度上升,达到100℃后,不能从锅内水中吸热,无法沸腾。
[3]水面上就会出现许多的“白气”,这是停火后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
26.(0分)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如图乙所
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如图丙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为______℃,体温为______℃。
解析:1cm 1.85337.50.136.8
[1][2]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11.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12.8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12.85cm﹣11.00cm=1.85cm
[3]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
5min37.5s=337.5s
[4][5]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温度为36.8℃。
三、解答题
27.(0分)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法国准备生产的一种夹克,其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倍感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道理.
解析:这种夹克调节温度的道理是:在温度下降时,微胶囊中的物质凝固放热,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微胶囊中的物质熔化吸热,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微胶囊中所含的物质能在温度降低时凝固,温度上升时熔化,由于凝固放热,熔化吸热,因此这种微胶囊做成的夹克能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人穿上它,在温度下降时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又自动向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28.(0分)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比如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的这些常见物理现象,请你写出各自对应的物态变化?
解析:雾:液化;露:液化;霜:凝华雪:凝华
答: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29.(0分)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小明同学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
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同时发现易拉罐的底部外有白霜形成,请你解释一下白霜形成原因.重点说明放盐的作用是什么?该白霜的形成是一种什么物态变化?罐底、易拉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是低于0℃,是高于0℃?在形成白霜的过程中是吸收还是放出了热量?
解析:见详解
将碎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目的是为了降低冰的熔点,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冰熔化时吸热,使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更低,且在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凝华成小冰晶,即白霜;形成白霜的过程中放出了热量.
30.(0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包含着许多物理现象,请解释下列现象:
(1)春暖花开,温度越高,花香越浓.
(2)夏天中午,沙滩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3)深秋早晨,枝头挂满白霜.
(4)严寒冬天,冰雪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安装防滑链.
解析:(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分析】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
(3)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1)花香类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扩散分布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天气温度越高花香越浓,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夏天中午,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我们会感到海水的温度比沙滩的温度低;
(3)霜是固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
(4)给车轮安装防滑链,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汽车车轮和冰路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在平时学习中多观察,多思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