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中化学离子反应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高中化学离子反应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1)
一、高中化学离子反应
1.某溶液仅含Fe 2+、Na +、Al 3+、SO 42-、NO 3-、Cl -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

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质量为72g
B .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遇空气能变成红棕色
C .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 2+、Na +、SO 42-、NO 3-
D .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KSCN 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气体只能为NO ,为Fe 2+、NO 3-之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由于阴离子种类不变,则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 42-,又溶液中含有四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mol ,根据电荷守恒,一定还含有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即一定含有Na +,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 .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为氧化铁,其质量为:0.5mol×160g/mol=80g ,A 选项错误;
B .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生成的气体为一氧化氮,NO 易被氧化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B 选项正确;
C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 2+、Na +、SO 42-、NO 3-,C 选项正确;
D .该溶液中加入硫酸,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将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铁离子与KSCN 溶液反应显血红色,D 选项正确; 答案选A 。

2.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向 CH 2BrCOOH 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
Δ
--222CH BrCOOH +OH CH BrCOO +H O −−→
B .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Al 3++4OH -→AlO 2-+2H 2O
C .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 2气体:ClO -+CO 2+H 2O→HClO+HCO 3-
D .等体积、等浓度的Ca (HCO )2溶液和NaOH 溶液混合:
2+2--2-3332Ca +2HCO +2OH CaCO +CO +2H O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CH2BrCOOH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羧基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溴原子在碱中发生水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BrCOOH+2OH-CH2(OH)COO-
+H2O,A选项错误;
B.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铝片表面的氧化膜,氧化膜的成分为氧化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2O3+2OH-===2AlO2-+H2O,B选项错误;
C.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2气体,次氯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氢根,则次氯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根,反应的方程式为:ClO-+CO2+H2O→HClO+HCO3-,C选项正确;D.等体积、等浓度的Ca(HCO)2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Ca2+和OH-为1:1,正确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a2++HCO3-+OH-===CaCO3↓+H2O,D选项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判断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正误,关键在于抓住离子反应方程式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化学式的拆分是否准确、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是否守恒等。

3.有一份澄清溶液,可能含有 Na+、K+、NH4+、Ca2+、Fe3+、SO42-、CO32-、SO32-、Cl-、I-中的若干种,且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0.1mol·L-1(不考虑水解和水的电离)。

往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酸化 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另取少量原溶液,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则关于原溶液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是否存在 Na+、K+需要通过焰色反应来确定
B.通过 CCl4层的颜色变化,能判断出溶液中 I-肯定存在
C.试样加足量氯水无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 CO32-肯定不存在
D.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Ca2+、Fe3+、SO42-、CO32-、Cl-
【答案】A
【解析】
【分析】
澄清溶液,往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无SO42-,加足量氯水,无气体,则无CO32-,溶液加四氯化碳分液,下层紫红色,则有I-,上层加硝酸钡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有SO32-,无Ca2+、Fe3+,溶液中一定含阳离子,且离子浓度都为0.1mol•L-1;根据电荷守恒,一定含有NH4+、Na+、K+,一定不存在Cl-;滤液中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有白色沉淀,是过程中加氯水时引入的氯离,结合溶液为电中性来解答。

【详解】
A. 根据溶液中离子浓度均为0.1mol/L,且溶液呈电中性,溶液中一定存在 Na+、K+,不需要焰色反应来确定,A项错误;
B. 通过CCl4 层的颜色变化,能判断出溶液中 I-肯定存在,B项正确;
C. 试样加足量的Cl2水,没有气体产生,说明无CO32-,C项正确;
D. 由分析可知,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Ca2+、Fe3+、SO42-、CO32-、Cl-,D项正确;
答案选A。

4.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将 CO2通入 CaCl2溶液:CO2+H2O+Ca2+=CaCO3↓+2H+
HSO-
B.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 SO2:OH- + SO2 =
3
C.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
SO-═BaSO4↓+H2O
D.向 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 溶液至中性:Ba2++OH-+H++2
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的酸性弱于盐酸,故CO2通入CaCl2溶液不反应,A项错误;
B.往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SO2,生成亚硫酸钠,通入过量SO2,生成亚硫酸氢钠,离子
HSO-,B项正确;
反应式为OH- + SO2 =
3
C. 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产物Fe3+和还原产物NO,C项错误;
D.向 Ba(OH)2溶液中滴加NaHSO4溶液至中性,氢离子与氢氧根恰好反应完全,离子式为
SO-═BaSO4↓+2H2O,D项错误;
Ba2++2OH-+2H++2
4
答案选B。

【点睛】
CO2和SO2都具有酸性,都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化学反应式有通入量多量少的区别,特别需要注意二氧化硫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以Na2SO3或者NaHSO3形式存在,而不会变成NaHSO4或者NaSO4。

5.常温下,有c(H+)=0.1mol/L的某溶液中可能有Na+、Fe3+、Fe2+、I﹣、Cl﹣、CO32﹣中的某几种,现取100mL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氧化性Fe3+>I2,根据实验结果,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Fe3+、I﹣、Cl﹣三种离子一定存在
B.不能确定Na+和Cl﹣是否存在,CO32﹣一定不存在
C.Fe3+与Fe2+至少有一种
D.该溶液中c(Cl﹣)≥0.3mol•L-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溶液中已经含有0.1mol/L 的H +,所以与其不能大量共存的23CO -
一定不存在;由于加入适量Cl 2的四氯化碳溶液后下层出现了紫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那么原溶液中一定含有I -;由于氧化性Fe 3+>I 2,所以I -会被Fe 3+氧化,所以原溶液中一定不会存在Fe 3+;根据I 2的质量为2.54g 可知,100mL 的原溶液含有I -0.02mol ,所以原溶液中(I )0.2mol/L c -
=;对分液后的水层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会生成沉淀,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有Fe 2+,那么1.60g 固体即Fe 2O 3,所以100mL 原溶液中,Fe 2+的量为0.02mol ,即原溶液中2(Fe )=0.2mol/L c +;由于第一步中加入的Cl 2会转变为Cl -,所以不能通过生成AgCl 白色沉淀证明原溶液中含有Cl -;通过上述分析,原溶液中(H )=0.1mol/L c +,(I )0.2mol/L c -=,
2(Fe )=0.2mol/L c +,电荷并不守恒,所以原溶液中一定还含有Cl -,由于上述检验过程并
未证明溶液中一定不含Na +,所以(Cl )0.3mol/L c -
≥;当(Cl )=0.3mol/L c -
,溶液中不含
Na +,当(Cl )0.3mol/L c ->,溶液中一定有Na +。

【详解】
A .通过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不含Fe 3+,A 项错误;
B .通过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不含23CO -
;原溶液中一定还含有Cl -,且当
(Cl )=0.3mol/L c -,溶液中不含Na +,当(Cl )0.3mol/L c ->,溶液中一定有Na +,B 项错
误;
C .通过分析可知,溶液中含Fe 2+,不含Fe 3+,C 项错误;
D .通过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Cl -,且(Cl )0.3mol/L c -≥,D 项正确; 答案选D 。

【点睛】
离子推断的问题,可以通过四个原则进行分析:肯定原则,指的是,由题干中给出的检验现象等信息判定某离子一定存在;互斥原则,指的是,在某离子一定存在的前提下,与之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一定不能存在于溶液中;进出原则,指的是,在设计实验检验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时,前面步骤加入的试剂是否会对后面的检验造成干扰;电中性原则,指的是,若题干中有给出沉淀质量,气体体积等信息,那么要对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否符合电荷守恒进行验证。

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相应的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由水电离产生的c(H +)=1×10-10mol•L -1的溶液中:NO 3-、Fe 2+、Na +、SO 42-
B .w
+K c(H )
=10-10mol•L -1的溶液中:NH 4+、I -、Cl -、K +
C .-+
c(OH )c(H )
=1×106的溶液中:K +、Na +、Cl -、HCO 3-
D .惰性电极电解AgNO 3后的溶液中:SO 32-、K +、Na +、S 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水电离产生的c(H +)=1×10-10mol•L -1的溶液可能是碱性溶液,也可能是酸性溶液。

在酸性溶液中,H +、NO 3-和Fe 2+发生氧化还原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溶液中,Fe 2+和OH -反应生成Fe(OH)2,不能大量共存,A 不符合题意;
B .
w
+
=(OH )(H )
K c c =10-10mol•L -1<10-7 mol•L -1,其溶液为酸性溶液,NH 4+、I -、Cl -、K +不生成气体,不产生沉淀,也不生成水,可以大量共存,B 符合题意;
C .-+
(OH )(H )
c c =1×106的溶液为碱性溶液,HCO 3-与OH -反应生成CO 32-和H 2O ,不能大量共存,C 不符合题意;
D .用惰性电极电解AgNO 3溶液,阴极Ag +放电,阳极溶液中的OH -放电,总反应方程式为4AgNO 3+2H 2O 4Ag +O 2↑+4HNO 3,溶液中含有HNO 3,则SO 32-和S 2-会与HNO 3
发生氧化还原,不能大量共存,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

7.在学习中,我们经常应用类推法。

下列左边正确,类推法应用于右边也正确的是( ) A
向FeCl 2溶液中滴入氯水2Fe 2++Cl 2=2Fe 3++2Cl -
向FeCl 2溶液中滴入碘水2Fe 2++I 2=2Fe 3++2I -
B
CO 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CO 2+Ca 2++2ClO -+H 2O=CaCO 3↓+2HClO
SO 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SO 2+Ca 2++2ClO -+H 2O=CaSO 3↓+2HClO
C
向Na 2CO 3溶液中滴入稀HNO 3,CO 32-+2H +=CO 2↑+H 2O
向Na 2SO 3溶液中滴入稀HNO 3,SO 32-+2H +=SO 2↑+H 2O
D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CO 2 气体Ca 2++2OH -+CO 2=CaCO 3↓+H 2O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SO 2 气体Ca 2++2OH -+SO 2=CaSO 3↓+H 2O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FeCl2溶液与碘水不反应,则前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者不反应,与氧化性有关,故A错误;
B.SO2通入漂白粉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SO2+Ca2++ClO-+H2O=CaSO4↓+2H++Cl-,故B 错误;
C.Na2SO3溶液中滴入稀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2NO3-+3SO32-+2H+=3SO42-+2NO↑+H2O,故C错误;
D.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均为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均生成盐和水,则类推合理,故D正确。

答案选D。

8.某强酸性溶液 X 中可能含有 Ba2+、A13+、NH4+、Fe2+、Fe3+、CO32-、SO32-、SO42-、C1-、NO2-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 X 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及产物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 溶液中一定存在 A13+、NH4+、Fe3+、SO42-
B.X 溶液中可能存在 SO32-、C1-、NO2-
C.向溶液 J 中加入过量的溶液 E,最终溶液中可能含有两种溶质
D.沉淀 I 一定是 Al (OH)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强酸性溶液中一定不会存在CO32-和SO32-离子,加入过量硝酸钡生成沉淀,则该沉淀为BaSO4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生成气体A,A连续氧化生成D和E,则A为NO,D为NO2,E为HNO3,说明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离子,一定为Fe2+离子,溶液B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气体F,则F为NH3,说明溶液中含有NH4+离子,溶液H中通入过量CO2气体,生成沉淀I,则I为Al(OH)3,H为NaAlO2,说明溶液中含有Al3+离子,溶液中含有Fe2+离子,就一定不含NO2-离子,含有SO42-离子就一定不含Ba2+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Fe3+和Cl-,根据上述分析,溶液中一定含有A13+、NH4+、Fe2+、SO42-;一定不存在Ba2+、CO32-、SO32-、NO2-;可能存在Fe3+和Cl-,故A、B错误;溶液H中含有前几步加入的过量的Ba2+、Na+、OH-、NO3-和生成的 AlO2-,通入过量CO2,得到的溶液J中含有Ba2+、Na+、NO3-和HCO3-,加入过量的硝酸(溶液E),最终溶液中有硝酸钠、硝酸钡和过量的硝酸,故C错误;沉淀I 是 Al (OH)3,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和难点是NO2-离子的判断,要注意NO2-在酸性条件下也具有强氧化性。

9.在含有Na+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NH4+、Fe2+、Br-、CO32-、I-、SO32-六种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如下实验:
(1)原溶液滴加少量氯水后,有气泡生成,溶液呈橙黄色;
(2)向橙黄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3)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

由此推断原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
A.NH4+、Br-、CO32-B.Fe2+、I-、SO32-
C.Fe2+、I-、CO32-D.NH4+、I-、SO32-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加足量氯水后,有气泡产生、溶液呈橙黄色,氯水中含有氯气、盐酸和次氯酸,氯气和溴离子反应生成溴单质溶液呈橙黄色,推断一定含有Br-,生成气体,是溶液中盐酸和阴离子反应生成气体,说明含有CO32-;
(2)若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在氯水中会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加入氯化钡会生成沉淀,橙黄色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时无沉淀生成,证明一定不含SO42-离子;
(3)橙黄色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没有I2,说明原溶液一定不含I-;
根据离子共存问题,含有CO32-就不含Fe2+;NH4+可能存在;所以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Fe2+、I-、SO32-,B正确;
答案选B。

【点睛】
离子推断需要的四个原则,肯定原则、互斥原则、引入原则、电中性原则;根据氯水中含有氢离子及溶液中的离子具有氧化性分析第一问,根据亚硫酸根具有还原性分析第二问,根据淀粉遇碘变蓝分析第三问。

10.离子互换反应的实质是“永远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下列反应不符合这一实质的是
A.AgCl + 2NH3·H2O →[Ag(NH3)2]Cl + 2H2O
B.CuSO4 + H2S → CuS↓+ H2SO4
C.KCl(l) + Na(l)→ K↑+NaCl(l)
D.2[Ag(NH3)2]Cl + Na2S → Ag2S↓+ 2NaCl + 4NH3
【答案】C
【解析】
【分析】
如离子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络合反应等,则离子浓度减小,向着某些离子浓度减少的方向进行,据此分析。

【详解】
A.AgCl难溶于水,NH3∙H2O为弱电解质,生成络合物[Ag(NH3)2]Cl, A正确;
B.生成CuS沉淀,硫离子浓度减小,B正确;
C.KCl和Na为熔融状态发生反应,反应时离子浓度不变,C错误;
D.生成Ag2S沉淀和氨气,硫离子浓度降低,D正确;
答案选C。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将Ba(OH)2溶液不断加入KAl(SO4)2溶液中反应至沉淀物质的量最大:3Ba2++ 6OH–+
2Al3++ 3SO42–=3BaSO4↓+ 2Al(OH)3↓
B.Cl2通入冷水中:Cl2+ H2O =Cl–+ ClO–+ 2H+
C.CuSO4溶液跟Ba(OH)2溶液混合:Ba2++ SO42–= BaSO4↓
D.漂白粉溶液中通入SO2气体:Ca2++2ClO-+SO2+H2O=CaSO3↓+2HClO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将Ba(OH)2溶液不断加入KAl(SO4)2溶液中反应至沉淀物质的量最大,此时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都恰好完全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Ba2++ 6OH–+ 2Al3++ 3SO42–=3BaSO4↓+
2Al(OH)3↓,A正确;
B. Cl2通入冷水中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 H2O⇌ Cl–+ HClO +H+,B不正确;
C. CuSO4溶液跟Ba(OH)2溶液混合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钡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Ba2++2OH-+ SO42–= BaSO4↓+ Cu(OH)2↓,故C错误;
D. 漂白粉溶液中通入SO2气体,由于次氯酸具有氧化性,不能生成亚硫酸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ClO-+SO2+H2O=CaSO4↓+2HCl,D错误。

综上所述,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12.将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中,下列离子方程式能正确表示该反应的是
A.SO2 + H2O + Ca2+ + 2ClO-→ CaSO4↓ + HClO + H+ + Cl-
B.SO2 + H2O + Ca2+ + 2ClO-→ CaSO3↓+ 2H+ + 2ClO-
C.SO2 + H2O + Ca2+ + ClO-→ CaSO3↓+ 2HClO
D.SO2 + H2O + Ca2+ + ClO-→ CaSO4↓ + 2H+ + Cl-
【答案】A
【解析】
【详解】
将少量SO2通入Ca(ClO)2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钙,还生成HClO等,再根据原子守恒,电子守恒配平反应方程式即可,所以该离子反应为SO2 + H2O + Ca2+ + 2ClO- = CaSO4↓ + HClO + H+ + Cl-,故A正确;
所以答案:A。

13.某废液阳离子只可能含有:Na+、NH4+、Ba2+、Cu2+、Fe2+、Fe3+、Al3+中的某几种,实验设计了下述方案进行处理,以回收金属,保护环境
已知:步骤①中,滴加NaOH溶液过程中产生的沉淀会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步骤①中的现象,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Al3+
B.步骤②,由红棕色固体可知,废液中一定存在Fe3+
C.取溶液丙进行焰色反应,焰色为黄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Na+
D.该废液一定含有NH4+、Ba2+、Cu2+
【答案】D
【解析】
【分析】
沉淀甲灼烧后为红棕色固体,该红棕色固体为Fe2O3,则沉淀甲可能为Fe(OH)2或Fe(OH)3,说明废液中可能含有Fe2+或Fe3+;溶液甲中加入过量硫酸溶液,产生固体乙,则固体乙为BaSO4,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Ba2+;溶液乙中加入过量铁屑,产生红色固体,该红色固体为Cu,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Cu2+,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A.由步骤④可知,废液中一定含有Cu2+,而沉淀甲中没有Cu(OH)2,说明加入NaOH溶液后,Cu元素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甲中,则废液中一定含有NH4+,Cu元素以[Cu(NH3)4]2+形式存在于溶液甲中,因此步骤①沉淀部分溶解,不能说明废液中一定含有Al3+,故A错误;
B.由分析可知,废液中可能含有Fe2+或Fe3+,故B错误;
C.由于步骤①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因此溶液丙中一定含有Na+,焰色反应显黄色,不能说明废液中含有Na+,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废液中一定含有Ba2+和Cu2+,由选项A的分析可知,废液中一定含有NH4+,故D正确;
故答案选D。

14.M、N两种溶液各含有下列十种离子中的五种:Al3+,Na+、Mg2+,H+、Cl-、NO3-、OH-、SO32-、SO42-、CO32-已知两溶液所含离子各不相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如果M呈强酸性,则N中可能向时含有NO3-、SO42-、CO32-
B.如果M呈强碱性,则N中可能同时含有Al3+、SO42-、Cl-
C.如果M具有强还原性,则N中一定同时含有H+、Mg2+、Cl-
D.如果M具有强氧化性,则N中一定同时含有Na+、OH-、SO32-
【答案】B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M呈强酸性,则M中含有H+,则N中一定含有OH−、SO32-、CO32-,由溶液为电中性,则N中不可能再同时存在NO3-、SO42-,故A错误;
B.溶液M呈强碱性,则M中含有OH-,则N中一定含有H+、Al3+、Mg2+,H+、Al3+、Mg2+可以与SO42-、Cl-大量共存,故B正确;
C.如果M具有强还原性,则M中含有SO32-,则N中一定含有H+、Mg2+、Al3+,可推出M 中还有Na+、OH-、CO32-,不能确定Cl-存在于哪种溶液中,故C错误;
D.如果M具有强氧化性,则M中含有H+、NO3-,则N中一定含有OH−、SO32-、CO32-,可推出M中还有Al3+、Mg2+,由溶液为电中性,则N中一定含有Na+,故D正确;
故答案选BD。

【点睛】
本题把握题目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要联系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问题。

15.石棉矿是天然纤维状硅酸盐类矿物的总称,可分为蛇纹石石棉矿(又称温石棉矿)和闪石类石棉矿两大类。

蛇纹石石棉矿具有优良的性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在国防和航天工业中亦有许多用途。

(1)“蛇纹石石棉”的氧化物形式为6MgO•4SiO2•4H2O,其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Si原子的核外有_____种能量不同的电子,其最外层电子的运动状态有____种。

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源材料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必须解决它的储存问题,
C60(结构见图)可用作储氢材料。

继C60后,科学家又合成了Si60、N6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C60、Si60、N60都属于新型化合物
b.C60、Si60、N60互为同分异构体
c.已知N60结构与C60相似,由于N-N键能小于N≡N,故N60的稳定性弱N2
d.已知金刚石中C-C键长154pm,C60中C-C键长145~140pm,故C60熔点高于金刚石
(3)常温下,将a mL 三种一元酸分别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数据如下:
组别c(一元酸)c(NaOH) /mol/L混合溶液的pH
甲c(HX)=0.1 mol/L0.1pH =10
乙c(HY)=0.1mol/L0.1pH = 7
丙 c(HZ)=0.1 mol/L 0.1 pH = 9
丙组实验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 =__________________mol/L ;比较此时HX 、HY 、HZ 三种酸的酸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部分实验反应过程中的pH 变化曲线如下图:
①表示乙组实验的pH 变化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1或图2)
②上图中表示溶液呈中性的点为_________,表示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_______
【答案】第三周期第IIA 族 5种 4种 SiO 2 + 2NaOH →Na 2SiO 3 + H 2O c HZ +OH - → H 2O + Z - 1×10-5 HY HZ HX 图1 BD BE
【解析】
【详解】
()1这几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Mg 元素,镁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2,所以镁位于第三周期第IIA 族; 原子核外有几种能级就有几种能量不同的轨道,原子最外层上有几个电子就有几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Si 原子核外有1s 、2s 、2p 、3s 、3p 5n 种能量不同的电子,其最外层有4个电子,所以有4种运动状态的电子;2SiO 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232SiO 2NaOH Na SiO H O +=+;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IIA 族;5;4;2232SiO 2NaOH Na SiO H O +=+;
()602a.C 、60Si 、60N 都属于单质,a 错误;b.同分异构体研究对象为化合物,60C 、60Si 、60N 都属于单质,且分子式不相同,b 错误;c.N N -键能小于N N ≡,键能越小,化学键越不稳定,故60N 的稳定性弱于2N ,c 正确;d.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60C 属于分子晶体,故金刚石的熔点高于60C ,d 错误,故答案选c 。

()3pH 9=,说明NaZ 为强碱弱酸盐,HZ 为弱酸,则HZ 和NaOH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2HZ OH H O Z --+=+;所得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
1495c OH 10/10110mol /L ----==⨯;等体积等浓度混合,只有HY 与NaOH 反应后溶液的pH 7=,则HY 为强酸,混合溶液的PH 的大小顺序为:甲>丙>乙,所以对应的酸
的酸性强弱为HY HZ HX >>,故答案为:2HZ OH H O Z --+=+;5110-⨯;HY HZ HX ;;;
()40.1mol /L ①的酸溶液,图1表示的pH 1=说明为强酸,图Ⅱ起始溶液pH 3=,说明
=说明溶液呈中为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氢离子,乙组酸碱等浓度等体积反应溶液pH7
性是强酸强碱发生的反应,图1符合,故答案为:图1;
=时溶液呈中性,B、D点时溶液显示中性,分析图①,图②可知图②图象中溶液pH7
=,图2是弱酸和强碱反应,恰好反应生成的盐1是强酸强碱反应,反应终点时溶液pH7
是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说明BE点是表示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故答案为:BD;B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