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8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19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近代民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社会结构的变化: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 出现。
4
[图解识记] 小农经济解体的原因及表现
5
二、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洋务运动 1列强的不断侵略令清政府内外交困。
1.背景2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 性。
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3.口号:“自强”“求富”。
答案:C
29
5.(2016·江苏卷,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 “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 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 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 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①进步性:洋务运动引起了一些近代西方科技和先 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 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 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 突破口;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②局限性:由清政府官员发 起,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 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 是为了社会求富;洋务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洋 务企业经营管理腐败。
28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一些西方人认为甲午中日战争爆 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业、编 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 明显成效有关,故C项正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 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项错误;B项 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 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 外部援助,D项错误。
6
第1一军家用官工办业军:用18企61业年安,庆曾内国军藩械创所办; 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 4.活动最大的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 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7
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 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5.评价2对我国早期 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价较低。因为洋务运 动是一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是 革命。近代化史观对洋务运动评价较高。因为洋务运动学习了 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近代教育等事业,开启了中国 的近代化。
17
史料运用 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
试解
18
2
考点一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特权, 1.背景 对中国大量输出商品、掠夺原料。
2从根本上说是工业文明的冲击。
3
2.表现
农1产小品农的经商济品开化始程解度体大:大大提量高的并农大民量和出手口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主要有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两类。
34
3.表现: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和新兴工业也得到一定 程度的发展。193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微点拨] 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方面的评价应一 分为二,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 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35
四、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1.时间:抗战爆发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2.原因: (1)封建势力的压迫。 (2)外国资本的掠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利用低 价竞争等方法排挤民族工业;日伪政权采取“军事管理”、物 资管制制度等对沦陷区经济进行破坏;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 主义的经济掠夺。
解析: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 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 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 约》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 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项错误;D项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
答案:C
27
10
史料二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 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 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11
解读 (1)史料一说明外国棉纺织品的倾销冲击了中国传统 纺织业,使中国农业“织”“耕”分离。
(2)史料二表明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进入中国,部分 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1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 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 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 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2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据题干材料可知, 洋务企业开平煤矿的土煤税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 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降低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出口 税,有利于减轻该类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 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对开平煤矿的管理,排 除B项;降低开平煤矿的土煤出口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分 洋商之利”的目的,但不能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 的控制,排除C项;D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排除。
8
[微点拨] 洋务运动的消极作用 实质是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1)由清朝官府发起,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 (2)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3)民用工业经营管理腐败,被洋人控制利用,没有达到 “求富”的目的。
9
命题点一 历史现象——自然经济解体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 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 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 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4
史论归纳
晚清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近代企业的冲击。 (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通商口岸的解体速度远比内地迅速且程度 更加深刻。 (3)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 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4)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 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 制。
19
史论归纳
1.从多元史观角度认识洋务运动
史观
结论
革命史观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近代化史观 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全球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引进了西方的先进 技术和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
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思
社会史观 想观念、社会习俗、文化教育等逐步向近代社
答案:A
23
2.(2017·新课标全国卷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 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 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 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15
命题点二 频考概念——洋务运动 史料研读 史料 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不同史观的侧重点不同。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阶级)斗争 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 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阶级统治。” 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 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 现代化。”
24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发展历程。材料表明,福州船 政局制造的船,由无偿派拨各省到由用船方承担造船所用材料 费,体现出“协造”的意图是缓解经费压力,故B项正确。材 料体现的是造船所用材料费由中央承担转为由用船方承担,但 主办方仍然是政府,A项错误;材料中所造船舶供各省使用, 并未投入市场,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近代轮船制造业的整 体情况,D项错误。
32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原因 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3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运动。 3.表现:涌现出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棉纺织业 等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33
三、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时间: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 2.原因 11912~1919年: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华商 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 会政治地位,激发了其振兴实业的热情;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 于发展经济的政策;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 潮的鼓舞。 21928~1937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国民政府得到发达 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 济发展的政策。
30
解析:A项“店铺增多”在题干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排 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 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D项错 误;材料没有涉及“口岸”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
答案:B
31
考点二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1.原因: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创办工 业的刺激和影响。 2.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 牟机器磨坊。
12
史料运用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试解
答案: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棉纺织品,使得中国 的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摧残。说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3
2.依据史料二,概述近代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局面。 试解 答案:传统手工业陷入困境,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自然 经济逐渐解体。
会迈进
20
2.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 (2)中国丝、茶等农副土特产品大量出口。客观上促进了中 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3)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对本国封 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封建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诞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
1
[考纲要求]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标提示]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 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 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 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 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 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B
25
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 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 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