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长会教师讲稿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
一、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指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定形。
什么是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养成教育的意义。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幼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影响他的一生。
要想成为现代文明人、世界的有教养的人才,就需要“养成教育”,从一定意义上分析看,社会越进步,科学越发展,就越需要重视“养成”教育。
三、养成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生活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睡眠习惯、排泄习惯、饮食习惯、进餐习惯、整理习惯等,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常规。
有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卫生习惯培养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初步的卫生常识和技能,逐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初步培养幼儿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度及行为。
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好问乐学,喜欢动脑,勤于思考。
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倾听习惯,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性,有一定的学习纪律约束力。
礼仪习惯培养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与人交往的习惯,会使用礼貌用语,言行举止有礼貌,能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安全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幼儿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标识;了解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及重要性,懂得自我保护常识;养成集体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了解户外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方法。
品德行为培养目标:培养孩子有爱心,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具有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培养幼儿独立做事、有责任感、不怕困难、有一定的耐挫力,乐观、自信、诚实的优秀品质。
四、养成教育的家庭培养策略
刚才,大家对养成教育有了一些了解,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会学习,那么吃饭、收拾玩具、整理书本家长都可以代替。
家长们还说:“这些事情孩子大了就会做的,现在只管学习”。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是教师的事情。
但是,养成教育是需要家庭、家长的全力配合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行。
虽然家庭不是专职的教育机构,家长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士,但是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是我们家长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那么,怎样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呢?为了帮助家长更好的在家庭中实施养成教育,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种不同情况:
1.部分幼儿学习习惯好、生活习惯好、自理能力强,懂礼貌、遵守规则和次序,老师只用稍加引导就能做到。
这样的幼儿充满自信心,而幼儿家长,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和幼儿游戏、交流。
2.部分幼儿不能遵守纪律、自制能力弱、吃饭慢,睡觉难,常常与其他幼儿发生争执,老师要不断的提醒和要求。
3.还有一部分幼儿在某一方面例如:缺乏规则意识,吃饭挑食,待人不礼貌等。
我们可以预见到,这样的幼儿在家里也是同样让家长操心,并要随时关注幼儿做的每一件事情,长此以往幼儿会觉得自己受到过多的限制,慢慢产生抵触情绪,变得不听话,难以用口头方式进行教育,于是在家庭中经常出现责骂、打孩子的行为,而孩子却变本加厉的调皮,与家长对着干。
这样的情况有很多,曾经有家长对我申诉:“在家里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不听话,真不知道再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这时候,家长们走入了教育误区,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扬,他们喜欢从中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现在,再让我们谈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教育时应注意的几点:
1.“以身作则”,幼儿期孩子喜好模仿,并在模仿中形成自己的习惯,家长应注意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任何事情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必须做到,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要坚持下来,却是更要考验家长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个孩子每天上幼儿园迟到,而他入园的时间又是进餐结束的时候,他每次都不能吃到热腾腾的食物,我们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于是每天早上特别留一份,如果冷了就再热一下,可是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呀!我们将孩子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并将其中的弊端很诚恳的解释给他听,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能够在晨间活动中看到孩子的身影,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孩子又迟到了,问及家长却将责任推到了孩子的身上,说他起不了床。
可以说,培养孩子习惯还得从家长自己做起,更要避免受到自己的情绪和心情的影响。
又比如:要使孩子热爱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的以身作则确实很重要。
如果家长休息时间经常看书看报,这无疑也是给孩子作榜样,家里有一种学习气氛,这种氛围无疑是孩子学习的客观环境,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孩子就会与书本交上朋友。
反之,家长整天在家里“筑方城”、“谈山海
经”,把“劈里拍拉”的打麻将声和说笑声传入孩子耳朵,怎么能制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要知道,优化的学习环境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的保证。
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责罚”,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少责骂和殴打,但是过于严格或是过于宽容都不适合孩子发展。
有个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学习都不用家长操心,可就是性格胆小,缺乏自信心,在与孩子的妈妈交流了以后我们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对其特别严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长大的,他觉得孩子就得打更何况是个女孩,不严加管教是不行的。
爸爸的态度使孩子唯唯诺诺的,在爸爸身边不敢做错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时候,爸爸又很吝啬去赞扬孩子,觉得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于是孩子对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不能大胆的表现自己。
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犯错,但是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他懂得道理,所以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
而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
“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不动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劳。
这样会剥夺了孩子独立的权利和动手能力的练习的机会。
3.“教育态度一致”,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常常不能保持爱的度,对孩子的爱应是长远的,而不是溺爱、放任自流,家庭成员中,不能一个对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另一个却维护偏袒孩子,这会使得孩子变成“两面派”。
这样的情况多数是出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长辈已经完成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对于年幼的孙子喜爱大于责任,还会常常拿出当年的育儿经说教,自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是没有权力的。
还有的三口之家,
或是妈妈或是爸爸总是扮演好人的角色,使得孩子的教育很难开展。
但是,做为幼儿的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就孩子今后的发展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讨论,让所有人意识到教育不是短暂的行为,而是长久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的。
我想为了孩子的明天,家长们都能够把对孩子的爱放在心里。
4.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三岁左右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独立生活能力的逐渐增强,他们便想要独立行动、独立玩耍,表现为不听话、执拗、爱顶撞,经常说:“我自己来……。
”“我要……”“我不要……”“我偏要……”这一类的话。
虽然他们能力有限,但独立意识的萌芽使他们事事要自己来,时时想要反抗,不愿处处受父母的限制。
心理学家把三岁左右的这一阶段称为“第一反抗期”。
对于处在“第一反抗期”的孩子,父母要注意尊重孩于独立行动的意愿,不要怕孩子独立做不好事情而压抑孩了独立活动的要求,而要抓住这有利时机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如孩子想独自洗手,不想要父母帮自己洗,也不愿父母在一旁看着自己洗,那么,父母就该满足孩子的这要求,只需提醒孩子洗的方法,要求孩子把手冼干净点就行了。
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这位妈妈就做得很好。
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为了省事而剥夺孩子自理的机会和学习的机会。
在幼儿园有这样的孩子,下楼梯时看都不看,直直往下走,这种孩子就是在父母或者老人的过分呵护中长起来的,他们自己没有办法衡量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对自己行为的危险性进行独立判断。
如:父母应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就不要喂。
我们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吃得慢,就忍不住去喂他……(有的孩子五岁了,在家吃饭仍要父母喂);让孩子独自睡,不要陪睡;让孩子自己玩耍,父母适当和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单独到院子里找小伙伴玩,不要尾随孩子、让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参与家庭小劳动等,通过让孩子承担一些小任务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等。
我们要多用的这样的口号“让我自己来……”“让我们一起来……”而不要“你帮我……”
5.坚持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
如: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小游戏。
如:
1.拼图小游戏
经常和宝宝玩一些拼图游戏,例如动物拼图,水果拼图,人物拼图,地图等。
这样的拼图游戏需要宝宝耐心参与,参与组合。
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选择适合的拼图,2-3岁的拼图最好在4片之内,3-4岁的最好在8片之内,4-6可以在12片左右。
2.传话游戏
家长可以玩这个小游戏,可以由妈妈说一句话,传给爸爸,再传给宝宝,最后,让妈妈和宝宝说一说自己听到的。
这个游戏非常有趣,而且需要在耳边低语,促进宝宝注意力的发展非常有效。
3.听口令做动作。
家长说出口令,例如:“摸一摸耳朵”,“向前走”,“去拉住爸爸的手”,“把门关上”,“把窗子旁边的绿色积木拿来”等,这样的口令可以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长逐渐变得复杂。
4.复述练习。
家长讲述一个小故事,引导宝宝复述。
或者家长说两到三句话,引导宝宝尽量能够复述出来。
物体5.表象记忆。
出示图片或者物体给宝宝看,然后藏起来,引导宝宝说一说刚刚看到哪些物体,或者在一堆物体中找到刚刚看到的。
又比如: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
早上入园时引导孩子说:“老师您好”,“早上好”,老师再见
家里来客人了可以引导孩子说“欢迎光临”,“见到您非常高兴”。
“再见”,“欢迎再来”,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
晚上向父母、长辈说“晚安”,
和小朋友相处引导孩子学说“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
离园在幼儿园玩要求幼儿遵守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
坐车,引导孩子学习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
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
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其实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变是为自己而变,为孩子而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能为他今后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家庭教育在幼儿养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希望能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家访等途径积让大家明确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家长们一起正确地教育孩子,只有让幼儿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幼儿从他律到自律,使常规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