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关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

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老师数学听课评课记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篇1
在这节课中,代老师紧紧抓住新课标中“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一理念,从备教材、用教材、备学生的角度去进行备课,以实际行动实践新课标、落实新课标。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

在设计这一课时,代老师考虑到学生对几何知识比较难理解这一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
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课前我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物品,并用学具盒当中的圆柱学具材料制作一个圆柱,使学生在感性上对圆柱和圆锥有初步的认识,建立圆柱和圆锥的初步表象。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在上课时提了一个问题:“你对圆柱体和圆锥体有哪些认识?”有个别学生汇报了他自己做的一个小实验:分别用纸做了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一个正方体,用同样重的重物放在这两个物体上,结果他发现圆柱体比较稳固,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一学生的勤学好思,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准确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
活动。

在这一节课中,代老师提供了多次的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如认识圆柱的特征之一: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提了一问题:你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两个底面是相等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立即投入到探究活动当中。

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研究、讨论等活动,很快学生就有了多种方法:
(1)把圆柱物体的盖与另一个面重叠,看是否重合;
(2)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面积看是否相等;
(3)测量圆柱两个底面的半径或直径,计算底面的周长看是否相等;
(4)把圆柱的一个底面压在橡皮泥中弄一个洞,再把圆柱的另一个底放进这一个洞里看是否是重合……
又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时,学生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时老师鼓励学生再认真思考:“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和圆锥的有什么不同呢?”这时学生又积极地投入到实践当中比较观察。

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优势,及时、适时地展示信息,有效改变学习方式
在帮助学生理解圆柱的平面透视图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圆柱的平面透视图,并用实物操作,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圆柱的两个底面要画成椭圆。

再用教学软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的高。

生动、直观的演示,使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有了正确的理解,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篇2
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5、16页信息窗1。

教学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圆柱和圆锥形的冰淇淋盒,引发学生提出“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圆柱和圆锥各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入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认识圆柱、圆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大小不一自制圆柱或一个圆锥形模型若干个。

一、激趣引新
1、师出示准备的模型圆柱,圆锥,提问,这是什么形体?
师指出:圆柱体简称圆柱,圆锥体简称圆锥。

2、举例: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学生举例)
3、师出示多媒体图片,提问,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你看这张图上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直圆柱和直圆锥。

(板书课题: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堂课好的“序幕”如同“吸铁石”,可以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学生的体验出发,让课程更贴近学生所熟悉事物,贴近生活。

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
二、自主探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柱
⑴谈话,请看图片,刚才我们看到的圆柱有大的,有小的,有高的,有矮的,还有这么扁的,同学们桌面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圆柱,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发现
这些大小不一的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后自由发表意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体现了四重五环教学法。


⑵验证发现:上下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刚才同学说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请你想办法证明一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a把茶叶筒的盖头拿下来比划 b用线绕c用尺亮圆的直径
侧面是弯曲的:把你手中的圆柱摸一摸,滚一滚,你发现它的这个面与桌面有什么不同?侧面滚一滚,滚出一个什么形状?
⑶师指出:这是沿着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下来的圆柱的平面图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多媒体展示,图中标出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多媒体展示,在图中标出)
提问: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多媒体展示)验证圆柱的高都相等:把圆柱放在桌角量高,变换角度量高,量出的结果一样吗?
总结,圆柱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⑷练习:说说师手中的杯子,方便面碗是不是圆柱,为什么?指出自己手中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指出下列圆柱各部分名称
2、认识圆锥
⑴谈话:某些建筑物的顶部,吃的蛋筒,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请你观察这些圆锥,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自由交流,师适当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
⑵看书对照你的发现是否正确
⑶师指出:图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多媒体展示)
提问,圆锥的高有几条?
滚动圆锥,你有什么发现?
辨析,这是圆锥的高吗?那你认为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师出示图
总结,圆锥的特点(多媒体展示)
⑷指出你手中圆锥各部分名称
3、比较:观察圆柱和圆锥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可引导提问:圆柱和圆柱都有一个侧面,侧面都是一个曲面,为什么圆柱滚动侧面时与圆锥滚动侧面的感觉不一样?
【通过让学生探索尝试,用手触摸,多媒体精彩展示,教师生动讲解,触及学生的视听触等感官。

引发学生思考,轻松掌握知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判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
2、练习五第二题,连一连。

3、练习五第三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转一转,想象一下,再交流。

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高与长方形小旗有什么关系?
4、课外实践。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评课记录篇3
我今天执教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进行推导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生本理念,以教学内容问题化为抓手,体现在教学中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这样的原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在玩中学中课后,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又联系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不到位
这节课,我以“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为核心问题进行教学。

整节课,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汇报和交流。

但合作学习小组,并非每位同学都参与进行学习活动,特别是个别差生,做在那里没事情做。

只是个别优秀生在交流他的想法,其它同学倾听。

效果不好。

还有教师在小组合
作学习当中,如何加入学习小组,指导和帮助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二、学生操作的缺失
整节课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再进行观察发现讨论交流问题,但由于课前布置的小练习已经做过。

缺失了在课堂上操作展示这一块,直接进行讨论,造成个别中等和偏下的学生,没有和实例结合,造成理解思维困难。

另外,在教学例3时,可以做一个模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三、教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这节课,整合学校课题,教学内容问题化,我选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学生,面对学生交流的答案的不确定性,如何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解决,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些事先没有预计到的情况出现时,没有很好的去解决,造成了学生学习当中的疑惑。

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作为教师,又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展开学习,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